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理解析】中医内科之大肠湿热

 路过你倾城时光 2016-03-30

大 肠 湿 热


1.大肠湿热概述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相当于中医的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慢性阿米巴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痔疮。

2.

大肠湿热症状

临床表现:利下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便次增多,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恶寒发热,或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并见腹痛,发热汗出,胸脘满闷,肢体沉重,纳呆呕恶;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炎,细菌性急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3.大肠湿热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冰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粘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德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4.鉴别诊断 

腹泻,一般实证归大肠,虚证归咎于脾。以下介绍的肠虚滑泄,治不离脾。实证加腹泻,常见的两种,一为此证,另一为伤食。后者有暴饮暴食史,腹泻物酸腐,凭这两点不难鉴别出来。虚证腹泻,有肠虚滑脱(责之于脾、肠)、脾虚腹泻(责之于脾)、五更泄泻(责之于脾、肾)等等,或涉及单一脏腑,或累及多脏多腑。但与本证一派实证不难鉴别。

大肠热结:是指邪热结于大肠引起的病变。 症见便秘或热结旁流,泻下黄臭粪水,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见于温热病阳明府实症。 治宜清热泻下,导滞为主。

辨证注意点:抓住这么几条:
1、大肠之症,腹痛、腹泻;
2、实证,病程较短,身体不亏;
3、湿热证,苔黄腻,泻下较臭,或脓血、或如水注等等。

5.中医处理原则 

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