分享

中医看病三要素

 梅花400 2016-03-28
  主题: 中医看病抓住三类要素

  舍得

  高明的中医看病,的确是执简驭繁:

  只需要抓住三类要素:

  父母“虚实”、三兄弟“气血津”、三姐妹“平寒热”。

  要注意的是:

  虚实,必要具体到“气、血、津”。到底是什么虚或实?不能泛泛而谈,而要落到具体之处。

  而“气津血”的虚实,都有可能或“平”、或“寒”、或“热”,不超出“平寒热”的范围。

  在中医临床上,谈到病性,一定要把“虚实”、“气血津”、“平寒热”全部顾及到。但是,纵观中国当代医案,很多医案辨证表述不全面,犹如“缺胳膊断腿儿”的残疾人士。

  比如:证为“一派心脾不足之象”,此“不足之虚”为气虚?血虚?还是津虚?

  辨为“血瘀之证”,此“血瘀”偏平、偏寒、还是偏热?

  辨为“气虚有热”,此“热”到底是虚热,还是实热?

  总之,病性必须包含三类要素:虚实、气血津、平寒热!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辩证不全面,可戏称为“残疾辩证”。

  为了让大家避免“残疾辩证”,学会“全面辩证”,特赠送大家一张表格,有了这张“病性精细组合表”,大家可以避免很多弯路,让你更快捷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

  病性精细组合表

  气虚+虚平 气滞+实平

  气虚+虚寒 气滞+实寒

  气虚+虚热 气滞+实热

  血虚+虚平 血瘀+实平

  血虚+虚寒 血瘀+实寒

  血虚+虚热 血瘀+实热

  津虚+虚平 水湿(痰饮、食积)+实平

  津虚+虚寒 水湿(痰饮、食积)+实寒

  津虚+虚热 水湿(痰饮、食积)+实热

  外感+实寒

  外感+实热

  而“精细组合表”的病性,共有20个病性。考虑到“水湿证”又细分为“水、湿、痰、饮、食积”,精细组合病性最多也只有32个而已。

  这张精细表格虽然极其重要,但是,完全不需要你死记硬背,你只需要知道,中医大家庭最重要的三类病性元素:父母“虚实”、三兄弟“气血津”、三姐妹“平寒热”,就可以很轻轻松松地组合出中医病性的“子子孙孙”。

  我曾突发奇想:这样分类,似有不妥之处。因为“三姐妹”平寒热,主要来源于父母“虚实”和三兄弟“气血津”的组合,大家看:

  虚平、虚寒、虚热,全部来源自“虚证”和“气血津证”的组合:气虚平、血虚平、津虚平;气虚寒、血虚寒、津虚寒;气虚热、血虚热、津虚寒。

  实平、实寒、实热,多数来源自“实证”和“气血津证”的组合:气滞平、血瘀平、水湿平;气滞寒、血瘀寒、水湿寒;气滞热、血瘀热、水湿寒。——当然,少数的实平、实寒、实热,与内伤之“气血津”无关,而是来源于外感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以,在实平、实寒、实热中,还包括:外感实邪。

  所以,我一度有所犹豫:似乎“三姐妹”平寒热,比起“三兄弟”气血津要低一个辈分,可不是平辈啊!

  后来,我深思熟虑:固然“气津血”的虚实能导致“平寒热”的产生,但倒过来说,“平寒热”的虚实,也能够导致“气津血”的变化。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虚证转实(因虚致实)、实证转虚、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在临床实践也屡见不鲜,所以,“平寒热”与“气血津”综合而言,应该是属于同一辈份的,而虚实作为他们共同的“父母”辈则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人说了,我们在辩证的时候,是不是要遵循这样的“程序”:先辨虚实、再辨气血津(“虚、实”属于气、还是血、还是津?)后辨属平、寒、热?——其实,虽然我们前面在行文的时候,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但是大家在临床的时候,却不需要拘泥于这样的顺序,你可以任意从“虚实”、“气血津”、“平寒热”三个标准的任何一个“入手”,但务必要把其他两个标准也辨别出来。最终是三大标准都要辨别到,不能有所遗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