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庆军的文章 4

 清茶清清 2016-04-02
 1、经方学习体会:麻黄汤

2、经方学习体会:麻桂合方

3、经方学习体会:麻黄汤

4、经方学习体会:桂枝汤遇喝粥

5、经方学习体会:喝粥与温覆

6、经方学习体会:葛根汤

7、经方学习体会: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8、经方学习体会:阳明病与白虎汤

9、经方学习体会: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的鉴别

10、经方学习体会:白虎汤加青蒿

11、经方学习体会:奔豚病

12、经方学习体会:奔豚病

13、经方学习体会:奔豚病医案 

14、经方学习体会:六经

15、经方学习体会:栀子干姜汤

16、经方学习体会:栀子干姜汤应用

17、经方学习体会:当归芍药散治再障

18、为什么贫血要用当归芍药散?

19、关于哮喘的思考

20、夏季哮喘的治疗

21、中医里的非男即女现象

22、常见的咽炎类型

23、感冒相关性胃炎

24、鼻子不透气怎么办

25、挤压伤怎么治 

26、爱哭的治疗

27、结核病治疗之思考

29、急性坐骨神经痛

30、慢性支气管炎一例 (上病下治)

30、从病人理解金匮原文

31、手脚麻木的治疗

32、绞尽脑汁话黄疸【一】

33、绞尽脑汁话黄疸【二】

34、绞尽脑汁话黄疸【三】

35、绞尽脑汁话黄疸【四】

36、绞尽脑汁话黄疸【五】

37、张庆军中风篇之思考【一】

38、金匮要略中风篇之思考【二】

39、金匮要略中风篇之思考【三】

40、水饮病的特点 

41、喝小青龙汤的亲身感受

42、疑难病经方治验一例

43、经方重磅炸弹之六经病提纲

44、经方重磅炸弹之少阳脉象 

45、经方名词解释【咳而上气】

46、经方名词解释【里急】

47、经方名词解释【谵语】

48、一个高热瘫痪的小儿 

49、风引汤治疗外周神经炎

50、高血压的治疗

51、我对厥阴病的认识

52、都是大意惹的祸

53、胃病一例

54、经方治阳萎的思考

   太阳病的定义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联征。我一直在思考太阳病的实质是什么?后来,似乎明白了。我来先举个例子。一个高压锅,里面添水后,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就会有水蒸汽的产生,水蒸气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高压锅锅盖上的阀门就会打开,然后就会有水蒸气呼啸而出。如果你把手放到水蒸气里,肯定会烧伤。

     由于身体内部产生的水蒸气需要排出去,但毛孔闭合了。水蒸气的特点是带有大量的热量,同时它的特性是向上和向外运动。水蒸气向上运动就到了头颈部,出不去,所以病人就会头痛,脖子硬。水蒸气向外运动到了人身体的最外面,出不去,就会身体疼痛。这时候身体表面的温度就会高,有的病人医生摸了后会感到烫手,为什么会烫手呢?就因为那是含有大量热能的水蒸气的原因。于是病人发热了。病人身体内的废气废水蒸气是需要血液的流动来排出的,也就是说红细胞里含有大量的废气废水蒸气排不出去,红细胞的体积就会增大,于是血管就会变高,这就是脉浮。脉浮的原因是因为血管里气体多了,就像轮胎一样,气体越多,轮胎越鼓一样。

     我们再来想一下,如果轮胎被一直充气,最后的结果是必须爆胎。人也是这样,如果毛孔一直打不开,而废气源源不断,结果也必然是血管破裂,而最大的可能是脑血管破裂,就是脑溢血。所以有的中医用麻黄汤来治脑溢血,是有道理的,用了麻黄汤后,毛孔打开了,血管里的废气少了,脑血管自然就停止出血了。

     为了防止脑血管的破裂,人体为了保护自己,就想办法来排出废气,用什么办法呢,那就是咳嗽,那就是喘。

     我是这样认为的,太阳病是身体的散热出了问题。而且是身体里气体的散热出了问题。由于气体有向上向外的特点,于是太阳病就表现为身体上部的症状,和身体表面的症状。

    人身体里的气体有纯气体和水蒸气两种气体。

    现在来看麻黄汤的条文吧。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70个,去皮尖。

还是先举个例子吧。有个房间很热,这个房间里有个吊扇。大家都知道,吊扇有个开关。现在好了,如果这个吊扇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就需要打开开关。打开开关就是用的麻黄汤。也就是说麻黄汤的作用是让吊扇动起来。原来不转,让它变为转。

   把吊扇打开后,吊扇有五个档位,这时候需要调节档位,而调节档位就要用桂枝汤了。

   在【1】里我说了太阳病是身体的上部和表面的散热出了问题。散热出了问题,有下面这些可能。一种是不散热,一种是散热但散的效果不好,一种是散热散的多了。不散热要靠麻黄汤来启动,启动后的档位也很关键,如果热量散的不充分,就要用桂枝汤把档加大,如果散热散的多了,也要用桂枝汤把档位调小。

   为了更准确的解决问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需要把吊扇打开后立即调到最合适的档位,那就需要麻黄汤和桂枝汤合用。比如脉微而恶寒者,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宜麻黄桂枝各半汤。

   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现在来看一个条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这个条文描述的情况是     有个病人,由于毛孔闭合了,他的气体散热出了问题,这些热量集中于身体的上部和身体的表面,血液里的气体热量越来越多,最后血管壁坚持不住了,血管破裂了,于是热量随着血液流到了体外,于是散热了,所以就会愈。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鼻出血。那是因为鼻子在身体的上部。当然,也可以通过脑血管破裂来散热,这时候就是脑溢血了。还可以通过身体表面的血管破裂来散热,这时候就是身上出现出血点。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多是感冒后形成的,为什么血小板减少的病人感冒后会病情加重。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鼻出血,血液可以流到体外而问题解决没有后遗症。但脑血管破裂则因为血液流不到体外而出现麻烦,皮肤的出血也是这样。眼部的出血也会造成问题。但牙龈的出血就值得庆贺了。因为那要比脑出血好多了。

   再看一个相关的条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这个病人散不出去热,不出汗,最后逼的血管都破裂了,医圣一看,要帮病人一把呀,把吊扇打开吧,于是就用了麻黄汤。防止病人不停的出血而造成新的伤害。

   我仔细分析了这两个条文,第一条说的是自衄,我的看法是就是鼻出血,或者牙龈出血,这样热随血出而解,所以病人自愈。这种情况临床很常见。    因为让身体本身选择的话,它一定会选择鼻出血或牙龈出血,而不会选择脑出血的。 第二条写的是因致衄,也就是说由不得身体本身的选择了,这里就很可能病人脑血管破裂,或者皮肤出血,或者眼底出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用麻黄汤来治疗。因为不治疗会对病人造成新的伤害。

   最后再看一个条文,我不想再解释了。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我本来要给一个人发短信的,但有个问题始终解决不了。那就是用一个模型来说明什么是太阳。尽管我心里明白,但要找到一个很恰当的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凡是看到的都进行了想象,比如茶杯,圆珠笔,吹风机,蛋糕,饼干啤酒瓶等等。想了好几个小时,还是不行。晚上有个病人舌头痛,是一个朋友的老婆,就到他家去了,到了后,摆了一桌菜,我也没心情吃,看到筷子也不符合,盘子也不符合,突然之间,不知怎么的想到了鸡蛋,这就是我要的模型。也没心情吃饭了,赶紧给他老婆看病,回家。回家的路上,又想到一个模型    铅笔。这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那么什么是太阳呢?把铅笔竖起来,中间的铅笔芯就是阳明,铅笔芯外面的木头就是少阳,最外面的那层漆就是太阳。上面的橡皮也可以认为是头颈部,当然也是太阳。
   如果以鸡蛋做模型,把鸡蛋竖起来,鸡蛋壳就是太阳,鸡蛋清就是少阳,鸡蛋黄就是阳明。
   这个模型很重要,将来很多时候要用到。
   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一期报道,麻黄汤治疗鼻衄。感冒风寒后,恶寒无汗,头痛,周身关节疼痛,鼻流血多次者,服药两剂,得汗而解。       这是个典型的太阳伤寒。病人由于毛孔闭合无汗,鸡蛋壳层的热量散不出去,结果把鼻部的血管憋破了,尽管散出去一部热量,但病人还是热量多,于是多次流鼻血,因此要用麻黄汤打开吊扇的开关,吊扇一开,问题解决。
   经方躬行录106页有个荨麻疹病例。张某,25岁,素体强健。工作期间,披星戴月,餐风露宿,甚为辛苦。秋分之际,早晚寒气袭来。一朝归来自觉全身不适,稍顷便恶寒,头痛。肢体外露之处出疹起块,与肤一色,淡而不红,集汇成片,唇肿睑胖,眼睛仅露一缝。甚痒,抓之呈痕。口服苯海拉明,注射氯化钙,疹块不退,身痒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相浮紧。
   观其脉症,知为寒风外袭,邪郁肌肤。荨麻疹者,古之瘾疹也。《诸病源候论  风骚身体瘾疹候》篇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骚疹瘾。”本案形似风水,实非风水,然治疗与风水同,当须从汗而解。忆赵守真治风水一案用麻黄45克,今患者体壮凛盛故亦大剂投之。拟:
   麻黄15克,桂枝9克,杏仁9克,炙草4,5克 一剂
   服后时许,汗出如洗 ,肿痒俱消,霍然病已。
   李映淮老师评语:古云,“水可浮舟,亦可覆舟".欲舟不覆,必须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此案小题大做,牛刀杀鸡。过汗伤阴损阳,变证迭起,曾虑及否?虽幸治愈,总属鲁莽孟浪。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切记!切记!
   这个病人用麻黄汤的重要依据是脉浮紧。而荨麻疹可以认为是毛细血管的出血,但出的血排不到体外形成的。
   名医类案: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数而紧,若不汗出,邪由何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有人问,仲景言衄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而此用麻黄汤,何也?瑾曰,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当分其津液乃愈,故仲景又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盖发其汗,则热越而出,血自止也。
   这个病人要诀也是脉浮紧。
   可惜脑出血的例子没找到,但我相信,对一个脉浮紧,不出汗的脑出血病人用麻黄汤应该效果很好。后来我明白为什么找不到医案了,在古代,脑出血后病人昏迷,无法喝汤药,现代病人都去西医急诊了。
   我曾治过一个再障,男,病了十几年了,效果不好,找我治疗,当时我用的小剂量麻黄汤,麻黄用2克,七天后化验有好转,没有改方,病人吃了五个月,好了。

桂枝汤治的情况是     气上冲。也可以说气外冲。
   一个病人,头颈部和身体表面充满了热气和热水蒸气,这个病人已经开始了散热,但散热的档位不恰当。不是档小了,就是档大了。为了散热,毛孔开放,反正毛孔都比健康时开的大,所以怕风。热水蒸气从毛孔排到体外,形成了汗。
   应该说,绝大多数情况是散热的档小了,热散出去的偏少,于是病人会发热,会头痛。病人还会由于食道的气体上冲而干呕。肺部的气体上冲而咳喘。实际上,干呕和咳喘都是为了帮助身体散热。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经方实验录第一案:汤某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生白芍三生甘草一点五生姜三片红枣六个        这个病人,已经出汗,说明散热开关已开,但病人还发热,说明档小了,鼻塞的同时病人也会流鼻涕,流鼻涕就是病人的鼻粘膜在出汗,最关键的是脉浮,这提示了血管里气体多了。
   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一个年轻病人,那时我刚在老家开门诊几个月。夏天的时候,这个病人发热,就自己吃了安乃近,浑身大汗,体温退了后又发热了,于是找我治疗。他找我时,身上不停的出汗,一量体温,39度。出汗还怕风,不敢吹电扇,病人说我得了怪病了,别人都说出了汗烧就退了,我却是边出汗边发烧。我当时还是纯西医,面对这种情况觉得没法用药,要退热就得发汗,而这个病人已经在不停的出汗,最后无奈,给病人输液七天才愈。这个病例给我的冲击很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这个病人对我自学中医有刺激作用。因为这就是个简单的桂枝汤病。
   桂枝汤服法中,可知发汗不可过。服桂枝汤饮热粥者或者用热开水,覆被喘几口气,则正气复,病方愈。   我的经验是病人喝桂枝汤后,必须喝热开水,或者大米粥,或者小米粥,或者面条汤,喝后,盖两层被子,等身上微微出汗了,就去掉一层,然后要避风不出门6小时以上,病就好了。
   张锡纯也说了,欲用桂枝汤原方发汗者,必须啜粥,若不啜粥,即能发汗,恐也无此功效。   再次说明了桂枝汤后喝粥的重要性。
   桂枝汤后面的服药方法很重要,因为以后的很多方剂要求同桂枝汤一样的用法。也就是说很多的经方服药后都要喝粥温覆。但现在桂枝汤这样要求的都不多了,其它汤要求的可以说几乎为零,而这将极大的影响效果。
   今天这篇文章我的最主要的想法就是说   桂枝汤后的服药方法和禁忌太重要了。并且不能只用于桂枝汤,应该用于很多经方。抽时间我把那些需要服药后喝粥温覆的处方找出来,专门列个表。

在昨天的帖子里,谈了喝粥和温覆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是有教训的。
   一个五十多的中年女性,安阳人,很富态。白,胖。她三年前得了胃贲门失弛缓症,不能吃东西,看了很多地方,最后到北京看好了。北京的专家对她说,以后要尽量不用西药。胃病好了,她得鼻窦炎了,我就让她吃中药也好了。结果半年后她感冒了,感冒了,她不敢吃西药啊,就来找我。我给她开玩笑说,我可不治感冒。杀鸡焉用牛刀。一问她的症状,口苦,自汗,头痛,鼻子有点不透气,怕风,不想吃饭。典型的经方证啊。就给她开了三剂药,柴胡桂枝汤。我对她说,不用来了,吃了就好了。结果第四天她又来了,说见效了,但不彻底,还有症状。这个让我很意外,一个小感冒,三天还没搞定?一问口不苦了,能吃饭了,但头还疼点,还出汗,怕风。我只好又开了三副药,桂枝汤原方,让她服药后喝白开水和盖被子出一点汗。三天后,病人打电话给我,都好了。
   这个病人让我深思,第一次明明白白就该一次好的,为什么病人没有痊愈呢?我反复研究桂枝汤和柴胡桂枝汤的条文,最后我想会不会问题就出在服药后的喝粥,温覆,这个环节上了呢?
   停了几天,机会来了。有个亲戚,女,四十来岁,颈椎病,肩周炎。脖子难受,头晕,肩膀沉,胳膊抬不起来。我想起以前我老家村里一个病人,症状一模一样,当时用柴胡桂枝汤原方,吃了二十多副药好了。这个病人还用柴胡桂枝汤原方,但不同的是病人多了一个环节,就是每晚服药后喝白开水一碗,然后盖两层被子,等身上微微出汗了,去掉一层被子,然后睡觉,避风,不要出门,不要洗澡。开了五副。结果是这个病人五天就全好了。
   服药方法原来如此重要。我曾想,如果让病人完全按桂枝汤后的服药方法,两小时一次,应该会一天痊愈吧?这个我还没试过,等用过了再告诉大家。
   仲景的汗法是汗必须出来才会见效,而喝粥温覆能起很大的帮助作用,当然见效就快了。
   下面是我的一些总结。
   伤寒论里明确要求服药后喝粥加温覆的方剂有: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里要求温覆,但可以不喝粥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
   伤寒论里要求多喝热水,但可以不温覆的方剂有:五苓散。  
   伤寒论里要求喝热粥,但可以不温覆的有: 理中丸方。 
   我个人的看法是凡是含有桂枝的方剂都应该喝粥加温覆,但桃核承气汤也许是个例外。另外凡是经方后面要求汗的,比如写着汗出愈的方剂也都应该喝粥加温覆。
   比如1桂枝加葛根汤方后要求   覆取微似汗。2葛根汤      覆取微似汗。3葛根加半夏汤     覆取微似汗。4麻黄汤    覆取微似汗。5大青龙汤   取微似汗。6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覆取微似汗。 7 五苓散   多饮暖水,汗出愈。  8  特别的是小柴胡后的加减里写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  9   柴胡桂枝干姜汤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0甘草附子汤  
    初服得微汗则解。11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12麻黄升麻汤   汗出愈。  13  其中有个特殊的例子是枳实栀子豉 汤   复令微似汗。

*发汗严重,可用桂枝汤加附来止汗

【如果在不方便【煮粥】的时候,可以使用【补中益气丸】代替,效果也非常好】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看了这个条文后,我把它与桂枝汤的条文进行了对比,桂枝汤的条文应该是:太阳病,项强几几,汗出恶风。 得出的结果是桂枝加葛根汤比桂枝汤多了一个症状:背强。 

   这里的背指的背部,从肩膀直到腰部。所以有的病人肩周炎也属于背部,腰椎病也属于背部,强直性脊柱炎也属于背部,胰腺炎的背部放射痛也属于背部。所以只要是背部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属于背部。这就是大包括了小。就是说背这一个字包括了肩膀,脊柱,腰等等。关于这一点,我在:学习伤寒论最容易犯的错误里     专门谈了这个。

   强是什么感觉呢?就是紧,拘束,僵硬,不灵活。有的病人描述背沉,有的说背像压着块石头,有的说背像有个磨盘,有的说不敢扭腰,怕一扭腰就岔气,有的说肩膀憋胀,有的说按摩时背部的肌肉硬邦邦的,有的说背部一按摩就疼的受不了,有的说背酸沉,有的说背难受说不出来,这些都叫背强。只不过把文言文变成了土话。

   不少人认为葛根是颈部的专药,这个有道理,但从条文分析,葛根应该是背部的专药,这样就明显扩大了葛根的用途,而且符合了医圣的原意。把葛根当颈部专药,就小看葛根了。

   桂枝加葛根汤对付的是病人的热量大量集中于人体背部的情况。

   胡希恕医案:任女,21岁。初诊时说昨天感冒,头晕,头痛,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舌苔薄白,脉浮稍数。与桂枝10g白芍10生姜10大枣4个炙甘草6葛根12    结果服一剂,症大减,2剂症已。  这个病人是个明显的桂枝汤证,但比桂枝汤证多了一个症状:肩背疼痛。于是加葛根解决。

   赵明锐医案:崔女。感冒七八日,经中西药,输液等治疗无效。刻下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项背强直拘急,脉大稍数,舌苔黄厚。    桂枝12克白芍12甘草10葛根15生姜6大枣五个。服后约半小时开始减轻,下午诸证豁然,一日之内将病治愈。余也惊叹仲景辩证严密,立方之妙。  这个病人的舌苔和上面那个病人的舌苔完全不同,但证同于是方同。

   赵明锐医案:王某,男,四十岁。项部痠困疼痛2年,能俯不能仰,头项稍向后抬即感到两胳膊及两手麻木不适。经数处医院检查,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当前缺乏有效疗法,嘱其自行调养。给服桂枝加葛根汤40余剂,此病虽未治愈,但项部的痠困疼痛感觉有一定好转,已不为所苦了。

   看了这个病人,我的感触是,病程短的好的快,病程长的好的慢。因此对病程长的病人就应该服药后喝粥加温覆,用些辅助手段来提高疗效。

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条说的是一个平时气喘的病人,比如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心衰等慢性病的病人,得了桂枝汤证,就是感冒了,恶风,自汗,发热,同时喘也加重了,这时候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
   43条说的是一个人,得了感冒,应该用汗法,结果错误的用了下法,比如喝了清热解毒口服液,或者输了清开灵,这时候病人开始咳嗽,咳嗽厉害了,还会有点喘,这时候要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来治疗。
  象43条这样的情况,天天见,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病人因为感冒误治而咳嗽,而喘。广大的西医为制造咳嗽喘、慢性支气管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村的一个中年男性,开始感冒了,身上冷,发高烧,不出汗,【这时是典型的麻黄汤】,就吃了西药退烧药,烧退不下去,于是输液,大剂量的先锋和清开灵,连输十天,烧退了。结果出汗,咳嗽剧烈,喘,又胡乱用药二十天,病情加重,无奈找我治疗,我当时用的就是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让他喝药后喝粥温覆,只喝一次,就汗不出,咳嗽喘全停了。又让他避风一天,痊愈。这个病人如果不用经方治疗,必然会成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人。
   病人得太阳病后,气体要出去到体外,有三条路:食道口腔鼻通道。  支气管肺鼻通道。   血管肌肉毛孔通道。很显然,肺通道和毛孔通道工作量最大。   如果病人毛孔通道不通【麻黄汤证时】,那么气体就要更多的通过肺部排出,于是病人会咳嗽,会喘。还有一部分会通过食道排出,于是病人会干呕。同理,毛孔通道不畅时【桂枝汤证时】,也会出现上面的代偿情况。
  杏仁的作用是把肺部向上的气体引导到血液里,然后再通过毛孔排出去。厚朴的作用是把胃部的食道的气体引导到血液里,然后再通过毛孔排出去。   这样的解释不好理解。干脆这样认为,杏仁降肺部的气体。厚朴降食道和胃部的气体。
  柯雪帆医案:昌某,老年男性,高热三日,咳嗽,咳痰不爽,经治后高热已退,但低热1周不退{37.6~38.0},轻微怕冷,出些汗,热就退一些,仍有咳嗽,咳痰少,精神软,胃口不太好。继续用抗生素。低热还是不退。脉缓,舌色正常,苔薄白腻。
   处方: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制川朴6克,杏仁9克,生姜12克,红枣12枚。3剂。     药后,发热退,诸症消除而出院。
   《本事方》云: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急高,医者仓皇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未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

   我一共治过两例座疮。第一个是我老家的,一个小伙子,要求治疗,因为谈对象,对象要求他治,就来找我。他当时的情况是额头,两颊,下巴都是青春痘,我问了他的情况,平时大便干,肚不疼。尿黄,口渴,爱喝冷水。我看了他的舌苔,舌苔干、白。知母18g生石膏48g【细面】甘草6g红参9g大米一把。一天一付,一天两次。把大米煮熟了,药就熬好了。五副。当时我没有粳米,就用的平时吃的大米。后来熬药是他妈说药太稠,怎么办?我说你多放点水,熬时搅拌,要不然就糊了。

   这个小伙子就吃了五副,痤疮就全消了。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不会把脉,所以没有记录脉象。我当时的想法是:阳明主面,现在病人面部出了问题,首先考虑阳明病。病人肚子不疼,说明不是承气汤类。尿黄,说明病在里。病人口渴,爱喝冷水,就是白虎加人参汤证。但好的这么快,出人意料。

   阳明病,就是鸡蛋黄部位的病,就是身体最里面出了问题。还是散热出了问题。身体内部的散热主要是靠排出固体散热,但当大便不通畅时,就会产生热量很大的气体。这些气体就会向上到头部,也会向外到皮肤。

   白虎加人参汤治银屑病高热案【章浩军医案】

   陈某,男,34岁,个体户,长丁县南山乡。

   初诊{2010年8月22日}:患者患全身皮肤红色斑疹块10年,近2周又见高热,前医曾以龙胆泻肝汤苦寒泻火及周身,高热{39度},口干唇燥,口大渴,喜凉饮,尿少色黄,大便干,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证属阳明热盛,化燥伤津。急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处方:石膏100克,知母30克,粳米50克,炙甘草10克,红参30克。日服2剂,每剂以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3小时温服1次。

   二诊{2010年8月23日}:患者昨晚发热渐退,今晨体温为37.8度,口渴不减,尿赤,大便硬,排便1次,舌淡红,苔转薄黄欠润,脉细。守上方加天花粉15克,仍以每日2剂。

   三诊{2010年8月23日}:发热已降至正常,口干亦除,皮疹色淡,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与原方再服5剂以固其效。

   按:银屑病病位主要在阳明,外邪侵犯肌表,内郁化热,热毒久壅,化燥伤津,固见皮肤斑疹发红,高热持续不退,口燥大渴。阳明主肌肉,热盛伤津化燥是病之关键。正如《伤寒论》第168条“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银屑病高热若过用苦寒之品,可加重伤津耗气,从而高热不退,口燥,口渴加重,故治用白虎加人参汤辛甘大寒之品清热益气,养津生津,则可达热除,口干燥自解的功效。

   我个人的理解是病人处于白虎加人参汤证时,如果能大汗出,那么就很难产生皮肤病,但一旦不出汗,那就会形成皮肤病。阳明内热的皮肤病,一般不痒。一般都是病变皮肤呈红色。

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如何鉴别呢?

   那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天进入一个房间吧。进去之后,房间的气温很高,我们会不停的出汗,然后感到口渴,喝了水还想喝水,而且想喝冰镇的绿茶,我们会感到头晕。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打开空调,随着温度的下降,一切不适都消失的无影无踪。白虎汤就是空调。

   如果房间不但温度高,而且空气十分干燥,这时候可以打开空调后,再打开空气加湿器。这个就叫白虎加人参汤。

   按严格的意义来鉴别这两个处方,那就是白虎加人参汤比白虎汤多一个症状:心下痞硬。    就是胃部胀满发硬。   病人有胃部胀满发硬,就是白虎加人参汤。没有这个症状,就是白虎汤。

   胃部发硬有两种情况,有的是病人自觉心口硬。有的是心口用手能按到一个硬块。

   人的身体里有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气态包括纯气体和水蒸气。   液态包括水和粘液。【粘液如血液,痰之类】  固态包括固体。

   白虎汤解决的是气体的问题。是身体里部高温气体排不出去的问题。

   白虎汤与承气汤的区别有:    1、承气汤脉象多沉实,白虎汤多洪大。2、承气汤舌象多焦黄厚腻,白虎汤多薄白或薄黄。     3承气汤热型多潮热或蒸蒸发热,白虎汤多高热汗出。4、承气汤腹证多腹满,按之痛。白虎汤腹满少见,即使见也按之濡。5、承气汤口渴较轻,白虎汤口渴严重。

   其实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治一部分消渴,糖尿病众人皆知。我关心的是它在血液病和其他病中的应用。

   活人辩疑书里直接把白虎加人参汤称做化斑汤,治赤斑,口燥渴,中暍者。    这里的赤斑是皮肤出血。

   保赤全书说白虎加人参汤治暑盛烦渴,痘出不快。又解麻痘,斑疱等热毒。     这里的痘之类就是因为汗出不来而形成的。

   象我治的那个青春美丽痘的小伙子,口渴,便秘,如果他能出汗的话,肯定不会有痤疮的。由此可见气体排不出去危害很大的。皇汉医学里说  白虎汤,治痘纯红,脸赤眼赤,口气热,唇口肿痛,烦躁闷乱,循衣摸床,小便赤,大便秘,身如火,发斑,谵语,实热等证,并主口气臭。     由此可见,热气的危害。我一直有个想法,白虎汤也许对白血病高热时应该有效,如果能让白血病病人用白虎汤后出汗了就好了。但没有验证过,所以不能肯定它的疗效。

   白虎汤对一部分口臭病人特效,但这些病人必须口渴,便秘。   这个口臭的臭气来自身体的里部,有热量,幸运的是这个气体通过食道排出了体外,如果不通过食道排出体外,那么很可能得皮肤病,血液病,糖尿病都有可能。解决的办法是打开空调。

   解某,男,8岁。自幼扁桃体反复发炎。热盛则风动,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后又患过敏性紫癜,故常辍学,父母甚忧之。一日携儿就诊,云为纳甚狂,放学回家,若饿虎扑食,饭后须臾,便饥肠辘辘,食量胜于大人,是以体重远超同龄儿。亦曾试图限食减肥,然孩子哭老人怨,未能行之。是儿腰粗圆,腹便便,满月脸,唇若朱,舌边红,苔薄黄。思饮欲冷,大便日一行。诊得脉象沉滑略数,触知腹壁厚实无压痛。

   由是观之,此胃热也。盖小儿纯阳体,最易化热动火,加之生活条件优越,巧克力,火腿肠等高热量食品从未有缺,以至胃热益盛,消谷善饥;胃火上熏咽喉,是以扁桃体发炎化脓;内热盛则逼血妄行,肌衄紫斑。清胃之方,一白虎,一承气,何者为宜?其腹不胀不痛,大便调,一无燥实满坚之象,显然承气不宜。拟:

   石膏60克    知母15克     甘草6克     粳米30克    嘱远离肥甘食品。

   2剂后,饥饿感明显减轻。服过5剂,已无狂食之象。

   这个病人的过敏性紫癜就与体内的热气不能变为汗有直接关系。空调打开,热气渐退,于是病愈。

 昨天有个猜想,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白血病,今天翻了很多书,终于找到一篇。北方医话里的    题目是白虎加青蒿退热效果好。原文如下。

   白虎汤治疗阳明经证,有清气泻火保津功效,是一首著名方剂。温病学中用于治疗气分高热,当临床上又兼见伤津耗气的表现时,宜加人参益气生津,名为白虎加人参汤。为了增强退热的功效,再加青蒿,则称之为白虎加人参,青蒿汤。

   本方临床辨证要点:以阳明经的大热,大渴,汗大出,脉洪大为基础,兼见汗出过多,或洪脉滑重按无力,或体质素虚,或病程较长,或固疾感邪者。总之,兼有伤津耗气或正虚明显者,均可辨证应用。1981年5月曾治一患,西医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2型},经用VP化疗方案治疗,完全缓解。一个月后突发高热,伴有恶寒。经多项检查未查到感染社,考虑与隐性感染有关。持续用药4天高热不退。病人表现高热燥烦,汗多口渴,索冰水饮,面赤目赤,小便赤、大便不干,脉洪大,舌质红,苔黄糙。

   综合患者之病史及脉证,属白虎汤证,只因宿疾在身,病程较长,加之持续高热,伤津耗气是必然结果,治宜清气泄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青蒿汤:石膏100克   知母25克    山药25克{代粳米}   生甘草15克    人参15克{另包煎兑服}    青蒿25克{后下}    水煎500毫升,每日两剂,6小时服一次。服药后第一天。患者体温开始下降,第三天体温降至37.5℃以下。

   白虎汤的功效是清热泻火保津,人参益气生津,二者配合应用,对高热同时出现伤津耗气者,能同时增强扶正与祛邪的协同作用。青蒿是传统的抗疟药,用于治疗疟疾,疗效甚佳,治疗脑性疟疾已达当代最高水平。但青蒿除抗疟外,还有清热解暑,退虚热的功效,青蒿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是其特点。因此,把青蒿加入白虎加人参汤中,更能增强清热之功效。临床已有报导,对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长期依赖激素而难以摆脱的病例,应用青蒿也收到了明显的退热效果。可见,临床上治疗高热,青蒿是一味首选之药物,把青蒿再加入白虎加人参汤中其治疗高热效果更佳

一位冰清玉洁的网友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奔豚病?

   我很不愿意谈奔豚病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病是我心里永远的痛苦。我是学西医的,回老家开门诊后,局面迅速打开,病人蜂拥而至,其中有一个病人,农村妇女,说已经病二十多年了。中西药无数均无效,求我一定要给她治好。她的症状是每天不定时的,有时候次数多,有时候次数少,会有一股气从小肚子向上冲,沿着一条路一样往上跑,一直跑到咽喉,马上就觉得上不来气了,活不成了,等一会儿,气自动就消了,就啥症状也没有了。只要这个症状不上来,平时跟正常人没有任何区别。这个病人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神经官能症。那就治吧,这个病人五天来一次,每五天我换一次西医处方,治了八个月,一次也没见效,最后我对病人说,不要再来了,你的病我真的治不好了。可以说这八个月里我把能想到的方法都用遍了,最后换来的是四个字    黔驴技穷。这个病例使我认识到了西医的局限性。我在用西医一年后最终开始了自学中医的艰苦历程。后来我知道了,这个妇女就是奔豚病,奔豚病一共三个类型   奔豚汤证  桂枝加桂汤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是中医里面很简单的一个疾病。不知道这个病人现在好了没有?我要对她说声    对不起。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奔豚病的临床表现是病人觉得有气从下向上走,这股气所过之处,会出现不少症状。如果气到了胃部,就会感到胃胀。如果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慌。如果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如果到了头部,就会眩晕欲跌。但一旦气消了,就什么难受都没有了。

   证治摘要: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按之腹痛冲胸者,累用累验。

   胡希恕医案:张某,女。多年失眠,久治无效。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舌苔白,脉缓。   茯苓24克桂枝12大枣五个炙甘草6酸枣仁15远志6    结果服用三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也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继续服用六剂,除眠多梦外无它不适。       这个病人根据脐左跳动,气上冲,而定为奔豚。

   古方药囊 :一男子,身体瘦高,久患胃病,大约每年发作一次剧烈胃痉挛。偶然胃痉挛发作,胃急痛,闷乱而上逆呕吐,用药二到三次无效,苦于难忍如死之境。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而愈。此例,用本方治疗脐下动悸为目标。    这个病人有这样的特点,发作时痛苦欲死,一旦过去了则正常生活。同时脐下悸。    

【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治的都是奔豚病中的轻症。还有一种肾肝脾藏寒,(肚脐周围有个跳动,按都按不住)寒水上激,直冲心脏,直接要人命的。我治过一回,用的是李可的方子。温氏奔豚汤。】

谈到奔豚病,经方实验录里有一篇非提不可。大家先看原文。

   奔豚其二(附列门人治验)  周(右住浦东)

  初诊 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

  肉桂心(一钱)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 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 大红枣(八枚)

  【按】本案为余在广益中医院所诊得者,余视此颇感兴趣,若自珍其敝帚者然,请从“白津”说起。

  《金履要略》曰:“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沈弦,大乌头煎主之。”本条中“苦发”二字,《千金》《外台》作“若发”,此不足论。“白津”二字,《千金》《外台》作“白汗”,“白汗”二字在仲圣书中为少见,或以为即《素问》之“魄汗”,或以为即《脉经》之“白汗”似未得为的解。若仍作“白津”,亦未能确指为何物。若释“白津”为“白带”尤误。因“带”则称“下”,而不称“出”,称“白物”而不称“白津”故也。独本案病者周右告我以一病状,我无成句以形容之。欲得而形容之,除非“发则白津出”五字,庶足以当之。盖周右每当寒气上冲之时,口中津液即泉涌而出,欲止之不得,其色透明而白。待冲气下降,此种白津方止。其来也不知何自,其止也不知何往。但决非痰浊之属,盖痰浊出于肺胃,此则出于口中,痰浊较浓而厚,此则较淡而清。痰浊之吐出须费气力,此则自然流溢,故二者绝然为二物。夫奔豚为寒性病,既有出白津之例,则寒疝亦为同类之寒性病,其出白津复何疑?师兄吴凝轩谓尝亲见冻毙之人将死之时,口出白津无算,泊泊而来,绝非出于其人之自主,与此正可互相印证,事实之不可诬有如是者!

  叶案曰:“高年少腹气冲,脘下心肋时痛,舌底流涎,得甜昧,或静卧,少瘥,知饥不食,大小便日窒。此皆阴液内枯,阳气结闭。喻西昌有滋液救焚之议。然衰老关格病,苟延岁月而已,医药仅堪图幸。”药用“大麻仁、柏子仁、枸杞子、肉苁蓉、紫石英、炒牛膝。”细按本病实是奔豚,所谓“舌底流涎”,即是“白津”。其用药虽非正道,而足以互证病情者乃至审也。

  按依西医解剖学言,唾腺亦名涎腺,涎腺计有三对,曰耳下腺,曰颚下腺,曰舌下腺,其末端各有球囊如葡萄状。耳下腺为最大,在外耳之直下,别有管开口于上颚臼齿之近旁,以输送唾液。颚下腺在下颚之内前部,舌下腺在舌底粘膜之下,其输送管皆开口于舌尖下部之两侧。若唾腺神经起反射兴奋,以致唾液分泌亢盛者,谓之反射性流涎症云云。窃意奔豚病者心腹部分之神经剧受刺激,因反射及于唾腺神经,故分泌唾液特多。此唾液也,实即本案所谓“白津”。

  二诊 投桂枝加桂汤后,气上冲减为日二三度发,白津之出亦渐稀。下得矢气,此为邪之去路,佳。

  肉桂心(一钱半) 川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红枣(十枚) 厚朴(钱半) 半夏(三钱)

  【按】初诊时有为我录方之同学曰:此肝气也。余曰:肝气之名太泛,毋宁

  遵经旨称为奔豚,同学疑焉。次日病者欣相告,曰:冲气减矣,胃纳亦增,同学愕然焉。余又琐琐重问白津之状,及关于白津之一切,所言悉合,无可疑焉。又曾细按其脉,颇见弦紧之象,与仲圣所言寒疝之脉相似,益见疝与奔豚,确属类似之病。

  服桂枝加桂汤而得矢气者,因桂性芳香兼能逐秽故也。然而逐秽气之专功,却不及厚朴,此为余屡次实验而得之者。又以半夏善降,故并用之。

  三诊 气上冲,白津出,悉渐除,盖矢气得畅行故也。今图其本,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加桂。

  厚朴(三钱) 生姜(四钱) 半夏(四钱) 甘草(三钱) 党参(三钱) 桂心(一钱) 桂技(二钱)

  【按】余每遇可研究之病,恒喜病者多来受诊几次,俾可详志服药后之经过。

  但以用经方之故,病者向愈至速,每一二诊后,即不复来。予乃无从详讯,每致大失所望。本案当初诊时,妇鉴于前此就地医治之无效,频问此病尚有愈望否。予期以十日,妇笑颔之。至二诊来时,予鉴于前此查询病情之无从,当即详询妇之沪寓住址。第三诊后,妇果不复来。又越数日,余乃按址趋至其戚家访之。得其外甥女出见,曰:家舅母因病已将全愈,又以家务纷繁,早欣然回浦东去矣。

  以余意默忖,此妇病根必然未拔,不久行当重发。夫当其病剧之时,则以身体为重,家事为轻,及其病减之后,又以家事为重,身体为轻,此乃人之常情,安足怪欤?

  有善怀疑之读者必将问余曰:何谓“今图其本?”为答此问题起见,余乃不能不发表其未成熟之说。余曰:奔豚病之本源乃肠中之矢气,即肠胃中残余未曾消化之物,因发酵分解所生之瓦斯是也。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此最佳。方中人参生姜半夏能健胃降逆,使立建瓴之势,厚朴甘草能逐秽安正,大有剿抚之功。病者服此后,其矢气将更多,矢气既去,腹之胀满者乃渐平。本案周右腹本胀满,两服药后,遂渐平,今特补述于此。病人之腹渐平,奔豚乃免复发,所谓图其本者此也

  我今当补述周妇气上冲之情形,据述其气确发源于小腹,惟并非仅中道一线直上,仿佛腹之两旁皆有小线向上中方向升腾,直冲至心脏部分而杳。方其冲也,颇觉难堪,及其杳也,不知何去。而白津之忽涌忽止,又皆出于不能自主。如是前后数分钟,方复原状。然而神为之疲,食为之减。

  吾人当注意此妇之逆气冲至心而杳一语,与经文“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气从少腹上至心”二语,悉合符节。经文之“至”字,有以心为止境,至此而止之意。经文之“冲”字,有以心为正鹄,冲此即中之义。经文冲心至心大同小异之二条,悉主桂枝加桂汤,故我治本案冲心至心之奔豚,亦用桂枝加桂汤。

  此妇服药得矢气后,则上冲之气顿减,可见冲心之逆气无非肠中之矢气,肠中之矢气即是冲心之逆气。意者肠中发酵之瓦斯,既不能泄于下,势必膨于中,故腹胀满。而腹之胀满程度又殊有限制,故此时瓦斯乃随时有上溢之可能。适肠系于肠间膜,膜中有无数静脉管吸液上行,平时因血管有关约之作用,瓦斯不能溢入血管。适其人暴受惊恐,关约失其效能(吾人手方握物,受惊则物堕地。书载难产之妇,因骤闻响器掷地,胎儿安下。是皆关约筋因惊失效之明证),于是瓦斯乘机溢入血管。此溢入之量必甚微渺,然其害已烈,观西医之注射液剂,必避免空气之随入,慎之又慎,可见一斑。设瓦斯溢人静脉管,病人之感痛楚尚不甚剧,因瓦斯与静脉血液同向上行故也。设其所溢入者为动脉管,则二者逆向而行,痛楚斯甚。以我亿测,此种瓦斯甚且逆大动脉而上薄心脏,但心脏瓣膜开阖喷压之力殊强,故瓦斯终为击溃,或下退原处而杳。药以桂枝加桂汤者,因桂枝能助动脉血运畅行之故,更加桂心以为君,则其喷压之力更强,而瓦斯乃不能上溢,但能下返(我前释桂枝汤中桂枝之用与此处相合,尚不致有两歧之误)。如此解释,似觉圆满。但依生理书言,肠中毒素每能侵入血管,至肠中之瓦斯殊不能溢入血管之中。然今日之生理尚不足以尽释实际之病理,观肋膜炎病者进十枣汤后,其肋膜间之水竟从肛门而出,即是一例。故我敢依此种病例作奔豚病理之“假说”如上。“假说”云者,即假定之学说,并非绝对之真理,姑留此说,以待他人之改正谬误或补充证明者也。

  依鄙意,病者肠中先有瓦斯之蕴积,偶受惊恐,则关约失效,致瓦斯溢入血管之中。故仲圣曰“皆从惊发得之”。“发”犹言“始”也,此言大有深意。仲圣又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试问烧针令汗,何故多发奔豚?历来注家少有善解。不知仲圣早经自作注释,曰“加温针,必惊也”,曰“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曰“奔豚,……皆从惊发得之”。合而观之,则烧针所以发奔豚之理宁非至明?故以经解经,反胜赘说多多。惟其人肠中本有宿气,待时而动,此乃可断言者也。

  虽然,余之假说,尚不止于此。设阅者能稍耐烦,容当续陈其义。余曰:此上所述之奔豚病为第一种奔豚,更有第二种奔豚与此稍异,即奔豚汤所主之奔豚病是也。

  此二种奔豚乃同源而异流者。同源者何?盖同种因于腹中之瓦斯是也。异流者何?盖一则逆大动脉而犯心藏,一则溢入淋巴管,逆胸导管亦犯心藏,甚且犯胸与咽喉。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

  又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即是此一种犯淋巴系之奔豚。试更详为之证,胸导管之上端适当胸部,其位高于心脏,故曰“上冲胸”,而不仅曰“上至心”,此可证者一也。咽中如有炙脔者,属半夏厚朴汤证,其病在咽喉部分之颈淋巴系,属少阳,与此处所谓上冲咽喉极相类,此可证者二也。淋巴系病即中医所谓少阳病,少阳病以“寒热往来”为主证,故曰“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此可证者三也。试察奔豚汤方内有半芩姜草,酷如少阳之主方小柴胡汤,此可证者四也。吾师曾用奔豚汤原方治愈此种奔豚病,其案情详《金匮发微》。读者欲知其详,请自检之,此可证者五也。有此五证,此第二种奔豚病乃告成立。

  是故姑以六经言,二种奔豚病同生于太阴,一则发于太阳,一则发于少阳。以生理言,两种奔豚病同生于肠中瓦斯,一则发于循环系,一则发于淋巴系。考之实例,发于循环系者多,发于淋巴系者少,故桂枝加桂汤之用,常较奔豚汤为广。东哲有言曰:“奔豚主剂虽多,特加桂汤为最可也。”即缘此故耳。至奔豚病之剧者,其逆气同犯循环淋巴二系,亦属可能之事,故用方亦不妨并合。

  笔述至此,奔豚病似可告一段落,徜有读者更欲追问肠中瓦斯之所由来,太阴病之所由成,我又安得无言?曰:以生理言,肠中瓦斯之成,实由于胃乏消化力,即西医所谓消化不良症是也。故欲治肠,当先健胃。犹欲求流之长,必先浚其源。虽然,是乃粗浅之言,不值一笑,今当进一步从心理方面言,曰:肠胃机能之所以不良者,乃忧思伤感有以造成之耳。试观吾人偶逢忧伤,则食不下,即下亦不能化,可作明证。故中医谓忧能伤脾,又谓脾主运化,犹言忧令人消化不良也。本此,用敢不揣冒昧。续伸仲圣之说曰:“奔豚病,皆从惊恐发之,而从忧伤积之。”盖发于骤,而积于渐也。

  读者试将前案吾师治验例及本案拙案例合而考之,可知吾所言者,皆实验之论,非玄想之谈。又吾师之案与拙案较,在治法上言,有一不同之点在。读者明眼,谅早已烛之。如其未也,不妨略予思考,得之,然后接阅下文,与吾所言者对勘,此乃治学之一法,添趣之一术也。

  吾师前案先用吴茱萸合理中汤,继用桂枝加桂汤纳半夏,拙案则由桂枝加桂汤渐移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加桂,一往一来,彼顺此逆。易言之,吾师先治其本,后图其标,余则先治其标,后图其本,与上卷葛根芩连汤证,师用退一步法,余用进一步法者,遥遥对映,正可相得益彰。学者当知一病之来,每非一方可奏全功,见其实则进,虑其虚则退;惟其急则顾标,因其缓则保本。必也进退合度,标本无误,病乃速已。抑进退之外,尚有旁敲侧击之法,标本之间,更有中气逆从之调。一隅三反,又岂待焦唇之喋喋乎?

  曹颖甫曰:治病不经实地考验,往往失之悬断。孟子有言:为高必自邱陵,为下必因川泽。今佐景乃因仲师所言之病情,进而求其所以然,则见证用药,随在有得心应手之妙,要不惟奔豚为然也。又按奔豚向称肾积,而方治实为肝病。陈修园谓奔豚汤畅肝气而逐客邪,黄坤载发明桂枝解达肝郁,按中所述某同学所言肝气亦自有理。但以奔豚证属肝病则可,泛称肝病,并不知为奔豚证则不可耳。

   上面这个病人吐白津,我的看法是病人实际上吐的是白沫,这个白沫不粘稠,很好吐,属于中医里的水饮。不属于痰,因为痰是粘的,不好吐的。由此我想到了一个病      癫痫。

   癫痫这个病我觉得与奔豚病很相似。理由如下1很多癫痫病人有惊吓史,有的因为看见了一条蛇而生病,有的因为看见车祸而生病等等。2有的病人本人没有惊吓史,但他母亲怀孕期间有惊吓史,结果导致孩子得了癫痫。3癫痫发作时口吐白沫,突然发作,几分钟后恢复正常,与奔豚病的条文描述很符合。4奔豚病发作欲死,癫痫病人也有人因为癫痫而死的例子5五苓散可以治疗一部分癫痫病人,这也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癫痫提供了佐证。

   奔豚病都包括哪些病呢?如琢如磨网友给了很好的答案,但我想还应该包括这些疾病。

   1与惊吓有关的疾病      如精神病里害怕,恐惧

   2与发作欲死有关的疾病      如心梗,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

   3精神压力极大的疾病       

   这里就先谈一下心梗。病人心肌梗死,肯定不选中医,但心肌梗死会反复发作,发作时病人有濒死感,病过去后病人又没有感觉,显然与奔豚病很符合,那好就用奔豚方来治疗和预防甚至根治吧。我一直觉得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用来根治奔豚病的。因为它治的是欲作奔豚,也就是说奔豚病的发作前期治疗方案。当然应该有根治功能。这仅仅是一个猜想而已

【冲脉在腹部是有三支,和任脉一起起于胞宫,表浅腹部在脐右上行至口;中部合肾经在腹里,向下从腹股沟沿大腿前下至小腿前,到脚合肾经布气血到脚底;从胞宫出来的后支沿背里上行至颈肩处大杼穴出来。冲脉上头渗诸阳,灌诸精。

我想腹前浮浅的那支气上冲发为奔豚,可以看见;腹内气上冲可为各内脏气逆证,可以按压摸到跳动;后支上冲是不是就会导致癫痫?自闭症我认为堵的是冲脉。

冲脉的穴位:公孙(足太阴经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

冲脉和肝经有交,肝经的输穴叫太冲。】 

一、这是孙朝宗老师的医案。

    吕某某,男,80岁。通经史子集,任教多年,善健谈,耄耋之年尤喜医学,为人治病,多有奇中,余甚慕其雅博。患感冒服复方阿司匹林,因发汗过多,几致于脱,后觉脐下悸惕不安,甚则有脐下之气如拳上撞之感,发则有恶心感,多在傍晚或夜间发作。自服香砂六君丸,金匮肾气丸,虽有效而病不除,前来商治。余诊其脉,虚软无力,观其舌,质淡苔白薄。余打开《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8“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为主之"呈之。吕先生看后,拍案大声云:”大哉!仲景真乃中医之圣人也。"

    处方:云茯苓40克    甘草10克    桂枝20克    大枣15枚

    吕老先生按规矩自作甘澜水五大碗,先煮茯苓,后纳诸药,服药亦宗仲景方法。药进1剂,病却大半,又续服2剂而病愈。一日特走来告之,云:“悔当年未志于医途,遗憾哉!”

    按医圣的方法服药,可以明显增加疗效。

   二、 张某,女,44岁,农民。

   初感春温病,某医予大青龙汤一再发汗,患者体质遂虚,脊背畏冷,询之脐下有气,筑筑跳动,不时上冲,上冲时即感心慌意乱,一日发作二三次,面色苍白不华,四肢倦怠,脉象弦滑,舌淡胖大,舌苔薄白。根据《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心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宗之,书方于下。

    处方:茯苓30克    桂枝9克    甘草9克    大枣15枚

    方虽开出,又顾虑背冷一症,是否可加附子,通其督脉,回其肾阳,斟酌再三,犹豫不决,遂邀王汝琪大夫会诊,王诊毕说:"方症相符,可放胆应用,既有桂枝温通其阳,不必加附子,唯桂枝用量似属小些。”遂改24克。余正教以做甘澜水,突然望及岸下大运河千里之水,岂不谓甘澜水乎。故令患者之夫,提运河之水回家依法煮药,服药一剂病却大半,连服3剂,诸症痊愈。   这里用运河水代替甘澜水。

从这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到经方之神妙。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 桂枝甘草大枣汤为主之。      茯苓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      桂枝 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4、经方学习体会14六经

   把鸡蛋做人体模型,那么鸡蛋壳就是太阳,鸡蛋清就是少阳,鸡蛋黄就是阳明。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都是身体的散热出现了障碍。绝大部分是热散不出去产生的问题,也有少数散热过多造成的问题。

   那么三阴病呢?还用鸡蛋做模型,鸡蛋壳就是少阴,鸡蛋清就是厥阴,鸡蛋黄就是太阴。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就是身体产热出现了障碍。绝大部分是产热少引起的问题,也有少数产热多造成的问题。

  因此,鸡蛋壳既是太阳,又是少阴。当鸡蛋壳散热障碍时,是太阳病,当鸡蛋壳产热障碍时是少阴病。

  同理,鸡蛋清既是少阳,又是厥阴。当鸡蛋清散热障碍时是少阳病,当鸡蛋清产热障碍时是厥阴病。

鸡蛋黄既是阳明,又是太阴。当鸡蛋黄散热障碍时是阳明病,当鸡蛋黄产热障碍时是太阴病。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例。鸡蛋壳散热少导致了发热,太阳病,用麻黄。鸡蛋壳产热少,少阴病,用附子。细辛交通阴阳。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在这个处方里,恶寒是产热少,用附子。汗出是阳明热散不出去,用三黄。

  有个网友问为什么有的病人明明胃寒却很爱吃冷饮?这是因为这个病人太阴产热少而胃寒,阳明热散不出去而喜冷饮。

  这个网友还问,为什么有的人胃热却很爱吃辣椒?这是因为这个病人太阴产热多而胃热,阳明散热多而喜欢辣椒。

  出现这样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太阴病和阳明病生病的部位是同一个部位。

 

 

   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先来看顾老师的一则医案。
   李某,男,42岁,2001年5月13日就诊。
   病史   10月前因食不洁海鲜,发生严重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经西医应用输液疗法,给服黄连素,氟哌酸等治疗5日后,症状明显好转,但大便仍糖泻,且感胃中寒冷隐痛不止。近5日来常感心中烦热不安,胃中寒冷隐痛,大便糖泻,日3~4次。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胸部X线摄片及心电图均属正常,大便常规为白细胞少许。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轻症}。       中医辨证:上热中寒。
       治法:清上温中。
       处方:栀子干姜汤:生栀子15克,淡干姜10克。日1剂,以水35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渣,分早,中,晚3次服完,每次饭前半小时温服50毫升。
       疗效:上方连服3剂,患者即感心中烦热去,胃中冷痛止,大便也成形。
       看了这个医案,反过来再谈条文。
       80条这个条文讲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个病人感冒了,得了太阳病,本来是体表的热量散不出去,这时候医生用了下法,非叫热量从下面出去,结果呢,体表的热量到了胸中就不往下走了,同时太阴里本来的热量被排出去了。
      这就形成一种局面。阳明上焦的热量多了,太阴的热量少了。所以用栀子清阳明上焦的热,用干姜来补充太阴损失的热量。
       上一篇文章里谈了一种情况。有的人明明胃寒,却很爱吃冷饮。就是因为阳明有热,而太阴有寒。所以有的人心里烦热,光想吃冷东西,冬天也要喝冷水,但平时却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就是这种情况,典型的栀子干姜汤证。
       也就是说栀子干姜汤证是阳明太阴同病。
      栀子干姜汤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但临床应用的人并不多,明天谈。

栀子干姜汤是医圣寒热并调的代表方,主治上焦有热,中焦有寒。
     顾老师在这个处方的应用上有经验,用此方适当加味,治疗多种病证之寒热错杂,临床疗效颇佳。
     我个人的看法是栀子干姜汤治疗一部分慢性炎症有佳效。目前的中医情况是,急性炎症根本就不会有人用中医的,往往是慢性炎症会找中医治疗,可惜的是很多中医治疗慢性炎症效果也不好。所以就成了西医能治的人家治好了,西医治不好的慢性炎症中医也治不好,那中医还有什么前途?
     下面全面发表顾老师用栀子干姜汤的经验。这些病人都有便溏、腹痛、肠鸣、下利症状。
      一心热脾寒证【失眠等】       主证    心烦、发热、难眠。    治法    清心温脾就是清上温中。     
       处方   栀子、连翘。淡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炙甘草。也可加附子。
        我的看法如果用经方    附子理中汤合栀子豆豉汤。
      二肝热脾寒【乙肝、丙肝、肝硬化等】     主证     胁痛、黄疸、口苦。    治法   清肝温脾。
       处方    栀子、柴胡、茵陈、苦参、丹参。干姜、附子、党参、白术、白芍、当归、茯苓、木香、炙甘草。
        我的看法如果用经方     附子理中汤合栀子干姜汤合茵陈蒿汤。
      三胆热脾寒【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    主证    胁胀胁痛、牵引右肩背痛或中上腹痛、口苦、莫非氏征阳性。
       治法清胆温脾         处方     栀子、柴胡、郁金、川楝子、元胡、金钱草。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炙甘草、香附、荔枝核、鸡内金、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穿山甲、三棱、莪术。
         我的看法如果用经方      附子理中汤合大柴胡汤合栀子干姜汤
       四肺热脾寒【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肺炎】   主证    咳嗽、咯浓稠痰、胸闷、胸痛【胸水、痰中带血】
        治法   清肺温脾     处方    栀子、地骨皮、桑白皮、象贝母、柴胡、鱼腥草、芦根【热盛加黄芩,有胸水加葶苈子,有出血加白及】。干姜、党参。附子、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半夏、紫苑、冬花。
          我的看法如果用经方     千金苇茎汤合附子理中汤合栀子干姜汤
       五胃热脾寒证【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主证    胃脘热痛、口渴、反酸、嗳气、或者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     治法    清胃温脾          处方     栀子、生石膏、知母、川楝子、元胡【牙痛用细辛】   干姜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甘草香附荔枝核。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我的看法如果用经方      附子理中汤合栀子干姜汤合白虎汤。
       明天接着发表栀子干姜汤在五官科的应用。
        人生病的原因是阴阳不平衡了。所以说阴阳自和者,自愈。    这些话很不容易理解。我换个通俗的讲法。    就是说一个人收支要平衡,挣得多也要花的多,挣得钱要等于花的钱,这就叫阴阳平衡了。举个例子吧。如果北京只有三环,那么一环就是里,二环是半表半里,三环是表。      表生病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挣钱出了问题,这叫少阴病。一种是花钱出了问题,这叫太阳病。还会出现挣钱花钱都出了问题,这叫太少同病。

   这是几年前的一个病人,女,30多岁,从小得了再障。当时找我时,化验单惨不忍睹,每项指标都低,血小板数干脆就是零。不过病人得病多年,早已耐受,居然没有太大难受。当然了,心慌,没劲儿还是有的,身上有清斑。

  我让病人吃中药,病人说以前吃的中药太多了,现在只要一看中药就反胃,实在不想吃了。

  又经家属多次劝说,终于肯再吃一段中药。

  于是处方当归9克白芍48茯苓12白术12泽泻15川芎15水煎服。同时配合归脾丸同时服用。

  用了一段时间,病人是断断续续吃药,有效果了,脸色变黑了,手上泛红了,身上比以前有劲儿了。

  病人问能不能让效果更快点?我说行啊。就心里想,效不更方啊。处方是不改了,能不能加量呢?觉得不好,病人胃气本身就不旺,量大了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加量这条路行不通。那能不能加量后改为多次服用来增加疗效呢?一想也不行,病人本身对中药就反胃,现在一天吃两次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变成一天四次六次的,很快就不吃中药了。那该怎么办呢?

  我赶紧翻金匮要略,仔细阅读原文。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半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我分析,比例上没问题,但要求是散,我们用的是汤,不过病人吃散剂更困难。后来我看医圣的要求是散剂服用时是用酒和。会不会问题出在这里呢?

   于是我就对她说,泡药时,除了冷水,再加一两黄酒同煎。病人照办,果然疗效大增。

   贫血病人用当归芍药散是胡希恕老师的经验。当然也可以用这个方再合其它方剂。
  为什么贫血要用当归芍药散呢?
   首先这里的贫血是西医里的概念。我们来看贫血的临床症状吧。
  头晕,心慌,舌质淡,舌体胖大,记忆力下降,大便黑或者化验有潜血阳性。食欲不振。
 1、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头晕,是因为脑部轻度的水肿。食欲不振是因为胃部水肿。
 2、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者。   记忆力下降说明有蓄血,   大便黑或者潜血阳性说明有淤血。
   上面充分说明了贫血病人是淤血和水肿共存的一种状态。而经方的方剂里当归芍药散最对症。
   因此胡老见贫血就用当归芍药散,疗效极佳。这是对疾病本质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经验。
   某些人说贫血用当归芍药散是西医思维,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于是就写了这篇帖子来加以分析和解释。恰恰相反,贫血用当归芍药散是真正的中医思维。实际上就是说贫血病人是实证而不是虚证。

   前天我上街,偶遇一个同行,他说刚才非洲回来,在那里行医两年。老板是他以前的同事。他说很感谢我的一个经验。我说什么经验?他说就是肚里有虫的经验。他在家时治过一个中年人的哮喘,当时想起我以前给他说的经验,哮喘要考虑虫的问题,就观察了病人的眼里的虫斑,发现很多,于是就用肠虫清治疗,效果既快又好。这次到了非洲,恰巧他的老板有几个哮喘病人治不好,黑人,他一看,这不就是虫喘吗?就对老板说用肠虫清吧。老板说开什么玩笑?他说你用用不就知道了吗。结果一试,神效。不但见效快,还除根。后来他发现,非洲的虫喘病人特别多,而且其他的疑难病里也有很多是虫引起的,这下子有了秘方了,很快成了名医了。我问他为什么要回国呢?他说两条,一是太热,二是不安全。

  跟他告别后,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非洲这么多虫喘呢?是不是气候的原因呢?

  中医理论有湿热生虫,那么非洲的气候正好是湿热,所以虫喘特别多。如果在中国,也应该是湿热的地方虫喘病人多,那就应该在南方,比如广州,上海等地。

  后来我又想,在一年当中,什么时间最可能是虫喘呢?显然应该是夏天。也就是说凡是夏天哮喘的病人必须考虑虫喘的可能性。特别是有的病人光到夏天喘,更要高度重视。

  有的人是湿热体质,也比别人更易得虫喘。

  小孩子大多有虫,但大人中也必须考虑到虫的可能性。

  我想到了一味药,乌梅。很多名家认为乌梅有抗过敏作用,我想乌梅的抗过敏作用应该是乌梅有杀虫作用的结果。不少人用乌梅丸治怪病,也可能这些怪病与虫有关吧。

  杀虫的中药有百部,槟榔,花椒等。

  虫喘的诊断,看眼里有没有虫斑(在眼白上面,出现兰色的斑片,就是虫斑)就知道了。治疗也很简单,肠虫清一般就可以了。如果效果不好,就用乌梅丸。

  * 肠虫清治好后 虫斑会消失,但要等一段时间  

这是朱进忠老师的医案。

   张某,女,40岁。20多年来,每到夏季暑热之令,即咳嗽、喘、喷嚏、鼻喉发痒。至秋季、冬季自然缓解。为此曾反复住院治疗。医诊支气管哮喘。虽遍用诸药效果不显,采用脱敏方法数次也均失败。今年入夏以来,病情尤重,经常昼夜连续不断地咳喘、喷嚏、食纳、睡眠几近全废,为此体重由60公斤降至42公斤。审其形销骨立,面色白中透红,咳嗽不断,喉中喘鸣有声,平卧不能,食纳极差,但微喜饮,舌苔净,脉虚稍数。再视诸医所用之药,有中药,也有西药,西药除激素外,大多为止咳、祛痰、平喘及抗感染的药物。中药多为化痰定喘、温肺化饮、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然效果都不理想。再思其喘有明确的季节性,夏季者伏阴而肺热,冬季者伏阳而肺寒。此病发于夏季必有肺热而燥,此病之不效者恐在于以燥作寒,以燥作饮,过用辛热,苦燥之品伤其肺阴,致燥金更燥所致。又思仲景金匮要略云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其病至其年月复发者必兼伏饮也。综而论之,必肺燥兼饮为病耳。因拟养阴润燥,化痰止咳为方。处方:沙参10g麦冬10紫苑10半夏10桑白皮10甘草10百部15竹叶10炙枇杷叶10g

   服完一剂,咳喘大减,并能少进饮食,又服十剂,症状全消。为了彻底痊愈,其后每年夏季服药30剂,连服三年,果愈。

  白清佐先生云:夏季之喘非比冬季之喘,冬季之喘必须重温药,夏季之喘则养阴润燥方可。

解释:这个病例最难让人接受的地方是为什么肺燥还又有饮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其实这是燥湿相混。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一个国营企业,缺钱,发不开工资,但厂长并不缺钱,反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就是矛盾。这个病人也是这样,肺部从整体来说,燥,缺水,需要润,需要沙参,麦冬。但同时肺里的一个小地方,有水,有饮,水还多呢,所以需要用半夏。

 一个疑难病之所以疑难,往往是因为矛盾病机的存在。

    下面还看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613页。

    言疑难之病,若阴虚者则夏甚冬止。阳虚者则夏止冬剧。

    郭某,女,32岁。十几年来,喘咳不止,医诊支气管哮喘。先用西药治疗数年而发作更甚,后又用中药补肾纳气,宣肺定喘、补气定喘治疗数年,证也不减。细询其咳喘夏季必发,冬季自愈,夜间口干,舌苔白,脉濡弱。与养阴润肺之加减麦门冬汤10剂症解,50剂愈。某医不解其故,问曰    何如是之显效也?答曰   能冬不能夏,阴虚也。阴虚之证反用补气、温肾、化饮,宣肺以耗津劫液岂能得愈。今医养阴而愈者乃辩证无误也。

解释:麦门冬汤里用大剂麦冬来滋阴,用小量半夏来化饮。    如果这两个药剂量反过来,病必不愈。为什么?因为这个病人是阴虚为主,饮为辅。

先讲一个故事吧。有个人小孩子办满月,亲朋好友来祝贺。第一个人问,男孩女孩?主人说你看了后猜一猜。这个人看了小宝宝后说,这个小孩长得跟邓丽君一模一样,毫无疑问是女孩。主人说错了。这时候第二个人也问男孩女孩?主人说你也猜一猜,第二个人看了小宝宝后坚定的说,这长得完全就是邓丽君的翻版,女孩无疑问。主人说错了。然后是第三个人,第四个人    。。。。。。。每个人都坚定的说是个女孩,理由是小宝宝长得与邓丽君一模一样。最后主人崩溃了。

   看起来很可笑,是啊。人家明明说了不是女孩,剩下的人还非要猜女孩,这智商也太可怕了吧。    这样的故事在中医里每天都在上演。

   还是看朱进忠老师的一个医案。

   任某,男,23岁。细菌性痢疾9个多月,医先予西药治之不减,继用中药芍药汤加减治之也不减,口苦口干,大便一日3到4次,里急后重,不得已转来太原治疗。医云   热痢下重,宜白头翁汤。服药四剂,非但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不见好转,反而肛门灼热难忍,不得已,又易医治疗。医云   大肠实热较严重,宜白头翁汤加马齿苋,二花、苦参。服药二十剂,肛门灼热更甚。邀余诊治。细审其证,除肛门灼热难忍外,尚见大便一天2到3次,里急后重,然其口干不喜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脉弦紧而涩。综其脉证云    此久用苦寒,脾胃阳衰。格阳之证也。宜温中散寒,以破阴寒之气也。用附桂理中汤加减。

   附子4克肉桂4党参4白术4干姜4茯苓4克。    服药一剂,灼热减轻,又服药三剂,灼热消失大半,食欲增加,里急后重消失,去茯苓,加甘草4克以补中,服药六剂诸症消失而愈。    

   一学生问:诸医均云热而予寒凉,而朱老却用大热,何故?   答:面色,舌象,脉象在辨证论治时尤当详审,此病证虽见热,而舌、脉,色均为寒,所以用桂附理中汤取效。

   第一个医生用白头翁汤不效,就说明不是女孩,但第二个医生继续坚定的认为是女孩,导致病情加重。如果不是碰到朱医生,还会有更多的医生认为是女孩的,而且坚定不移,不把病人治坏治死不罢休。

   临床有很多出血病人,西医拼命止血止不住,换中医,继续止血,止不住也要止,最后终于病人再也不用止血了。西医的用药已经证明不是女孩了,为什么中医还要认为是女孩呢?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这样认为呢?为什么不用活血化瘀呢?

   非男即女。再强调一次,非男即女。

   咽炎病人症状是:嗓子干,嗓子疼,咽部堵塞感,咽部异物感。其它症状有嗓子痒,早上刷牙恶心等。

   第一个类型:与鼻炎鼻窦炎有关。见了一个咽炎病人,要问他鼻子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鼻炎鼻窦炎,那就不要治咽炎了,直接治鼻炎鼻窦炎就行了。因为咽炎是鼻炎鼻窦炎的并发证,鼻炎鼻窦炎好了,咽炎自己就好了。

  第二个类型:与胃病有关。    这样的病人把胃病治好了,咽炎就好了。咽炎是因为胃气不降引起的。

  第三个类型:与感冒有关。也就是说是感冒的后遗症。这类病人嗓子痒,想咳嗽。用余国俊老师的金沸草散加减效果不错。

  第四个类型:与生气有关。中年女性多见。吃逍遥丸和六味地黄丸。其中逍遥丸用仲景牌的,六味地黄丸用同仁堂的

  有个病人找我,女,33岁,鹤壁人。得胃病两年多了,四处求衣,均不见效。就是左胁下疼痛,中西药用过无数。

  我详细问了她的症状,除了左胁下疼痛外,还有脖子疼,两肩膀发沉,头晕。我说你是个感冒。她和她丈夫笑了,然后说曾有一次吃感冒西药感觉很舒服,但吃后胃疼加重,不敢吃了。

    我为什么说她是个感冒呢?因为她除了上面那些症状外,还有肌肉痛。

  这个病人尽管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但她有肌肉痛,就说明有感冒。就是中医里的表证。

  处方:柴胡24g桂枝9白芍9甘草6红参6半夏12黄芩12g生姜一片大枣四个。

    冷水泡半小时,水开后小火煮半小时,去渣,再煎10分钟。晚上喝第一煎,喝药后喝温开水一碗,盖被子,出微汗即可。中药一天一副,一副两次。早上不喝温开水,不盖被。

  我给病人开了七副药。今天下午五点打电话,症状已去九成,胃部基本不疼了。

  估计病人吃三副就好了,看了药开的多了。

  病人用一片生姜是因为病人说她一点点辣的都不能吃,吃了就难受。

     我的解决方法是:荆芥10克水开后煎十分钟,外部热敷鼻部。一天一次,外敷十分钟到半小时。外敷后不要出门,要避风。热敷的方法是把毛巾全部浸透,拧的不干不湿,外敷于鼻子,毛巾凉了,放热水里再浸透。注意不要太热,以免烫伤。最好是晚上睡觉前外敷,热敷后睡觉。        用过上万例,绝大部分效果满意。

【生葱白连须泡开水亦中】

一个青年,脚被石头砸了一下,当时没出血,现在两个多月了,脚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

  处方:1、三七粉,一次两克,一天三次,温开水冲服。饭后服。

       2、 三棱10克莪术10荆芥10益母草10桂枝10克泡半小时,煮半小时,然后用药水浸泡患处半小时。一天一次。

     病人当天见效,共用药二十天,痊愈。  这个方案共治过七例病人,都好了。

【有时用丹参片研粉加冰片少许,用高度酒调糊外敷】

【这类病人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效果不错!】

有个老太太,找我,说光想哭,动不动就哭了,说着说着就掉泪了。

      处方:甘草45克 大枣三十个 小麦一斤。三副痊愈。病人说汤很好喝,并把煮后的小麦也吃了不少。

     这是个脏燥病。 又有一例,一个柴胡中年女,症状繁多,后来我问她,想哭吗?她说想哭。于是中药里合上了甘草小麦大枣汤,也是三天就不想哭了。

      有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疼的直哭,好几年了,我心想能不能用甘草小麦大枣汤呢?于是开了三副,结果不见效,病人说还有点加重呢。

       胡希恕胡老说这个处方用于虚证。

结核病有一个最典型的症状:午后低烧。很多病人从下午三点开始低烧,到晚上八九点结束。

   我对这个症状进行了思考。下午三点到九点,申酉戌时也。

   伤寒论说了,阳明病,欲解时,申酉戌。

   我写过一篇文章,欲解时就是欲剧时。

   因此,我的看法是    结核病属于阳明病。

   下面请看     中医时辰治疗学432页的一个病案。

   祝某,男,48岁。1995年因结核性脑膜炎收治,经正规抗结核治疗一个月,病人头痛恶心症状明显好转,但每日午后体温逐渐上升38.5左右,下午5到6时后汗出热退。诊见患者面部红赤,烦躁欲饮,口干舌燥,苔少薄黄,舌质红,脉洪大有力。选用白虎汤加减: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20克甘草6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每剂午前及中午分服,三剂后热减,原方又喝三剂热退。

    我没有治疗过结核病人,但我想,也许这个病人用白虎加人参汤效果更好。

    中医对结核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也许换换思路更好,不能再停留在阴虚的认识了。

病人阳明有热,就可以引起病人阴虚啊。把阳明热一撤,阴虚自愈啊。

【我看过3例,感觉还是虚热的症候为主,多用熟地玄参黄芪等等患者感觉才舒服】

【80年前我在老家我母亲就用狼毒煮鸡蛋治疗结核。效果挺好的。】

    一个青年,19岁,面部扁平疣,做自血疗法无效,又吃药,外涂无效。电话问我,我说,薏苡仁100克,每日煮粥,连吃一月,好了。

有一个初中生,全身寻常疣,面部四个,未治疗过。后来怕面部长满,找我治疗。处方:生薏苡仁粉,一天三次,一次10克,开水冲服,连吃一月,疣全部不见了。

* 薏苡仁研粉,开水冲服,加白糖,一点点怪味也没有。可以直接当早餐。我的一个朋友吃过,然后我也亲自尝了尝,真的味道很好的 

      有个肺癌病人,吃我的药一个多月了,病情减轻,突然打电话,说腰疼,屁股疼。我很紧张,难道是骨转移?后来一想,这几天天气突然变冷,会不会与这个有关呢?于是对病人说,这样吧,晚上用热水袋先热敷疼痛的地方,热敷后注意保暖。一定要热敷的疼痛的地方出了汗才行。明天再给我打电话,如果还疼,就做骨扫描。

    第二天,病人说不疼了。

    还有一个中年女性,说这几天突然腰疼,腿疼,问是不是得了腰间盘突出?问该怎么办?我说先不要慌,晚上用热水袋热敷后再说,记住一定要热敷的难受的地方出了汗,并且要注意不要再受凉。   第二天,一点也不疼了。

   天冷了,寒性收引,病人疼痛,用热水袋热敷,让疼痛部位,憋胀的部位,出了汗,毛孔打开,就相当于汗之。于是疼痛消失。

【一般让患者用盐炒热了熨】

今天来了一个病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吐痰,吃了好多止咳药和消炎药无效,病人脸红,饭量大,易饥饿。

   脉象   右关沉滑数。左关弦细。   于是处方调胃承气汤合小柴胡汤加灵芝。七剂。效果要等病人吃药后再说。

  下面是     气化学说与临床173面的一个病案。

  张某,男,28岁。感冒后咳嗽一个月多,痰少,夜半必咳,无寒热而目眩,口干口苦,二便正常,苔薄白,脉弦。

   柴胡15克半夏10黄芩15炙甘草5干姜5五味子5细辛5水煎两副,吃两副后,咳嗽消失。

  再来看经方研究与临床发微298面的一个医案

  刘某,男,40岁。平时身体很棒,多食而卧,外感风寒后高热不退,西医治疗一周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因食复出现发热,咳嗽十多天,服药后热退,咳嗽持续月余至今,越来越重,诊见咳嗽频繁,喉中痰鸣,渴喜冷饮,近来大便3到6天一次,大便干,舌苔黄厚有芒刺,脉滑数有力,腹疼拒按。

   处方:大黄16g 厚朴10 枳实10 黄芩10 杏仁10 瓜蒌皮 瓜蒌仁各15服药一副,解热臭便,胶粘便3次,又吃三副,咳嗽痊愈。

这个病,用小承气加味,釜底抽薪,泻下胃热,让肺恢复功能,咳嗽自然就好了。这是上病下治

   以前看狐惑篇里说,狐惑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总也理解不了,看了好多注解,觉得不满意。

   后来有个病人找我治疗,这个病人说,眼红,视力下降,口腔溃疡很严重,我问他,阴茎和睾丸有没有问题,他说也有溃疡。我说,你得的是白塞氏综合征。病人很惊讶,说他误诊了七年,最后跑到西安才确诊的,没想到我两分钟就知道他得的是啥病。我也很得意,说吃中药吧。

   于是开甘草泻心汤,病人吃了无效。又开升麻鳖甲汤加雄黄,有一点点效,后来又换了汉方的经验,有点效,再用就不见效了。最后病人我没有治好。

  总之这个病人失败了。

  收获是我专门问了病人,你这个脸红眼红多长时间了,病人说,眼一直是红的,但脸色就不定了,有时候会发黑,有时候会发白,有时候会发红。我又问,这个脸色多长时间变化呀,他说时间不定,有时候是半个月变色,有时候是一两个月变色。

 我明白了,这个病人现在脸红,有可能一个月后就变成黑色了。这就叫乍赤,乍黑,乍白。

这个病人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用苦参煎水含在口中,对口腔溃疡有效,苦参煎水外敷外阴处的溃疡也有效

有个癌症病人化疗后,脚麻,手麻,明显是化疗副作用。

处方:乌鸡白凤丸,按说明服用,结果一盒见效,三盒症状消失。

还有个老年女病人,糖尿病,手脚麻木,

处方:乌鸡白凤丸,按说明服用,结果一盒见效,目前正吃第二盒。

   乌鸡白凤丸相当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肌肤不仁。

 32、绞尽脑汁话黄疸【一】

先来看黄河医话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瘀黄治验。

   赵某,病已半年,久黄不退而来就诊。据称病初经西医院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疑为胰头癌引起的,经剖腹探查,未发现肿瘤。近日精神萎靡,体重减轻,全身黄疸色暗,倦怠乏力,胃呆纳少,溺黄便溏,肝肿大平脐,质硬而触痛,脾亦肿大,舌绛,苔黄白兼见,脉弦。服西药及中药茵陈蒿汤、茵陈乃属湿热发黄,由于湿热滞留日久,侵及血分而致血瘀,若清湿热,血分瘀滞不化,则黄疸不愈;只化瘀滞,肝胆湿热不除,则黄疸亦不能除。治疗应化瘀滞,清湿热,两相兼顾。予丹栀逍遥散加三七、茵陈治之,方用三七6克(冲),云苓10克,茵陈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术10 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药2月,黄疸消退,肝脾肿大恢复正常,病愈恢复工作。

   这个病人用了活血化瘀的方法后,见效了。

   下面再看。金匮黄疸篇: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伤寒论》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医圣早已明言,黄疸的病因有瘀有热。那么我们治黄疸自然要用活血化瘀的方药了。

   一提到黄疸,大家就会想到胆红素升高,想到肝炎,肝硬化,肝癌。也有的人会想到胆囊结石,胰腺炎,胰腺癌等等。那么伤寒论里的黄疸金匮里的黄疸是什么呢?

    我查了后,得出个结果是:身体黄。

    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帖子,象身体黄这三个字可以理解为:身体的任意一个部位黄。就是说,全身黄肯定是黄疸,但不是全身,只是身体的一部分黄,也可以称为黄疸。这就是大包括了小。

  如果一个病人脸黄,也可以叫黄疸,比如贫血的病人,这样一来,很多血液病都属于黄疸。

  我们甚至可以再次分析,黄汗,黄痰,黄带,舌苔黄,小便黄,这些都可以归为黄疸的范围。

   用这样的方法来指导临床,有极大的意义。特别对血液病的治疗。

   这样我们见了一个血液病,会首先想到治湿热,活血化瘀。而不是想到补血止血了。
    古方医案选编里有个医案

    曹翁,夏月患感冒证,自用白虎汤治愈,后因饮食不节,病复发热腹胀,服消导药不效,再服白虎汤亦不效。热盛口渴、舌黄便闭。予曰:此食复也。投以枳实栀子汤加大黄,1剂知,2剂已。

   上面这个医案,如果拘泥于黄疸必须全身黄,那么很难想到用黄疸篇的处方的,但如果看到了舌黄,继而考虑到病人有黄疸的可能,再结合其它症状,则较容易想到黄疸篇的处方。

金匮黄疸篇写道,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我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见这方面的医案,后来在经方临床应用这本书里找到了,这是王伯章老师的文章。下面全文摘录。让我们共同学习。

   王老师说,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遇到过若干顽固性黄疸,都是在利其小便无效之后才反过来用此方治疗有效的。

    例一毛细胆管炎,肝硬化黄疸

    某女,11岁,因黄疸,右上腹微满,肝脾肿大,入儿科住院。检查发现肝大肋下4公分,脾大肋下3公分。诊断为毛细胆管炎,肝硬化。1974年5月12日中医会诊,黄疸暗而晦滞,食欲差,小便黄,右上腹满闷,胁下症瘕,舌淡红苔白,脉缓弱。开始用茵陈五苓散,逍遥散加茵陈等,黄疸不退,仍作寒湿不化,用桂枝加黄芪汤,服后效果平平,再加三棱,莪术,黄疸即明显减退,连用十剂,肝肋下2公分,脾肋下2公分,病情好转,带方回家。

   按:黄而晦滞或淡黄而肝脾肿大,用三棱莪术活血散结,子身没有退黄作用,但加到桂枝加黄芪汤里后,能达到退黄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上面这个医案再次验证了,治黄疸必须活血化瘀的道理。

【新生儿有黄疸,用10克茵陈煮一小碗水,一天分多次喝下去。一般第二天就好了!】

我总结了一下,黄疸的经方使用是
       1黄疸伴头汗      茵陈蒿汤
        2黄疸伴      下午恶寒    硝石矾石散
       3黄疸伴心中懊恼        栀子大黄汤
       4黄疸伴脉浮出汗         桂枝加黄芪汤
        5黄疸伴尿血             大黄硝石汤
        6黄疸伴肚疼呕吐       柴胡剂
        7黄疸却小便正常        小建中
        8黄疸伴脉浮紧无汗      千金麻黄醇酒汤

黄疸篇里有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还有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还有瓜蒂散治诸黄。   医圣没有写症状,光给了处方,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病人有了黄疸病,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黄疸,只要病人欲吐不吐,就要先用瓜蒂散先吐之,然后再用其他的黄疸处方。
   病人吃了治黄疸的药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脾湿,用茵陈五苓散来善后,另一种是脾燥,用猪膏发煎来善后。
   由于上面这三个处方在任何一种的黄疸中都有可能用到,所以医圣说治诸黄。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大家对金匮中风篇的方剂应用不太多,我想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1、 侯氏黑散应该是治风中于经的情况。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证据: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2、防己地黄汤应该是治疗风中于腑的情况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证据:邪入于腑,即不识 人。      病人如狂,妄行,自然不认识人了。
  3、【古今录验】续命汤应该是治疗风入于脏的情况
        【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证据: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4、崔氏八味丸应该是治疗风入于络的情况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证据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有人会问,如果一个脑梗塞的病人,不能说话,又手麻脚麻,该如何治疗呢?
        我的看法是病人之风既在脏,又在络,当然要续命汤合崔氏八味丸了。

   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在上面这个条文里,心中恶寒是什么意思?冷食热食又是什么意思?
    还是从实际病例来说明吧。
    我爸爸,退休以后,身体很健康,就是吃饭跟别人不一样,他吃饭要吃正煮着的饭,吃的菜要求一直在火上,只要菜从火上端下来,他就说菜凉了,吃了不舒服,这样子几年后,他感觉两条腿走不动,后来停了一段时间脑梗塞了,偏瘫了。
   前几天有个病人刚出了院,来找我,她是脑梗塞住的院,住院时头痛头晕,出院后,头痛头晕还有一点点,想预防复发,我就详细的问她,除了头痛头晕点外,别的什么症状也没有,脉微数。
    最后我问她,心口凉不凉啊,回答不凉。我又问,是不是爱吃热饭哪?她说,是啊,我最爱吃在火上煮着的饭,稍微凉一点点我吃了就不舒服。
    我明白了,这就是心中恶寒。
    我明白了,热食指的是那些在火上一直煮着的食物。
    我明白了,冷食是与热食相对而言,冷食并不是说的冰冷的食物,而是指我们平时吃的饭菜的温度。
    我明白了,条文里说的,热食即下矣,说的是吃六十天候氏黑散后,就不需要再吃滚烫的食物了。
    上面那个病人我让她吃的正是候氏黑散。

*我在治癌症的过程中,见了一些病人,有的必须喝滚烫的开水才行,有的则不停的吃冰棒,见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就时间不长了,大部分就是几天的功夫。我认为那是阴阳分离了。另外,大风,说明有风,而风的形成需要有温度的差,所以候氏黑散,续命汤里都是寒热同用。

还是接着思考候氏黑散。
   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四肢烦重,好理解,就是病人感觉胳膊抬不起来,腿觉得沉重。我们在大街上有时候会看到有的病人脚上栓了一根绳子,迈步前先拽一下。
   从这个症状看,候氏黑散应该是中风病的基本处方。
   心中恶寒说过了,病人喜欢吃比较热的食物。
   那么不足是什么意思呢
   我这几天问了几个病人的情况,又问了两个搞心脑血管病的医生,得出一个结论。
   偏瘫的病人里,大部分食欲旺盛,吃的比平常人还多,按说有的病人偏瘫在床,又不运动,却偏偏食欲很好。
   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不足说的是食欲好,吃不饱。
   最后总结是,心中恶寒不足的意思是,病人想吃比较热的食物,还常常感到饥饿。有种吃不饱的感觉。

 特点一:动则加重。 特点二:有声音。
        比如内耳眩晕症,一动就眩晕加重,说明有水饮。
        比如有的胃中有响声,说明胃里有水饮。

     十天前我感冒了,吃了一顿西药,症状明显缓解,遗留了每天两三次的咳嗽,心里想,抗一抗就过去了。结果五天前我去外县出诊,车里温度有点热,病人家属给买了一瓶饮料,喝着很舒服。我喝了一瓶,晚上咳嗽猛地加剧,心里也不在意,谁知病情有增无减,前天晚上我吃了点凉的扒鸡,喝了半两白酒,半夜咳嗽得觉都睡不成了。真痛苦啊,于是开始吃中药。
      症状:身上无汗,鼻子轻度鼻塞,咳嗽痰少,痰是白色的,粘一点,吐时基本好吐,小便喝水少时发黄,喝水多时发白,大便偏溏,口不苦,口不干,咽不干,口不渴吃饭正常,无胸闷,无胁满舌苔薄白,边齿痕舌质淡红。
  处方:麻黄5克,白芍10,细辛10,干姜10,甘草10,桂枝10,五味子5,生半夏10.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后,用沸水煮40分钟,煮了大约一碗中药,我怕苦,加了白糖,先喝了半碗。药水半点也不苦,酸酸甜甜的,像酸梅汤,不过有姜的辛辣味。喝后2分钟,感到舌头麻,心知是辛辣的原因,赶紧去钻了被窝,自觉身上热了,我是穿着睡衣坐在被窝里,又等了三分钟,光觉得身上热,一摸,没出汗。于是就脱掉睡衣全钻进被窝,把头也蒙住,进去不到20秒,汗就出来了,头上也全是汗,坚持了一分钟,怕出大汗,就又把头露出了被窝。汗出后,自觉咽喉部就舒畅了许多。这时舌麻口麻的感觉减退,觉得嗓子有点麻,共8分钟后,全部消失。睡觉前小便了两次,咳嗽了6声,没有吐痰,夜里又小便一次,量特别多,没有咳嗽,口不渴,但睡前喝了一次温开水。夜里只要把被子盖严就会微微出汗。早上起床后,咳嗽了一两声,自觉好了七八成。有意思的是,起床前放了一个又长又响的屁,觉得肚子舒服多了。这个现象让我思考:心下有水饮,通过出汗和小便已经排出,那么咳嗽还有气上逆,是不是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放屁可以把气体降下呢?这也许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厚朴杏子的原因,这也许就是金沸草散里用旋复花的原因吧。从自身的体会里,因为我是皮肤较白,虚胖体质,夏天时特别爱出汗,所以麻黄量较少。
   第二天早上又把剩下的一半药喝了,结果就痊愈了。
   我本人的体会有:
   1 盖被子温覆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2 喝了这个药后会感到很瞌睡,看来麻黄对部分失眠病人确实有催眠作用。 

    王某,女,44岁,六年前做脑囊肿手术,结果不慎手术中颅骨损伤了一个0.5毫米的小孔,形成了脑脊液鼻漏。后来动不动就发烧,今年病人到河南省一附院就诊,希望手术修补,结果医院说她的这情况只有北京才能做,而且北京只有三个医生敢做,还不能保证成功,费用大致8万左右。

   病人当然不想上北京了,她妯娌肝癌在我这儿治疗效果挺好的,于是问我能否吃中药治疗。

   症状:不能低头,一低头鼻子里流清水,天冷厉害,不能见风,见风后也加重,口不苦,口不渴,心不烦,大便不干,小便不黄,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冬天不生冻疮。有时心慌,睡觉正常。一低头像自来水一样的流清水。

    我心想,流清水,相当于出汗,见风加重,相当于怕风,这不就是桂枝汤证吗,病人脉细,所以选当归四逆汤,因为病了六年了,属于久寒了,于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另外病人骨头破了一个洞,加了骨碎补。

    处方: 当归15白芍15桂枝15细辛3大枣十二个生姜十二片吴茱萸2克骨碎补20克    一天一付,一天两次。十副

    另外三七粉2克白及粉2克   温开水冲服,一天两次。

   今天病人复诊,说吃药后一次也没流过,低头也不流了,风吹也不流了。就是三七粉太难喝了。

继续用药,上面处方不变。准备让她吃三十副药后做核磁检查。病人说不想做了,她感觉自己已经好了。

有一次,我把六经病的提纲全列在了一起,看了好久,好久。突然,就被炸了。

太阳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      胃家实

    少阳      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      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发现,除了太阳病和少阴病,其它的病都没有脉象。

 也就是说,我们诊断一个病是不是少阳,阳明,太阴,厥阴时完全不用考虑脉象。

    大家公认,小柴胡汤是少阳的主方,所以我查了小柴胡汤 的条文。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这里小柴胡汤的脉是    浮细。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里根本就没提脉象。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这里也没提脉象。

 4、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这里也没提脉象。

 5、本太阳病,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里小柴胡汤的脉是    沉紧。

 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里也没提脉象。

 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这里也没提脉象。

     看了上面所有条文,我没有办法,只好强迫自己忘记少阳病脉弦这五个字,连小柴胡汤的全部条文都没提到脉弦,我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再那样认为了。

   最后的反复思考后,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病是不是少阳病,根本不用参考脉象,现在我忽然明白了一句话,好多医案说要舍脉从证,原来说的是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病人口苦,胸胁苦满,但脉象不是弦细,而是其它脉象,这时候当然要舍脉从证了。

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少阳病根本不需要考虑脉。

金匮要略第七篇里有一句,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里面的上气二字,我实在难以理解,只能肯定不是喘,因为后面还专门写了其人喘,也能肯定不是咳嗽,那么到底是什么症状呢

我心里一直有这个疑问。

 昨天来了一个病人,咳嗽好几年了。一个中年女性。她说,气顶的太难受了。气往上一顶,就要咳嗽。医生,你只要不让我的气往上顶了,我的咳嗽就好了。

我一听,这不就是咳而上气吗

我赶紧仔细问,你平时有没有气往上顶的感觉?     答没有。不咳嗽时没有气上顶的感觉,但是一旦有了气上顶的感觉,就必须咳嗽。

我又问,这个气你感觉是从哪里顶到哪里?       答是从心口顶到咽喉,气一顶到咽喉,就得咳嗽。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胃里的气体向上冲。也明白了为什么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这些方里要用半夏了。

 因为半夏可以降胃。

里急这个词出现过多次。比如

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里急的意思是大便很急,憋不住。或者小便很急,憋不住。比如好多老人,说小便了就必须马上小便。又比如有好多人早上一起床就得上厕所,就叫里急。所以好多结肠炎都有这个症状。

患者为十四岁的少女,身材细长,面色土黄。小便次数很多,一小时要去两次厕所。每次的尿量也很多。不管吃多少,也不长胖。想解小便时,若不立即去厕所,会当场失禁。易疲劳,精神差。喜食刺激性食物。大便一天一次,软便,口渴,常饮水和茶。夜间睡眠可以,有时遗尿。冬天手足发凉。

投予小建中汤治疗,一周后,小便间隔能到两小时,未再发生尿失禁。继续服药二月余,遗尿症消失,面色好转,身体也胖了起来。

象上面的症状就叫里急。

我想,滑精也应该属于里急的一种。早泄也应该属于里急的一种吧。

*痢疾的里急是热性的

谵语就是胡说,或者声音特别大的说话。这个在危重病人或者精神病人很常见。

       平时的病人中也会有,比如有的人爱说梦话,声音还特别大,这也叫谵语。

       有的病人说话声三层楼都能听见。

 

有人咨询我一个病例,问该怎么处理

     病人,男,2岁3个月。发热咳嗽两天不能站立。患儿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39度以上。无畏寒寒战。咳嗽,表现为阵发性连声咳,不剧烈。无声嘶、无犬吠样咳。干咳为主。无气喘,无气促,手足口无皮疹。入睡后有时惊跳。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呈非喷水状。双下肢不能站立,可以抬离桌面,右腿不能对抗阻力,左腿可以对抗部分阻力。患者起病以来精神,食纳,睡眠欠佳。体温38度脉搏120次呼吸26次体重10.5公斤

   检查脑电图正常双膝关节检查正常。

   病人来时,38度有点咳嗽,不能走路,一直是大人抱着,不能站立。呕吐,一天都没吃什么东西。舌苔白腻。大便一天一次,大便干。

   这个病人我出的方案是

  先用大柴胡汤。烧退呕止便通后,再用风引汤。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

   为什么不用承气汤呢

  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那么为什么要用风引汤呢

    金匮要略中风篇    风引汤除热瘫痫。

    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这个小孩子正是个热瘫病人。

这篇文章摘自     常用金匮方临床应用     这本书的84面

   本组4例中,男性3例,女性一例。年龄5到19岁。其中腓总神经炎2例,正中神经炎1例,尺神经炎一例。4例病人通过肌电图确诊,起病原因均为外感后上述神经所支配肌群无力,继之出现萎缩。对应部位肌力1到2级,腿反射存在,但明显减弱,病人均无疼痛和其他不适。在接受本疗法之前,西医采用消炎药,营养神经药,能量药,激素和理疗等,收效甚微。

   治疗方法:以风引汤加减:   大黄。干姜。龙骨。牡蛎。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石膏。威灵仙。秦艽。当归。牛膝。木瓜。龟甲。豹骨。鳖甲。每日一剂。早晚空腹。同时配合患部电疗。每日一次。

   治疗结果     3例病人吃12天后自感患部肌力增强,检查对应部位肌腱反射增强。余一例连服18剂后见效。4例病人共服药40余剂后休息一个月,做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病人抬举,行走,屈伸运动正常。

   上面这些病人发病原因均为外感所致,

【这种病中医常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我在临床中治疗过几例,怕势单力孤,都合用了补阳还五汤,效果还不错。】

高血压病人很常见   

       我把了好多高血压病人的脉象。大部分病人特点是脉弦。还有一个特点是脉硬。摸着有硬邦邦的感觉。说实话,脉浮的多。

  我个人认为这是痉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金匮要略痉病的治疗有三个处方。

  1栝楼桂枝汤      脉是沉迟,不符合。

  2大承气汤      病人胸满口噤,症状不符合。

  那就只有葛根汤了。

  所以治疗高血压的主要处方是葛根汤。

  我还发现,吃了降压药的脉就不是痉脉了。

   病人血压高,无汗的用葛根汤。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

一、 诊断厥阴病,必须问病人手脚凉不凉?

如果手脚不凉,就肯定不是厥阴病。那么就肯定不是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证了。

   如果手脚凉,就有可能是厥阴病。这个时候再细细分辨,也会得到正确的处方。

  临床一用,果然很灵,这时候再看医案,发现门纯德老师,范中林老师就是按照这个来判断厥阴病的。

  337条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就是说,乌梅丸证要有手足冷。

  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手足厥逆就是手足冷。

  那么除了上面的处方,医圣还写了其它的处方,这是为什么呢?

二、来看裴永清老师的医案。

  某男,58岁。肝癌胃转移。症状腹胀,肝区疼痛,不能进食物,食之就呕吐,昼夜不得平卧,肝区疼痛,出现黄疸,腹部胀大,下肢浮肿。舌红有淤,脉弦,口苦,不耐冷食。诊为厥阴寒热错杂之呕,处方乌梅丸。

    吃一副后,夜里平卧到天明。大便已20多天不通,吃药后大小便都通了,量多。吃两副药后,病人才说,他的手原来冰冷异常,吃药后,双手温和如常人。效不更方。病人越来越好。

  可以这样说,这个病案我看了几十遍,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清楚为什么是个乌梅丸证?

  现在明白了,病人手冷,就要考虑厥阴病的可能,然后再结合其它症状,就可以得出病人是乌梅丸证了。

三、下面是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169页厥阴头痛

  某女,24岁。头痛一年多,诸药不效。诊见:体质素虚,面色白,痛时剧烈,自谓头脑欲裂。发作时伴干呕。触其两手冰冷,脉象沉弦。与服吴茱萸汤加半夏9克代赭石12克一剂,头痛,呕逆若失。再吃小建中汤两剂愈。

  说实话,以前我也用过吴茱萸汤治好过厥阴头痛,但从来没问过病人是不是手脚凉。

  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样看来,吴茱萸汤是可以有手脚冷的。

  看了医案,再看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医圣写这条的意思是:病人手脚冷,有可能是厥阴病,但如果脉滑的,那是阳明的白虎汤证,可千万不要用错了。

  从这条也可以看出,手脚冷是厥阴病最主要的特征。从这条也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厥阴病不可以脉滑

四、接着看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个条文里病人也手脚冷,但却是个少阴病。医圣写这个条文是为了鉴别少阴病的手脚冷和厥阴病的手脚冷。这就是为什么把这条写在厥阴篇的用意。

     再看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里的医案脑肿瘤头痛

     张某,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两月多,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药多种无效。诊见   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与吴茱萸汤治之,头痛渐渐停止。改为隔日一副,十余日而痛未再发。

     这个病人四肢清冷。

三天前来了个病人,女,40左右。

   说感冒好几天了,我心想一个感冒也来找我,就问有什么难受?病人说口里没味道,不想吃饭。身上没劲儿。   我骄傲的说,一副药就好了。随即开了一副小柴胡汤。原方原量,去渣再煎即可。心中满以为病人一剂即愈。

   第二天病人又来了,我得意的问,咋样了?

   谁知病人说,一点效也不见。你还说一副就好呢。   我一听,这不是闹了个大笑话吗?

   病人接着说,你根本就没用心看病,简单一问,就开药了,这也太马虎了吧?

   我心想,啥也别说了,再次诊断吧。

   原来病人二十多天前做了流产手术,手术后二十天时上街洗澡,结果回家时大风,然后感冒了。目前症状是:全身酸痛,乏力,没精神,光想睡觉。嘴里没味道,不想吃饭。

   我把了脉,不浮。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新加汤。

   麻黄4g黑附子9g细辛4g桂枝30g白芍40g甘草20g人参30g生姜40g大枣10个。

   病人问吃几副?这次我信心满满的说一副。

  病人今天来了,喜笑颜开,说症状全好了,也有精神了。再吃一副巩固巩固。又拿了一副。

  我心想,以后看小病也不能再大意了

某男,60岁。有喝酒史。下面是我诊断的情况。

  1头不疼。脖子正常。做过心脏搭桥术,心脏部位怕风怕冷。

  2口不苦。咽不干。头不晕。胸胁不苦满。

  3口不渴。不想喝水。

 4吃饭可以,饭量一般。大便一天一次,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容易拉肚子。

  5手脚不凉。

  6一天睡觉时间为五小时左右。

  7心口有压痛。   有时烧心。    肚胀。

  8舌质淡,舌苔薄白,边齿痕。五个手指都有甲印,甲印偏大。

  处方    附子理中汤、小陷胸汤、栀子大黄汤、苓桂术甘汤、

  全瓜蒌20克半夏12黄连3人参4附子4干姜4白术4甘草4栀子10大黄10淡豆豉10枳实10茯苓12桂枝12克五副

  效果:吃药后症状减轻九成,效不更方,又拿十副。

阳痿病人用经方该如何治疗呢

   我的思考是这样的。病人阳痿的后果是不能射精,不能射精可以看成是射精不利。而射精不利可以看成是小便不利。

   为什么把射精不利看成小便不利呢,其实经方实验录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就明白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原文是治疗失精,就是治疗遗精的。曹老先生用来治遗尿如神。显然曹老先生在这里把遗精看成了遗尿。

   既然这样,我把射精不利看成小便不利当然也是正确的。下面来看医案。

   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剂龙骨牡蛎主之。

   这个处方能治小便不利,自然就能治阳痿。

    朱进忠医案。   陈某,男,41岁。频繁遗精七八年,针刺治疗后,非但遗精不减,且发现阳痿。前后服龟灵集,三肾丸及温肾壮阳之品达三百多剂无效。近年来,也感头晕心悸,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沉弦而缓。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6克半夏9甘草6大黄3黄芩9党参9桂枝12龙骨15牡蛎15克生姜三片大枣五个。

   服药三剂阳痿好转,继续20剂诸症均愈。

   还有其它治小便不利的经方治疗阳痿的病案,明天再发

【柴胡剂及其加减法本可疏肝、畅肝、抑肝。此治阳痿视做从肝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