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雲泉 2016-03-31

——《国画门诊室》之十三

文|刘墨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署阿寿、懒道人等,晚年多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海宁人。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潘天寿自小习画,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夏丐尊等人。1923年到上海,任教于民国女子工校,继之任教于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中国画及国画史,并写了《中国绘画史》一书,以后又参与创办上海新华艺专,任教育系主任。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在上海期间,他拜谒了吴昌硕,受到吴的高度重视——也可以说,遇到吴昌硕,是潘天寿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44年,他曾任国立艺专的校长;1949年后,任华东美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潘天寿被迫害致死。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潘天寿比齐白石、黄宾虹二人小20多岁,所受的教育比齐、黄二人要“现代”一些,所受的时代的“压迫”感也比齐、黄二人强烈得多。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在现代画家中,潘天寿的个性极其鲜明,他作画,重气势,重骨力,在用墨上不讲求细腻的层次,但讲魄力。对传统也有着精深的研究,著有《潘天寿谈艺录》、《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潘天寿对绘画理解是很深很精的。试读一段他为《黄宾虹画集》所作的简介,就可以明白他的了不起:

先生习画之步骤,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习法则;须从严处入、繁处入、密处入、实处入,道古循今,极力锻炼,入而能出,然后求脱。求意境:须从高处入、大处入、深处入、厚处入,要窥见古人之深心,使意与法会,景随情生,而得圆融无碍之妙谛。求神韵;要从读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茫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画画应该从“大处”、“深处”、“高处”、“繁处”、“密处”入之类的话,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有非常非常深刻认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对照他的理论,潘天寿的画确实有大处,也有深处;有繁处,也有简处。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当我们在评价潘天寿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潘天寿所运用的笔墨,尽管是从传统中来,然而已经是一种变化了的、发展了的笔墨。用既有的评价笔墨的标准,已经是不大适合了。从构图和用笔上,可看到南宋浙派的痕迹,如他笔下的石头、松枝,文人画虽然崇奇,但不至于这样的险峻。而这种险峻是由他追求“强其骨”、“一味霸悍”而来的。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在潘天寿的画中,还可看到很粗糙的东西,也许这是从吴昌硕那里来的吧。实际上,吴昌硕《读阿寿山水障子》一诗在赞叹之余,已经说到“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了,这是吴对他的笔路险绝易入歧途的警告——这是他的天性,改了多少?只可能是精熟多了一些而已。另外一个来源,我相信陈传席的说法,认为是李瑞清(1867~1920)影响了潘天寿。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李瑞清是近代一个很著名的人物,除了教育之外,这当然主要是靠了他的书法。但是,他在书法方面的天赋是不高的,而且有抖动的习气。看着他的原作,我曾深深地感到,李瑞清在笔法上是有发明而无发展的,就是因为这种发明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即到他这一代也就为止了。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李瑞清书法

像他的学生胡小石就将他的笔法变掉了,而且到了晚年还很后悔从李瑞清那里染上的抖擞习气,所以他开始学南朝的碑,学隋碑,以增加书法中的秀气,同时也增加用笔的线的长度,增加字与字之间的牵丝,也即增加笔法与体势间的变化。所以从行草书的角度上说,胡小石要超过李瑞清。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当李瑞清将这种笔法入于绘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见他的风格特色了。现存有一些他仿石涛的画,画面上的线都很直很硬,将石涛画中比较复杂的层次加以简化,也将石涛画中比较柔性的富于变化的线转为刚性的、单一的线,点苔大而重。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李瑞清仿石涛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潘天寿拟石涛

恰好,在潘天寿的作品中,也有仿石涛的画,如作于1927年的《拟石涛山水》其用线设色方式,和李瑞清的方法都极像,而这正是构成他作品风格的基调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基调之一。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他喜欢用焦墨,如他多幅《焦墨山水》。按理说,山水画发展到这一时期,尤其到了山水画的黄宾虹时期,层次是极丰富的,但他似乎有意地减少其层次:既减少画面的层次,也减少用笔的层次,而且将山水画构图的三段式或多段式变为二段式,将浑沦的整体剖分开,造成一种惊险、奇崛、紧张、强烈的视觉效果。这和一个变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基本上是点线结构,即使是徐渭的大泼墨,也是如此。而潘天寿已经从点线结构向类似于西画的块面结构改变,在他的画面上,块面结构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尽管所占比重不多,然而亦复不少,这也是他与传统不一样之所在之一。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我细看过潘天寿的一些画的局部,发现他的用笔都是因为强调其刚性而趋于简单的,既无齐白石那样柔润,也无黄宾虹那样的曲折,当然也没有陈子庄那种灵明,他重墨的线不求变化,淡墨的线同样也变化颇少,可见他落笔时很用力的样子,而不是起伏有致。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他备受人关注的将山水与花鸟画融为一体的《小龙湫一角》(1963),也确实可称是潘天寿的典型作品,也算是代表了他的创造。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记写雁荡山花》也是这样的作品,只是,这样的作品在视觉形式上固然前无古人,但因用笔的无弹性、硬直,所以并不比《雁荡写生图卷》更耐人寻味。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在目前的论界,似乎已经有一种定论,即,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再加上潘天寿,是20世纪的传统“四大家”(或者说是“四大师”)。从创造性上来说,这样的排列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潘天寿在艺术成就上,并无法和上述三个人相比。也就是说,潘天寿并不是可以和吴、齐、黄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大师。我不是说潘天寿没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性。但是他所以没有成为大师,其原因何在呢?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第一,他的书法并没有过关,还停留在注重形式阶段,古人也有注重形式的,但内涵比形式更充分也更重要。古人注重形式却不落入设计中去,潘天寿则有太浓厚的设计意识,参差错落都刻意、夸张、不自然。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第二,他的画也没有进入一个自由的阶段。我不止一次听那些见过他画画的人说,每当潘天寿在画画的时候,都要沉思好久才能落笔。这足以见他经营的苦心,但也见出他不能自由的创作,缺少那种落笔即妙的才气。因此在他的画中,我们看出很浓厚的“设计意识”,而因为有了这样的“设计意识”,也妨碍了他在造境上不能自然而然。可是看他的指画,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因为手指不能像毛笔那样可理性操作,他也再三地在理论上强调“无笔墨痕”、“误笔”、“误墨”和“偶然效果”,因此就多了很多的天然之趣,他的毛笔画中实无此佳致。而且,我们只能在他的指画中看到他的天然之趣,而在他的毛笔画中,就不大容易看到这种流露。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第三,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在平淡天真、自然天成,意味深醇,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的好作品都是这样。潘天寿突破了这一审美范畴,固然形成了自我的风格,而且是那么强烈,但总不是符合于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的。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所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潘天寿没有成大师的问题在于,他没有达到成熟之境,而且他离成熟之境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且,他一生护卫着传统,但是他的风格不是传统中的“正宗”,而是拾起被传统所忽视的余脉;他不断地对传统做领悟,但个性却使他不能领悟到传统中最为深微精妙的那一部分。

注:标题为编者自主添加

回顾:

《从溥心畬和江兆申看传统笔墨的美与不美——国画门诊室之十二》

预告:

《国画门诊室之十四——李苦禅》

《国画门诊室之十五——张大千》

潘天寿,离大师一步之遥

刘墨简介

1966年生于沈阳,中国美术史硕士、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11年7月1日,被聘为“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美学》、《禅学与艺境》、《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中国散文源流史》、《八大山人》、《石涛》、《龚贤》、《国画门诊室》、《书法与其他艺术》、《乾嘉学术十论》、《艺术中的文人》、《20世纪中国画名家批评》、《生命的理想》、《吃亏是福》等。

关注我们,扫描或长按图片可自动识别二维码

汇聚正能量 传播真善美

欢迎您点击“写评论”并发表您的意见。

中国书画论坛网址:www.3hao.org

中国书画论坛网公众微信:meihaoorg

投稿信箱:183039538@qq.com

商务合作:13691181867

美好小店欢迎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