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握课堂节奏,构建高效课堂

 教育繁星 2016-03-30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设计节奏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前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场戏,如何把它演好,需要我们在课前作通盘考虑,并进行科学设计。科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文本。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定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曲线上,其兴奋点也是不同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教也要教在点子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而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比如文言文的复习课与新授课,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授课就要有明显的差异,不能炒冷饭。以《论语》中的《诲人不倦》为例,笔者以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前随机抽样口头交流进行调查为手段,得知学生已经大致疏通了文段的意思,记住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词术语,但还不能全面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具体的教育过程不能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而这却是新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据此,笔者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为帮助学生联系礼乐教化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启发引导学生辨析领悟孔子的相关教育原则和方法。为此,笔者设定课堂的节奏基调应该是轻松活泼快慢适度的,课堂上在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条整理后,给出了一个综合性能力迁移训练,选定《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片段作为素材,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问题是“孔子会怎样评价黛玉的教学”。由于形式活泼,学生的课堂讨论非常热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最大程度地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2、符合文言文文本特点。

德国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文言文本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为简洁省净,二是含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代的书写载体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在纸张发明前,古人以竹简、木简或帛绢作为书写载体,既昂贵,又不方便,这就要求人们书写时,尽可能言简意丰,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久而久之,言简意赅就成了古人写文章时追求的一种风格。同时,古人作文,不仅注意言辞省净,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言简意丰、隽永传神的文字,在中国古代散文中不在少数,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几乎都是如此。

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要考虑以合适的节奏落实文言字词,理解文章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剪裁与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留有充分的空间,以应对因年代久远而越来越难懂的文言知识点的落实;设置合理的环节,以带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为一篇游记,言辞浅近而意蕴深远,课堂节奏应当明快简洁繁简适当。此时应当选择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串起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在有限的课堂里落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学时选中了文中第二段首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中的“异”字,设置了三个环节:以“异”字的意动用法带动学生落实相关的重点字词句式,以“之前为何无‘异’”—“此时为何有‘异’”—“‘异’之后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引进《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挖掘“异”字背后的“顿悟说”,使学生领略中国特有的文化。

二、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信息的重组者,需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合理调整节奏,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把它变成教学的亮点,变成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调整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错误”,二是学生的质疑。

1、抓住学生的错误,在辩难中放慢推进的节奏。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不太成熟,容易出错。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它包含了学生的狂妄,学生的可笑,学生的单纯。因此,教师不但要学会宽容学生,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捕捉和挖掘学生的“错误”,在辩难中放慢推进的节奏。教师一定要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的这些权利不是教师的恩赐,而是学生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新课程强调过程,抓住学生的错误,放慢推进的节奏,进行点拨、引导、解惑,这就是教师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着力落实“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课堂就会是最活的,教学就会是最美的,节奏就会是最和谐的。

比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时,有学生将“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一句中“虽”字的用法翻译成“即使”,理由是以前老师说过古文中的“虽”一词常常可以解释为“即使”,就像《〈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的“虽”翻译成“即使”一样。乍一听,有理有据,还有很多同学赞成。这个时候笔者就放慢节奏,让学生将这两个句子逐字翻译出来,并提醒学生注意后面与之相对应的关联词。这样一提醒,就有学生叫起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中的“虽”与“而”相对,应翻译成“虽然……但是”;“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中的“虽”与“亦”相对,应翻译成“即使……也”。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又列举出几个相关例句让学生思考,并总结“虽”何时解释为“虽然”何时解释为“即使”的规律,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虽”字的两种意思,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辨析的方法:首先是时态表达的差异,“虽”用于“已然”的情况下,对已经实现的事实表示承认,应释为“虽然”;用于“将然”的情况下,表示的是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应释为“即使”。其次是呼应词语的不同,后面分句或词组用“而”“然”与之呼应,常解释为“虽然”,用“犹”“亦”与之呼应,常解释为“即使”。再次是表谦敬角度的区别,表示自谦时,常解释为“虽然”;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时,常解释为“即使”。放慢节奏,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错误自会纠正,课堂中的精彩自会生成。

把握课堂节奏,构建高效课堂 - 浪子心声 - 浪子心声

2、抓住学生的质疑,在讨论中加速深入的节奏。

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古人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质疑问难也越来越多。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要善于应变,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抓住学生有价值的质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形成强劲“鼓点”,不断调节、更新教学的节奏,从而使师生节奏完全一致,使教与学达到同频共振,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比如笔者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理解文中“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这两个句子的时候,有两位学生对其中的“以戏弄臣”和“今”提出不同的理解。一个认为“以戏弄臣”的意思为“以此来戏弄我”,而“今”可以理解为“现在”;一个认为“弄臣”是名词,应理解为“皇帝狎近戏弄之臣”,而“今”的意思则为“如果”。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结果他们纷纷从句式、修辞、语境、历史文化、人物背景等角度谈到了很多的理由。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就是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的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