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辞刚劲,气势夺人—《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轻风无意 2018-07-16

 这封信是王安石在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写给司马光的。当时,王安石任宰相,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却遭到了司马光等反对派的反对,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王安石的这封复信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某:人名的代词。书信草稿上写“某”,正式书信上就写本人的名字。启:古人用在书信上表示有所陈说。蒙教:承蒙指教。这是接到别人来信的客套话。窃:私自。君实:司马光的字。操:持。 术:政治上的主张。强聒:强作辩解。聒:语声嘈杂乱耳。察:省察,了解。上报:写回信的一种委婉说法。视遇:看待。于反复:指对于书信来往。鹵莽:粗率。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变法)的原因。冀:希望。见恕:予以谅解。

安石敬白:昨日承蒙你来信指教,私下认为与你交往深厚相处的日子已非一朝一夕,但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吧。虽想要强作辩解,终究不能被你省察、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你写这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护。又想到承蒙你厚加看待,对于书信来往不宜马虎草率,所以今天详细地说明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予以谅解。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盖:句首语气词。儒者:读书人。名实:名指名称或名义,实指实际或事实。拒谏:拒绝劝告。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法度:法令制度。修:制定。举:举办。辟:排除,驳斥。难:责难。壬人:巧辩谄媚的小人。苟且:因循敷衍,得过且过。恤:关心。同俗:附和世俗。自媚于众:向众人讨好。上:皇上。汹汹:形容大吵大闹的样子。盘庚:商朝的一个君主。殷:盘庚的都城。古史记载,盘庚迁殷,人民怨恨,都不愿意迁徙。胥:皆。度:考虑。是:做得对。不见可悔:看不出要后悔的。膏泽:恩泽。

读书人所争,尤其在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那么是非之理就解决了。今天你所拿来见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侵夺官员的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劝告,已经遭到了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命于神宗皇上,在朝廷上议论和修订法令制度,然后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效法古代贤明的君主的做法,兴利除弊,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理财,不能算是搜刮钱财;排除邪说,批驳巧辩谄媚的小人,不能算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诽谤的意见众多,那是本来就知道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因循敷衍,得过且过,并非一日形成的,士大夫大多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讨好以为得计,皇上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衡量反对者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神宗皇帝抗击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不大吵大闹?既然盘庚迁都时,连百姓也怨恨,不愿意迁徙,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有怨恨情绪而已;盘庚不因为有怨恨的人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迁都是经过考虑后采取的行动,是做得对而且看不出要后悔的缘故。如果你责备我认为我在高位很久了,没有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没有给老百姓带来恩泽,那么我就承认错误;如果说今天当一切不去做,墨守前朝的陈规而已,那么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区区:小。

没有机会面谈,很是想念和仰慕到极点。

 

王安石的这封信是一篇很好的驳文,旗帜鲜明,文辞刚劲,气势夺人,比较突出地表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坚定态度。

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不少书上都冠以新旧两党领袖之间的争论。事实上两人都是北宋乃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位列于唐宋八大散文家之列,司马光乃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其文学成就也是彪炳史册的。两人的个人道德节操都无瑕疵,私交也还不错,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你死我活。

如何看待这一争论呢?个人认为在存在反对党的情况下,争论是常态。我们民族在大一统的局面下,习惯于好的一切都好,坏的一切都坏,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种思维要不得,如果一定要在两党之间贴标签,那就可能把另一党打入异类。事实上这种争论在可控制的情况下,防治政策走向极端的制衡作用,是政党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可惜这样的局面在历史上不常见,一旦出现反而不习惯了,可见僵化思维害人不浅。


 

王安石画像王安石画像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江苏南京)钟山。

王安石雕像王安石雕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