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食疗的经典文献及其方法

 青木森森 2016-03-30

  食物、食品对于人类,本来是用于果腹和享用的,特别是佳肴美味,羊羔美酒,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很难与药物联系起来。然而,实际上,各种食物的确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它那极其可贵的药用营养疗病的效能。这种效能,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被古代医学家发现和应用了,流传到世后,又被广大劳动人民、僧侣道士们接受、充实、发场光大。

  

  药食同源,则是提倡饮食疗法者的响亮口号。药食同源,揭示了人体健康与五谷、五肉、五果、五蔬等日常食品的密切关系。于是,合理选食、科学用膳,就具有了明确的预防医学的意义,以适口佳肴代替苦口良药,便能防患于未然,即便染有疾病,饮食的调理和食物的滋补也不可缺少。

  

  中国的“食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上古有神农氏尝百草辨别食物的药性。夏禹时代,已开始发明人工酿酒,认识到酒有通经活血化瘀的作用。到了公元前16世纪左右,伊尹烹制“汤液”,创食物汤制药品。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周朝医事制度,曾把医学分为四科:疾医、食医、疡医、兽医。(见《周礼》)居于第二位的“食医”,即指掌管帝王贵族饮食卫生的营养医师,他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可见饮食卫生的调摄,是古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食为民之本”,饮食是养生的最重要的条件。人赖饮食以生存,人的生命生存需要能量,体温的维持需要热能,肌肉收缩要有机械能,神经冲动的传递需要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蕴藏着化学能,通过新陈代谢转化为热能或机械能,供给身体活动的需要。人不能进食,就不能摄取营养物质,无法产生能量,以维持生命的生存。

  

  最早的食疗专书应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此书早已亡佚,但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可见到有关食疗、食物禁忌方法的佚文。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抱朴子内篇》中重视饮食,主张辟谷节食,服用芝草仙药。梁朝高道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动植物类、矿物类药品三百六十五种。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食忌》等提出了“可食”、“宜食”、“忌食”、“食疗”、“服食”、“养性”、“五脏所宜”等食疗专栏。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篇》中列数果实(二十九条)、菜蔬(五十八条)、谷米(二十七条)、鸟兽虫鱼(四十条)来论述这些物品的食疗作用、食疗方法、禁忌等。他在《千金要方·食治论》中首先提出养生之术,勿妄服药,应用食治。这是因为“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售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性遣疾,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在这里极力主张“用食平病”的饮食疗法,可以看出道教防病为食疗为上的养生观点。

  

  其次,他又提出节食慎饮:“食啖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令讫觉腹中彭享短气,或致暴疾。……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藿、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

  

  唐代中叶的《食疗本草)一书,不仅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的专书,而且也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经验集。《食疗本草》约成书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左右,原为同州刺史孟诜(约公元621—713)撰。孟诜,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曾举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年轻时喜好医药。撰有《必效方》、《补养方》。《补养方》已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另有一孟诜,为孙思邈弟子,少年出家为道士,亦精于医术。故疑此书为这个孟诜所著,与孙氏《千金方》实为一个系统。《补养方》后经道士晤玄子张鼎补其不足者,合共三卷。原书条目138条,张鼎又增89条,合计227条。改名为《食疗本草》,专论食物疗疾,其中有许多条目是《唐本草》未收内容。

  

  《食疗本草》一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书中所载食用药品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以瓜果蔬菜,米谷草木及动物脏器为药,食用简便,味美爽口,寓食于医,寓医于食。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及眼鼻口腔诸科,范围广泛,适用于男女老少、孕妇产妇和丹石家社会各层民众,书中对药物食用方法、炮制过程、辅料添加、贮藏方法,以及某些药物多食、久食产生的副作用等事项,均予以说明。正确合理地使用食用药品方面较以前的同类著作有发展提高。其次,该书充分注意到食疗的地区性,对不同地区所出产的食用药物均广收博采,对同一药物因产地不同而出现的不同疗效也予以注明,还对同一药品尽量细分出其不同部位的不同疗效,以便充分发挥每一药物的食疗作用。

  

  最后,晤玄子《食疗本草》的食疗理论及方法,不仅补充孟诜原书不足之处,而且还广采前人之说,吸收民间单方验方,经过实践,提出新的食疗方法和疗效。这是对唐代中原地区食疗医学经验的总结和提高。因此,《千金方》、《食疗本草》被后人推崇为道教药物学中食疗书籍的宝典。

  

  包括药物学、食疗医学在内的道教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道教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虽然没有形成整套的定型化的教餐,但它追求内心澄静的境界,通达天理,调协五行阴阳,推崇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摄生精神,以饮食涵养人生,完善人生,对中国道教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