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家还有族谱吗?解码佛山族谱,寻根家族记忆!

 朱觉超 2016-03-29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史、志、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是构成中华历史的三大柱石。国史、郡志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有专门单位从事修订。而家谱作为继承中华传统的文化遗产,却是一样既古老又新奇的事物,说它古老,历史上曾家喻户晓,现如今随着修谱习俗的淡去,旧谱越来越稀有,新谱更是越发少见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今人的视角和心态去审视佛山家族的记忆、族谱的历史。你的家族,还留有族谱吗?你的名字可在上头?


    

民间智慧:什么是族谱?


现供职于佛山市图书馆特藏部的梁燕,专门从事族谱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与族谱打交道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佛山族谱谱系图已经深深刻进了她心里,期间无数乡亲从她这里寻摸到了家族的脉络和族人分支的迁移方向。


她与族谱的结缘早在1998年,那时梁燕刚调入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应读者的要求开始寻找族谱。


2004年前后,随着佛山经济发展,游客增多,前来寻亲的海内外人士也多了起来。为此,图书馆越发重视这项工作,将此上升为地方文献室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


收集族谱是一件辛苦费力的事。


涉及佛山沙堤周氏的《广州周氏族谱》是梁燕花费时间最长收集到的族谱,整整用了十年。这十年间,她常与修谱人交谈沟通,登门拜访,帮忙收集资料,以诚意与耐心将他们打动。到了最后,大家以朋友相称,捐赠族谱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看着200多本一套的《周氏族谱》入库,梁燕感慨良多,“收集族谱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件事,努力总是能得到回报。”




在到处寻访、走街串巷的族谱收集工作中,梁燕也见识了民间人士为保存族谱而迸发的集体智慧。


虽然佛山大部分族谱都在文革时期被“破四旧”了,但是依然有部分得以留存。高明杜氏曾将40多本族谱藏于山洞,每年拜山时节,家族全体就来到山洞前祭拜,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将其挖掘出来。


清泰村杜族族长杜相枝和记载了“杜氏”一族800多年发展历史的《杜氏族谱》


近年来,陆续有陆氏、蔡氏、植氏、禤氏、霍氏、林氏等族人将族谱捐赠给佛山市图书馆。目前,图书馆已收集有近120个姓氏约800种族谱,最古老的族谱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面对这样的收获,族谱收集者感受到的是一份份信任与嘱托。


梁燕说,族谱是一个村落的根,也是一个姓氏的根,后人想要知道自己的根系,只能从族谱中寻找。“每一本族谱在我眼里都是珍贵的,只有年代之分,没有价值高低之别。”


    

文化密码




在今天看来,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穿越了时空,依然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谱多记载了“祠规”、“家法”,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些“规”与“法”早已移风易俗,但是其中“尊祖敬宗”的传统民俗、“明世序、记行事”的观念,依然有继承的价值。


比如三水的《蔡氏族谱》中就记载有“老人捧银”、“老人食咸榄”和“入族成人”等民风民俗。


据载,“老人捧银”是一种当地独有的敬老乡规——年届九十以上者于每年年初一到大宗祠,以长衫衣襟尽量捧满银毫兜走。


此外,很多族谱还可以查到如端阳竞渡、中秋舞狮、春秋二祭等民俗活动,这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市方志办副主任黄国扬表示,从事族谱收集整理工作意义重大,因为族谱具有寻根问祖、保留历史、传承文化、凝聚血亲、教化子孙等积极作用。虽然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内,修谱之事被禁止,但是因政治不断开明、两岸关系缓和、学术研究价值凸显等因素,修谱之风重启。


族谱既是姓氏的生命史,记录了本氏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也是地方史的补充,是一座城市珍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佛科院中文系教授陈恩维而言,族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


他主持编写《佛山本土廉洁文化读本》一书时,就从族谱中收录了不少告诫家族子弟遵规守法的家训家规,其中包括《庞氏族谱》、《霍氏族谱》告诫后人勿贪婪勿妄为的内容,以及《陈氏族谱》戒子歌等生动案例。


陈氏家谱


族谱在地方史研究上的特殊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陈恩维在研究清代历史大家、协助林则徐销烟的梁廷楠时,发现这个人物在正史中记载不多,但是翻阅其族谱却可以查到其文化世家的背景,人物的家族关系与家庭文化背景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其历史地位。而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出生地,族谱也是颇具可信度的依据。



 “族谱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大有用处。”陈恩维称有的族谱记载了古时村落的布局与建筑,甚至绘有图样,为今天的古村活化提供了借鉴。


《梁氏家谱》中有关梁焯的记载


《梁氏家谱》中郡马祠和敕书亭及叙英亭示意图


知多D

佛山祖庙西墙外院落中,一座精巧的明代牌坊常令游人驻足。 因石质龙凤板正面刻有“褒宠”二字,人称“褒宠牌坊”。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明代正德十六年皇帝嘉奖令。受皇帝“褒宠”的人叫梁焯,明成化十九年生于南海县 佛山镇冈头村(今石角村)。历任官吏部候补;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正德十六年晋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从五品),嘉靖七年(1528)卒于佛山, 葬于南海官窑大象岗。《梁氏家谱》中有梁焯的详细生平记载。


    

现今传承


佛山的修谱之风有很好的势头,这是黄国扬经年观察下来得出的结论。“旧谱编新,基层也有热情,这与佛山经济发达、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市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大都有涉及族谱的收集整理工作,其中,地方志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族谱收集整理是方志办地情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两年间,方志办克服了人手少、工作多等困难,足迹踏遍五区,深入个别镇村调研,走访村民,收获不小。


2014年,市方志办就出版了29册36个姓氏60多种族谱,2015年3月底又出版了第二批族谱,共15册11个姓氏13种族谱。此举也得到了省方志馆负责人的肯定:“佛山提供给我们的族谱印本是地级市中规模最大的。”


民间人士也在积极开展族谱收藏,成为政府机构的有益补充。


佛山有一位“族谱痴”钟先生,三十年前开始收集族谱,目前收藏有130多个姓氏3000多本族谱,可谓佛山民间族谱收藏界的“大佬”。


钟先生收藏的族谱


走进他家专门储存族谱的房间,可以看到3个高约2米的铁质大柜子把房间的两面墙都占满了。


在他眼中,族谱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能够规范人伦,是对法律的一种重要补充。而在当代,族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进行展示,让人们得以重温先祖的优秀传统。“正史的记录是有限的,而族谱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也更为生动。”


今日佛山修谱之风也盛,各村各家族往往自发修谱,比如石湾塘头的梁氏族谱就收录了海内外宗亲的信息,这样密切的宗族联系,在整合社区内部凝聚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将修谱传统完好地传承下去。

插播一则消息!
发送“家”字到佛山发布写寄语,给家人送一份新春微家书!对点 赞量超过30次的,将择优在“佛山发布”微信插播展示和推广宣传。获得展示的作品,每条给予50元话费稿酬。


其实,佛山的族谱传统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例如编修族谱者普遍为50~70岁的中老年人,但在禅城塘头村,就有年轻人加入了修谱队伍。


再比如佛山族谱开始出现女性族人的姓名,这在旧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这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时代特点,也说明族谱的延续将有新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家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犹他州家谱博物馆号称全世界最大的家谱图书馆,收集有3亿多姓氏家谱。在美国,不少家谱就是父系母系家族关系均有收录,所以其家谱网络更庞大,延续力也更强。



美国犹他州家谱协会博物馆


新时代背景下,族谱传统的保留与传承,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传统文化的承载与地方历史的研究。


有专家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史和方志得到了普遍和有效的利用,而家谱由于私密性和印数稀少,尚存在着有待开发的广阔空间。可以预测,未来若干年内,家谱或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另一热点。


(转自佛山文化 素材来源:珠江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