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鬼怪的变迁(上)

 百了无恨 2016-03-29

  从小我们基本就是在大人们的鬼怪唬弄中成长的,自古以来,对于怪怪的故事也千奇百怪,有让人惊悚、光怪陆离的神话鬼怪故事,也有许许多多的人鬼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虽然这些题材屡屡被拿到荧屏或者是在戏剧、表演中上演,但又有谁真正的见过其中的主人翁,又有多少人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看到过所谓的”鬼“呢?


  鬼趣图

  在神话故事、小说描写中对于鬼怪的描写也是千奇百怪,场景的设定、环境和人物心态的刻画都为人鬼之间的接触增添了许许多多的异想之处,给人们以无限的幻想。


  鬼趣图

  正因为如此,对于鬼怪的刻画就变成了画家们经常涉及的一个领域和主题,最早的记载有关鬼怪的绘画艺术当属《韩非子》中的一段齐王与画家之间的对话: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曰:“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曰:“何为?”曰:“夫犬马,人所共知,旦暮见之,不可类之;鬼魅无形也,故易也。”


  南宋 陆信忠 十王图 泰山王 日本藏

  这段的意思是:有个给齐王作画的门客。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门客说:“画狗和马最困难。”(齐王)说:“画什么最容易?”(门客)说:“画鬼怪最容易。“(齐王)说:”为什么?“(门客)说:”因为狗和马人人都知道,每天都能看到,不容易画得像,所以显得难;鬼一类的东西,人们都没有看过它们,所以(画起来天马行空,自由想象)很容易了”


  南宋 陆信忠 十王图 都市王 日本藏

  自此之后,人们目之所不能及的鬼怪身影,竟能在画家笔下被生动的表现出来。


  西汉 马王堆出土彩绘漆棺材上的云气异兽图

  其实,对于“鬼”的描述,在各个世界文明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亚洲西部)、古埃及(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古印度(亚洲南部)和中国(亚洲东部)对于“鬼”的描述都十分的有系统性,这其实是对于鬼魂的一种原始的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自然超能力的一种敬畏和崇拜,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来驱除恶灵的捉弄和希望神灵庇佑子孙的一种行为。


  西汉 马王堆出土彩绘漆棺材

  在中国,对于“鬼”的想象是很早就开始萌发的,但相对于“神”而言,“鬼”大多给人的印象是不好的、坏的形象。比如甲骨文中的“鬼”字,就有学者认为是指死后的亡灵,等等。


  等到了《尚书》中“鬼神”二字就多用来泛指超越普通人感受的一些事情,《礼记》中也记载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这也是后世对于“神”“鬼”最恰当的一种分类。


  逮及发展到战国时候,“鬼” 的概念就更加的清晰了,已经开始出现了较为明确的“天神”“人鬼”的界定。既然人死后会变成鬼,那么鬼是不是还会像人生前的模样一样呢?


  因为没有人知道“鬼”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这样就为画家创作“鬼”的形象减少了阻拦,可以全然不受现实世界任何既有形象的束缚,可以自由的想象,因而关于鬼的绘画题材层出不穷,灿烂多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