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激扬文字 2016-04-01

文:泊风

清代,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出现到走向成熟,都在不断地向汉族文化靠拢,并最终创造出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达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的最高峰。

在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是满族,而不是之前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创立出盛世巅峰的辉煌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两个朝代面对汉文化不一样的教育体制。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元代的教育制度——被驱逐的起点

元代教育的从制度上说,也就是从理想化的层面去考虑,本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一个需要统治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无论是哪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的最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弥合民族矛盾。因为汉民族自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文化,要求从文化角度要求汉族整个民族做出让步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少数族能够做的就只有两件事——继续武力镇压,亦或自己向汉文化靠拢。

面对人数倍于自己的汉族,少数民族长时间的武力镇压只能导致不断地哗变,最终只能走向灭亡;向汉文化靠拢,最终的命运就是自己本民族的特点消失,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有古人看清了异族统治中原的最终命运,最后做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应验的预言——胡虏无百年之运。

元代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失败于第一种的原因的基础。

在中央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宗教教育体制中。元代采取了汉、蒙文化分化学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国子学中,既有汉学,也有蒙古国子学。在汉学的国子学中学习内容是四书五经、《孝经》、《小学》等,而蒙古国子学的教育内容是蒙古语的《通鉴节要》,并且有位商贸服务的波斯语教学内容等。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元代中央教育制度的教育对象是蒙、汉百官以及禁卫军的子弟能够接受国子学的教育,就是说元代中央的统治者接受的教育是双重文化对的学习,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在中央的教育制度中是处在双规教学的状态。

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要接受英语教育,虽然设立了这门学科,但是从精神和生活习惯及语言习惯上,仍以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这对于外语教学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元朝统治者如此制定教育政策是不行的。双轨的教育政策下,大部分蒙古贵族仍以自己民族的传统为主,并且对被征服者汉族的文化采取排斥和对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统治层的分化——传统蒙古族势力与汉族势力分化。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中央的这种分化并不能直接毁灭蒙古族统治,但地方教育政策的失败,无疑直接葬送了蒙古统治者。蒙古地方官学,虽然在制度上虽然设立了医学、阴阳学、蒙古学等,但是各级学校最终的授课内容还是以四书五经的儒家文化为主,汉文化仍然以顽强且蓬勃的态势继续成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念继续在汉族内部不断发展。

统治者、贵族对于汉文化的不接受,底层对于儒家文化继续的学习,使元代的统治者在文化上被孤立了起来,而一个文化上的孤独者,迟早是会被驱逐的。

清代的教育——封建王朝的巅峰,近代化的阻碍

如果说元代的中央和地方官学使蒙古族成为了文化的孤独者并走向了灭亡,那么清代的教育政策则保证了这个朝代百年以上的兴盛,并且成功的打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预言。

这个王朝教育成功的起点则要从顺治说起。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清世祖实录》卷52

顺治在登基之前,受到多尔衮的制衡,在十四岁亲政之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直到顺治九年,也就是十五岁时,顺治帝才开始正式出席“经筵”(即自汉代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的御用讲席,一般由翰林学士充任),开始全面地接受教育。

顺治本人在大量阅读汉族文化的典籍之后,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亲手写下《资政要览》一书,对皇室子弟、大臣、百姓做出了要求。顺治帝在撰写此书时是以孔孟学说为基础,并以中国历代经史为论据,对皇室子弟群臣百姓制定思想性为上的准则。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也就是说,顺治帝在以身作则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要求继任者、官僚系统、百姓仍以儒家文化为学习内容与道德准则,力图从文化角度上消弭民族隔阂。

皇室的教育在不断强调汉族文化重要性的情况下,走向了综合的道路。作为顺治的继任者康熙,在孝庄太后的严苛的要求下,精通满汉两文,并要接受骑射、哨鹿、行猎训练。在努力接受偏重的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民族的特点,不辍地对满族传统及宗教文化进行学习。

这就令整个清代的宗族教育,从制度上有了良好的规范,在侧重汉族文化学习的时候,逐渐加强满汉两族的文化认同,并保持住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

只可惜在整个制度规范确立完毕的康熙一朝,在执行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徐元梦可以作为康熙一朝教育执行失败的很好范例。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在徐元梦之前,康熙为皇子们钦定了许多老师,然而康熙作为皇帝对老师们的态度并不是以礼相待,而是以政治身份,即以皇帝身份对老师们施加影响,导致皇子的老师们在老师与臣的矛盾身份中,难以完成对皇子们的教育。

徐元梦的上台,使这种矛盾到达了巅峰。

1687年,西苑瀛台,康熙皇帝在教皇子射箭之时,徐元梦作为一名文人,对骑射不在行,便遭到了康熙的侮辱,康熙认为不会骑马射箭便不配为旗人。徐元梦为自己辩解了几句,却引得康熙勃然大怒,康熙叫人将徐元梦打成了重伤,并且下令抄了徐元梦的家,并将徐元梦的父母发配至新疆。

但是在徐元梦的哭诉下,康熙撤回了最后两项指令,命令他继续教太子读书。

1707年在南巡过程中,康熙命令三位小皇子读书,但是三位小皇子对文章内容非常的生疏,康熙认为是徐元梦玩忽职守,便当着皇子的面将徐元梦打了30大板。

皇帝对于老师的不尊重和对皇子的纵容,最后使康熙招来了恶果。康熙末年诸子相争,手足相残,有学者便这样评价道:“帝于诸王纵之太过、教之太疏,始立太子亦留心为择师保,而为权倖所间,敬礼不终,后遂无正人敢为太子师者,太子亦不复择师。”

虽然在康熙这里,由于个人因素对教育体制的影响太多最终招致了恶果,但是后世清代宗室教育最终走向了成熟。

雍正吸取了康熙朝的经验,首先为避免诸子相争造成王朝不稳定的局面,建立了秘密设立储制度。其次便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为皇子请了众多的老师,类似于分科教学,并且在对待老师态度上改变了康熙朝武断的作风。

“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雍正又教导皇子“师傅之教当听受无遗” ——张文和公自订《澄怀主人年谱》

乾隆朝继承了雍正朝皇室子弟的宗族宗族教育方式,选择众多名师,并采取尊师重教的态度,使清代的皇子教育逐渐走向系统化与成熟化。即使在清帝国走向没落时,道光、咸丰、光绪等帝都极其勤政,被称作“人中之主”,这同清代极高的皇室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在地方教育上,由于满族自身的异族属性,就只能不断加强思想控制,并且完整了延续了明代八股应试的选拔方式,致使学术走向了精微的极端。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前,没有及时的吸取西方的文明成果,造成了清末难堪的局面。

清代的教育制度,真像教科书上说的那么不堪吗?

一个问题

清代的教育,它的确完成了消弭民族隔阂的使命,使统治者避免了陷入文化孤立的局面;它确实使满族统治者自己保持了民族独立,没有完全的被汉族文化所同化成汉族的一部分,成功的打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预言;并且在整朝统治者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没有出现同明代一样,皇帝不理政,皇帝行为荒谬的局面;地方教育上完成了维持国家稳定,保持思想统一的使命。

最终面对西方赶超东方的历史困境时,清代教育的弊端开始一一暴露出来,清代的教育体制成为了为历史教科书上为现代人所不齿的笑柄。

所以我们该如何对清代的教育体制进行评价呢?这个问题留给读者您了!

【参考资料】

娄立志,广少奎主编.中国教育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于洪燕. 元代教育制度与哈剌和林教育[J]. 兰台世界,2014,24:48-49.

刘庆宇. 明清宗室教育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