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汉画,千载有余情

 颐源书屋 2016-03-29


汉画何为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第一枚《牛耕》,面值50分。邮票选自绥德汉画像石。1962年陕西绥德出土,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牛耕图刻着一农民,一手举鞭,一手扶犁在辛勤耕耘,牛在前面拉着铧犁,后面以树为景。下部刻有五株壮实的谷物,很象陕北高原种植的小米,富有乡土气息。陕西省绥德先后出土500余块汉画像石,是黄土高原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这些汉画像石,块块皆精品,幅幅放异彩,很难见到启蒙阶段的稚拙之作。绥德先后出土500余块汉画像石,是黄土高原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地方。这些汉画像石,块块皆精品,幅幅放异彩,很难见到启蒙阶段的稚拙之作。

第二枚《纺织》,面值50分。1953年出土于铜山县单集乡洪楼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画像石高99厘米,宽216厘米,画面分两个层次:上层为人物故事;下层是一座富豪庄园,右边有娱乐表演,一间大厅坐满了观赏者,其中“纺织图”位于下层左边的织布操作间。邮票取材的纺织图画面,清晰地展现了汉代纺织工艺中的三个环节:1用络车调丝,2用纬车摇纬,3用织机织绢帛;而在其内容上则刻画了几名织女在紧张地劳作,全然不顾室外戏耍舞乐的喧嚣,足见“忙于生计”的压力,可谓是汉代古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生动写照。学术界认为,纺织图的画面不仅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汉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是研究纺织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尤其是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技术,织女坐在木质机床上踏动脚板,通过杠杆原理将底部经线拉上和落下,然后投梭加纬线而织成布料。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三枚《舞乐》,面值50分。舞乐画像石,原石在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沛县古泗水,现藏徐州汉画像石陈列馆。此画像石高1.6米,宽0.6米,画面分上、中、下三格,主图分别为舞乐图、博奕图、车马图,邮票图案取舞乐图。其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是舞蹈娱乐场景。图案中,一窕窈女子扭腰舒袖,表演着汉代流行的长袖舞。此长袖舞中舞袖动作,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舞者翘袖折腰,长袖缭绕,这轻盈柔曼、婀娜多姿的舞蹈,表现出很强的流动起伏的艺术效果。长袖舞由先秦时期小舞“人舞”发展演变而来,凭借长袖交错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变化,舞姿如同弱柳临风,飘拂不定,十分妩媚动人,曾有“一见倾城”之誉。在舞者旁边,一女子在作叠案倒立造型。此项杂技通过表演者矫健优美且伴有旋律的各种动作,来表达喜庆气氛和对美的追求。从图上看,抚琴伴奏的“乐队”悠然温谦,忠于职守。该图整体布局主次分明,有声有色。


第四枚《车马出行》,面值150分。该画像石长2米,宽0.15米,厚0.24米。细观该图车马人物由右向左行进,最左面是一导骑,鞍旁带弓箭。其次是一马拉着的轺车,右一御者牵缰持条鞭,男主人坐在车上,轺车有盖无帷,坐在车上可以四周观望。再其次是一马拉辎车,前有御者,车内坐着女主人,辎车三面屏蔽,前面敞开。最后是马拉着的棚车,车上只坐着御者,拉的可能是物品。整个画面,用细匀的竖平行线条做衬底,这是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雕法,它的雕刻方法是先将石条磨平,然后全用阴刻线条准确地勾出轮廓线,有粗有细,刚柔相济,表现出物件的质感。在古代,马车不仅是一种出行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烟台出土这块《车马出行图》的汉墓,其主人必是有一定身份的达官贵人。现两块画像石均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第五枚《荆轲刺秦王》,面值150分。这方画像石却帮我们保留下汉代人对那段历史的纪录和感受。画面中,可以看到奋力投出匕首的荆轲,能看到豕突狼奔的秦王,前者的英勇沉着和后者的仓皇不迭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战战兢兢、毫无胆色的秦舞阳也出现在画面中——阶下的武士们已经让他吓破了胆。           第六枚《嫦娥奔月》,面值150分。该画像石1964年出土于南阳西关,画像石高64厘米,长119厘米。画面左上方一轮明月,内有蟾蜍;中刻一人首蛇身的嫦娥,头梳高髻,身穿宽袖长襦,身后长尾屈曲蜿蜒,嫦娥拱手向月轮飞奔而去,画面有大小不等九星散布其间。
     
第七枚“井盐生产·东汉”,此画像砖出土于 四川省郫县,高40厘米、宽46厘米,现藏于四川省郫县文管所。画面以山林为背景,林中可见各种飞禽走兽,还有人张弓射箭的狩猎场景。制盐这一场景主要出 现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盐井位于左下角,井上有两层高架。辘轳置于第二层,绳两端各系一吊桶。上下交替汲卤,高架旁有一盛卤槽,并用一竹笕经过山峪将卤引入 右侧的长形(容器内)灶上。灶上有五釜,灶的左端是火门,门前一人架柴煽火,中间二人背负柴火负责运输。
   
第八枚“住宅建筑·东汉”,该庭院画像砖高40.5厘米、宽48厘米,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郊蒐集 现存于四川省成都市博物馆。画面为一幅形如田字的四合庭院俯视图,四墙由长廊形的五脊平房连接而成。前院中有两只雄鸡正昂颈相斗,后院中有两双展翅的鹤。 堂上有二人相对而坐似是在饮酒对话。该砖为研究汉代居民习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第九枚“射猎农作·东汉”,此收获弋射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5.6厘米,1972年四川省大邑县安仁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画面由上下 两部分组成。上图“弋射”以莲花莲叶池塘作为背景,水下有大鱼数条,左侧树下隐蔽二人正张弓欲射,射着身旁搁置一架,架内有四“磻”,磻—以石箸隿缴也。 古代称这种射猎方法为方法缴射和弋射。下图“收获”,共有五人在稻田里干活,最左侧一人担着禾担,像是送饭的样子。

第十枚“车马过桥·东汉”,车马过桥画像砖高40厘米、宽45.5厘米,1956年四川省成都市跳蹬河出土,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画面为一座有栏杆的平板木桥,桥板横竖交铺。下有桥柱四排。双马挽一四维有盖轺车,车上乘坐二人,后一骑相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