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故新知】司马光的人生理想

 青梅煮茶 2016-03-29


人生理想似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又不期而遇。观看千乘万骑巡视的“千古一帝”,泗水亭长刘邦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叹息,吴中壮士项羽迸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气。面对汉末风起云涌的诸侯割据,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在《梁甫吟》里观看着世势。自比管仲、乐毅,等待着“致君行道”的时机。虽然三人功业各异,但是他们的人生如绚丽的彩虹,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不朽的壮丽。

 

与三人相比,司马光的人生更值得我们留意。司马光生活在北宋的太平时期,少年得志,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在宋代的科举社会里,考中进士意味着步入仕途、飞黄腾达的人生大幕已经开启。在司马光入仕的最初几年里,北宋政坛经理了范仲淹志在革新政治的庆历时期。在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在这篇名文里,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主人翁意识。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里对宋代士大夫的这种政治自觉、主体意识做了深刻的剖析。余先生以为,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造就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

 

沐浴着朝气蓬勃的政治空气,司马光自然期待着“得君行道”的政治机遇。英国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自幼酷爱读史的司马光,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知遇,以十九年的悠久岁月,铸就了《资治通鉴》这部中国政治文明的鸿篇巨制。对于司马光的能力,宋神宗看在眼里。即位不久,就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宋代,枢密副使属于宰辅集团的成员,担任枢密副使意味着进入决策集团的核心位置。但是,当时王安石正处在“得君行道”的位置,深得神宗的礼遇。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司马光主动请求任命为洛阳散官,全力写作《资治通鉴》。神宗对司马光念念不忘,多次请他回京,他都不为所动,不改初衷。

 

宋哲宗幼年即位,神宗生母高太后摄政,“以母改子”,废除神宗的多项改革成果,启用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以垂暮之年再入京师,走向了政治舞台的核心位置,成了新政府的领袖人物。司马光曾经评价王安石不宜作宰相,因为他性格过于执拗。实际上,司马光的性格比王安石更为执拗。凡是王安石所实行的政策,他全部予以废除,而不能以平心处置。司马光废除免役法,新政府的核心成员范存仁、苏轼、苏辙等人,均表示反对,司马光却一意孤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予以坚决废除。司马光以高年处宰辅之首,年迈多病,大半时间在家办公,执政次年,即告病逝。

 

司马光的为政作风使北宋末年的党争愈演愈烈。司马光去世后,逐渐形成了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哲宗亲政后,反对派上台,元祐党人被一网打尽。宋代党争虽然惨烈,但是与汉代的党锢清流、唐代的牛李党争、明代的东林议政,有着显著的不同。宋代的党争基本上在士大夫内部进行,而汉、唐、明的党争基本都是在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展开。

                                                                                               图\网络    文\曹南逸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