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邪的中医营养学解读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6-03-30



       在前文中,我们经常提到各种毒素,脂溶性毒素、水溶性毒素、酸性毒素、重金属毒素等等。看起来标准不一,非常混乱。这是因为划分的标准不同,有从极性划分的,有从化学性质划分的,有从化学结构划分的,有从来源划分的,等等,不一而足。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关键看怎样阐述。在中医里,也有对毒素的定义,只不过中医用了一个专门的词汇——邪。并且,依据不同毒素的表现,中医将其划分为六大类,分别称之为“风、寒、暑、湿、燥、火”。这其中“暑、火”两邪表现类似,只是程度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归为一类。因此我们又可以称之为“风、寒、湿、燥、火”五邪。

       中医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划分标准,同样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两千年前的古人是不可能在实验室里提取这些物质的。即使是现代医学,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后,才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五邪的划分既不是根据其分子结构,也不是根据其化学性质,而是根据其在人体当中的表现形式而定的。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定义,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并且,“风、寒、湿、燥、火”同前文提到的“木、火、土、金、水”、“东、南、西、北、中”一样,都是提炼出来的形而上的概念。一旦形而下去理解,又会造成更多的混乱和误解。比如,人们一提到湿邪,就总以为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水太多了。而一提到寒邪,又会以为是那个部位温度低。典型的形而下思维。

一、风邪


       风性上扬、飘忽不定。因此,具有变化不定、上下窜扰的性质的毒素,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风邪。比如血栓,血液的成栓因子与血流速度成反比,当人体血流速度下降时,血栓会随时产生,至于说堵在哪里就很难讲,这要看哪里的血管被粥样硬化沉积的更严重。因此,这种飘忽不定的物质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风邪”,一旦它堵塞了脑血管,就称之为“中风”。

      北方有一种说法,不让躺在打开的窗户边睡觉,容易“受风”嘴歪眼斜。这其实也是担心打开窗户风吹进来,睡眠时局部体温下降,产生栓塞。嘴歪眼斜不过是栓塞的后遗症而已。

       当然,人体中更大一类风邪应该是自由基,它们是一大类带有单数电子的物质,如图。当它们的电子旋转到原子的某一侧时,这一侧就带有负电,而原子核那侧则带有正电。因此,这是一类极其不稳定的物质,很容易抢夺其它物质的电子让自己稳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氧化。


        自由基的来源多种多样,空气污染、烟酒、农药、药物,甚至我们自身的新陈代谢都会产生自由基。当某个自由基氧化了其它物质得到电子后,它本身会稳定下来,但那个被氧化的物质又会变成下一个自由基。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它们是一种更加飘忽不定的物质,你哪里的器官脆弱,没有能够得到抗氧化物质的有力保护,哪里就有可能受其侵害。比如,同样是碳水化合物,关节软骨部分或者润滑液如果没有受到经过膝关节的胃经气血的保护,就会氧化形成关节炎;而晶状体不能受肝经气血保护就会被氧化形成白内障。它们同样都是碳水化合物,又都是自由基的受害者,至于发作在哪里,就看哪里脆弱了。


二、寒邪


       寒邪,此类毒素的特点是容易造成毛细血管堵塞,导致局部地区供血供氧不足。或者是能够使各种在糖类脂类等能量反应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失活的物质,都属于寒邪。

毛细血管堵塞,局部不能供血供氧,无法启动生化反应,或者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都会导致毒素的进一步累积。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体内重金属堆积增加,而很多重金属属于酶活性的抑制剂,它们会与钙镁锌钾等离子争夺与酶的结合权,但却没有钙镁锌钾等离子的辅酶作用,结合后导致酶活性的永久丧失。除了重金属,一些农药和杀虫剂也会对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甚至一些抗生素也是利用对细菌的酶的不可逆抑制而将其杀死的。问题是它同时也将人体内相应的酶永久灭活。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线粒体,线粒体携带了大量的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这些酶永久失活,导致线粒体丧失活性。以至人体细胞对糖类脂类的能量代谢的处理能力下降。能量不能利用,寒邪必然出现。


三、湿邪


       与人们望文生义的理解不同,湿邪并不是导致人体内水分增高的毒素,而是一类具有向下趋势的酸性毒素。之所以称其为湿,是因为湿从水性,润下。因此润下才是湿邪的最大特点,方向向下,易攻击下焦。

       上一章中我们讲到的聚集于细胞外边,导致细胞启动自保机制关闭糖蛋白通道,致使糖类不能进入细胞,从而引起糖尿病的毒素,就属于湿邪一类。湿邪也是一大类毒素,尿酸、黄尿酸等,都有向下趋势,因此都属于湿邪系列。


四、燥邪


      人体组织当中有一类组织称为粘膜组织,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分泌粘液进行自我保护。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器官等内壁部分,因其都属于与外界相通的体腔,需要分泌足够的粘液进行自我湿润。因此,这类组织称之为粘膜组织。在胚胎时期,粘膜组织与皮肤细胞是由同一类细胞共同分化而成的,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讲,皮肤组织也属于粘膜组织一类。并且,皮肤也确实具有分泌粘液自我保护的功能。

      粘液一般都是比较浓稠的富含蛋白的胶状体,含有很多自我保护的功能性物质,如溶菌酶、免疫血球素等。粘膜组织的细胞之所以能够分泌粘液,与其富含维生素A有关。如果某类毒素,刚好削弱了粘膜组织分泌粘液的能力,或者消耗了大量的维生素A,使粘膜组织不能很好地自我保护,我们就把这类毒素称之为燥邪。


五、火邪


       火的特性是炎上,凡是具有向上趋势的毒素可以称之为火邪。暑邪:暑火同性,程度不同。上一章中我们讲到的某一类形似胆固醇或者甘油三酯,而导致细胞启动自保机制的毒素,就属于火邪的范畴。细胞关门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不能进入细胞,被氧化后沉积于心脑血管部位,属于上焦部分。因此从毒素的作用后果来看,属于火邪。而前文中提到的过高的丙酮酸,因其可以攻击脑细胞的蛋白质,属于上焦部位。因此丙酮酸也属于火邪之一。

       六邪或者为正常的代谢产物;或者为病理产物;或者为吃喝、呼吸进来的物质;或者由于气温、湿度等外部环境变化过于极端,导致体内相应产生的自我保护物质,而这些物质平时是不应该大量出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我们自身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能够及时地将其排出去,最后累积成患。

        六邪又称六淫。淫者,放纵,无节制也。说明这些物质原本在体内都是有一定含量的,只要“不过”就好。而不是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这些东西原本就不该存在体内。

        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丙酮酸,原本就是我们生化过程中的一种产物,或者说是生化的一个必然环节,所以体内一定会有一定数量。只是我们身体有能力处理它,或者经过肝肾的糖异生将其还原为糖,或者通过尿液排出。这样它就不会为害健康。但是,如果我们非得搞一些莫名其妙的方法出来,最终导致它大量出现,那么身体就来不及糖异生也来不及将其排出,那时,它就是一种过量的东西,是一种“淫”,也就是毒素了。


       再比如皮质素。当身体遇到强大压力时,要大量释放能量应对,而胰高糖素,甚至肾上腺素都不能短时间内动员那么多的能量,于是身体会放大招,由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素,加强糖类代谢从而获得瞬间的能量释放,以应对强大压力。因此,皮质素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讲是一种平时轻易不会动用,只要一动用就是救命的东西。所以它的含量极低才是正常。如同观音菩萨赐给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一定是多不得的。而现代人太过追求时效,动不动就用皮质素疗法,导致它在体内含量增高,由此而引起的副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心慌心悸、心肌梗死。皮质素强化的是肾经的功能,肾水过强而相乘于火,对心脏及心血管的危害就是预料中的事情。当然,它的副作用还不止是对心脏及心血管,对肠胃、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对眼睛都有影响。原因我们在前边也提到了,五行系统是个具有五个极的动态模型,一个极突然发难,其它极必然跟进波动丧失平衡。肠胃及内分泌都属于土行,通常土克水,但水过强则反过来克制土,中医称之为反侮。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过多的皮质素自然属于淫,属于六邪中的寒邪,当然也就是毒素。

        打游戏的人都知道,大招是要放在关底使用的,路上遇到的小蟊贼用普通招式解决就可以,顶多是多打两个回合而已。如果你非想一招制敌而放大招,那么很快就会消耗掉体能,最终你会比对手先挂掉。问题是游戏是可以满血复活的,但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复活的奇迹。所以,皮质素这些激素疗法的大招还是省着点用为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