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也是一种修行|李松蔚

 幽兰茶客 2016-03-30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越是深刻的关系,告别就越不简单。


文|李松蔚 心理学工作者,知乎大V;本文首发于镜相(ID: hereandnow_jx),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已获授权。

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我从小就有一项特别的本领,考试做题很少纠结。做完卷子总是稍加检查就果断提交,事后也不跟人对答案。假如成绩不理想,我绝不懊恼,不会想有哪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心里仿佛一直有个声音说:“反正回到那时候,也不可能做到更好了。”长大炒股也是一样,赔过钱,但是从不回头去看。


用这种本领很容易原谅自己,避免了无谓的马后炮式的自责。——当然了,这样也很难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也是利大于弊。


我母亲在这方面跟我相反。她总是不能放过我的错误:“你想一想,这道题为什么会错?”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遇到这种问题都怎么回答?粗心呗,不懂呗,没理解题意呗。反正这回是懂了,下次绝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但她还是一脸难以释怀的表情,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我想到这些事,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代表着我告别过去的一种态度。我身上有一种很极端的,不妨说是斩钉截铁,心无挂碍的姿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这种态度里我是一个“无关者”的角色。事情发生了,是好是坏我都拿它没办法。我既无留恋,亦无懊悔,来者自来,去者不追。


我的一个朋友则代表了另外的一个极端。有一天我们讨论离婚的人,我感叹他们遇人不淑。她说:怎么会有单纯的“遇人不淑”这种事?当初不是他们自己选的人?——在她看来,一顿饭吃什么还要反复思忖呢,跟谁结婚又岂能用一句“遇人不淑”来搪塞?这段关系既然是你选的,你就需要为它的后果担当一部分责任。她认为悲剧是没有偶然性的,要怪,只能怪自己“瞎了眼”。


也对。跟她的态度相比,我知道自己在回避什么。


我在想,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我需要尽快把“做错题”这种事抛到脑后。我要逃离那个成绩不太理想的自己。为了减轻离别时的痛苦,人们通常就会采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态度。一口气把自己的存在撇清,最是清净不过。我的另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在换房子。他对卖掉的那套房子怀有很深感情,于是他就抱怨说,中介太狡猾了,他本来还没想好要卖的,被中介使坏,稀里糊涂地就卖了。仿佛他本人没有参与决策一样。他告别了这套房子,出于别人的推动。


可是结束一段关系,哪会真有那么容易?


对我来说,最难的一关就在于“看自己”。告别一段好的关系难,告别一段痛苦的关系更难,而自己在关系里份量越重,告别时就越狼狈,越是难以直面。如果你承认,一个人是由他所经历的故事构成的,或者你了解在一段长期关系里,人们会如何相互纠缠影响,把名字刻入彼此的灵魂和骨髓,你就知道你难以告别的并不是对方,而实实在在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你经历的关系有多深刻,构成“你”的那部分经验就就有多复杂。事实上,“经历”了一段关系,这还是有点太轻巧的说法。更准确的表述是,你造就了这段关系,这段关系又组成一部分的你。告别它,等于要承认你有一部分难以面对的自己。


你不可能干干净净地把一个人从你生命中剔除。


《绝命毒师》里的老白每杀完一个人,都会染上这个人的某种习惯。所以他在告别一个人的同时,等于就背负起这个人的一部分。他在带着这些人的一部分向前走。这个情节很有隐喻色彩。——某种意义上我们全是这样。


《深夜食堂》里的舞女则是每跟一个男人谈恋爱时,就染上他的一个习惯,等到一分手再把这个习惯戒除。这倒是清爽利落。如果一个人能这样外化地吸收和消除另一个人对她的影响,倒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可惜大多数人做不来。所以那些真正重要的离别,是要经历漫长的,复杂的,也许是极其痛苦的蜕变。除非像我一样,假装不会受到这段关系的任何影响。但那也是假装。


越是深刻的关系,告别就越不简单。


当然,换一个积极的角度,也不妨把它看作挑战或修行。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刚开始学习做咨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结束关系几乎与建立关系同等重要。还有很多次可以谈的时候,就要问来访者:你考虑过什么时候结束吗?假如约定了结束的日期,就每一次提醒他:这是倒数第五次咨询……还有四次了……剩下最后三次,要不要谈谈结束的感受?有时,还不得不增加咨询的次数,一个结束阶段甚至要花几个月到一年。


我那时不免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不就是每周一两次的见面吗?哪里来那么多藕断丝连的深情厚谊?等到我真的开始做咨询,见到形形色色的来访者如何离开他们的咨询师,我才意识到这个阶段是何其重要,绝不是在咨询的最后一秒说:“好了,我认为该聊的都聊得差不多,下次就不用再来了吧!”


说到底,对告别的敷衍,多少也是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如果把一段关系比作孕育生命的过程,告别就等同于最后的“分娩”。娩出的不是婴儿,而是全新的一个自我。你承认在这段关系里获得的影响和改变。你曾需要过它,利用过它,享受过它,影响过它……现在你终于不需要它了。你承认它给你的馈赠,正如同承认它给你的伤害一样重要。当这个过程走到它最后的阶段时,需要你给它一个严肃的认定:你成为新的你,这段关系也完成其使命而终结。


最后的环节艰辛且痛苦,但至关重要,不可马虎。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一次难得的自我审视和成长。


我有时很烦一种言论,就是总有人问起:能不能让那两个离婚的人复合哇?如果让他们看清彼此的不容易,是不是还有希望哇?我理解问这些问题的人都是好心,“劝和不劝离”么。但是这所谓好心过了头,在我看来就不啻于一种愚痴。拿自己当上帝先不必说,更可气的是,这些人完全不承认“结束关系”的价值。那也就等于不承认关系本身的价值。难道两个人的婚姻,只能靠“离还是没离”这种二元判断来赋予价值吗?他们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迷惘的,思考的,彻悟的,或释然的,难道不是更弥足珍贵吗?——看不到两个人为什么选择结束一段关系,毫无疑问,也就看不到两个人从关系里真正得到过什么。


也许他们觉得婚姻就像貔貅一类的吉祥物,只进不出就好。


最后还是心理咨询类比吧。当我们结束一段长期正式的咨询关系之前,通常会让来访者思考以下主题,作为处理结束时的一个参考。但愿有一天——幸运或不幸地——你也要告别一段关系时,其中一些主题能帮得上忙:


  1. 我当初为什么需要跟这个人建立这段关系?

  2. 我从这段关系里收获过什么?(而不是“对方给过我什么”!)

  3. 每一样收获,我可以如何带到未来的生活中去?

  4. 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和他的这段经历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5. 为什么我现在不再需要这段关系了?

  6. 在这段关系里还有哪些未曾处理的遗憾,是可以在告别之前处理的?

  7. 结束这段关系之后,我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一样?

  8. 我还会遇到哪些未能解决的需求?我打算怎么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