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文艺少年要自杀多少次才能成为合格的文艺青年

 昵称535749 2016-04-02

2016-04-01 12:03 | 豆瓣:

有段时间,我最喜欢的剧作家主要有两位:一位是斯特林堡,他离婚了三次;一位是安德列耶夫,他自杀了三次。

这让我一度险些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

斯特林堡的故事在上一篇《厌女症患者:不要管我了,我已经是死人了》里面讲过,这一篇,先来聊聊安德列耶夫。


一个文艺少年要自杀多少次才能成为合格的文艺青年

安德列耶夫

和所有俄籍人士一样,安德列耶夫有个显著特长——名字特别长。他全名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我们一般把他简化称为列·安德列耶夫。当然,无论全名还是简称,他的名字对许多人可能都比较陌生。但有个大家很熟的人对他很熟——鲁迅曾经亲自翻译过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而他本人也曾亲口承认他受过不少安德列耶夫的影响。

安德列耶夫出生于1871年,父亲是个土地测量员。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刚好在银行谋到一个职位,并有了套房子,解决了就业难和住房难两个世纪难题,算是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不过,抛开经济状况不谈,实际上,从血统来看,安德列耶夫可以算得上是个“官N代”——他的母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俄罗斯化波兰贵族家庭。但母亲本人文化程度并不高。尽管如此,后来安德列耶夫在回顾自己文学生涯的时候,还是把自己的文学天赋都归结到了母亲的一方。

不过,在中学时期,安德列耶夫最初幻想的并不是文学,他唯一的兴趣在绘画上。但遗憾的是,当时俄国并没有像现在我大天朝一样密集的课外兴趣班,也并没注意推行素质教育,因此,安德列耶夫得不到任何绘画学习机会,不得不抱憾放弃画家梦。这让他日后还经常耿耿于怀,他哀悼自己没能发挥的天赋,就像祭奠一段没来得及开始的爱情。

那时候安德列耶夫进行的文学相关活动只有一项——变换笔法帮小伙伴们写作文。可见,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女人,而每个成功大家的背后,都有一群等着抄作业或代写作业的小伙伴。后来,随着阅读量的渐渐增长,安德列耶夫对写作也开始产生兴趣。他醉心于叔本华,受其影响,17岁那年,安德列耶夫就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惊世骇俗的话:“要用自己的写作摧毁道德和既定的人类关系,打碎爱和宗教,并以毁灭一切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文艺少年要自杀多少次才能成为合格的文艺青年

叔本华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心,17岁时候写下的这句话,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写完这句话的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安德列耶夫的父亲被毁灭了——他因脑溢血猝然去世。当时安德列耶夫适逢高中毕业,家庭突然陷入贫困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身边人的毁灭还再其次,最重要的是,安德列耶夫开始屡次毁灭自己。

从高中开始,安德列耶夫进入青春期,开始早恋了。我们知道,文人经常是敏感的,而过度敏感简称过敏,在爱情上,安德列耶夫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过敏体质。他对爱情的敏感,一如他对死亡的感受一样病态。但即便过敏,他也依然狂热地追求着爱情,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就像话语对一些人必不可少,就像劳作或斗争对一些人必不可少,对我来说,爱情不可或缺,爱情如同空气,如同饮食,如同梦境,是我人生的必要条件。”

于是,这些纠缠不休的热烈爱情,险些从生命维度上,数次毁掉安德列耶夫。

父亲去世后,安德列耶夫进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由于学费负担沉重,写的东西没有出版社欣赏,他有时候几天吃不上饭。虽然吃不上饭,他也还是想谈恋爱的。可是大学生谈恋爱也要钱呀!他恋爱谈得也不顺利。种种打击加在一起,安德列耶夫开始试图自杀,未遂开启了阴郁的变相自杀模式——酗酒。

1891年,安德列耶夫遭到心爱恋人背叛,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一时不得不被迫中断学业。自杀、酗酒,过了暗无天日的两年后,他的精神状态才渐渐好转——但已经转到了莫斯科大学。但爱情悲剧仍然在继续。1894年夏天,安德列耶夫遭遇了他爱情中最沉痛最漫长的一次创伤。“1894年7月22日,我生日的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安德列耶夫和这位恋人交往非常短暂。她拒绝了他的求婚,于是他再一次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未遂。

在莫斯科大学期间,安德列耶夫开始涉猎哲学,据他的兄弟回忆,他曾经整夜整夜阅读尼采的作品(又是尼采),后来1900年尼采去世,安德列耶夫几乎把这看成是他自己的灾难,其悲痛程度显然比女粉丝们的男神结婚要严重多了。

不过,在尼采去世之前,安德列耶夫已经获得了另一位大咖的青睐——高尔基。1898年,安德列耶夫第一个短篇故事《巴尔加莫特和加拉西卡》发表在莫斯科的《信使》报上,引起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注意,这个小红人主动给安德列耶夫写信,把他带进文学圈,后来还在自己主编的《知识丛刊》丛书中收录了安德列耶夫的小说集,后者自此一炮而红。从某种意义来说,高尔基一手捧红了安德列耶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抱对大V大腿,是多么重要。

这个大腿一直抱到1906年。1906年年底,安德列耶夫的妻子在德国生下了他们第二个孩子,他就是后来也成为作家的丹尼尔·安德利耶夫。然而安德列耶夫的妻子却因产后热去世,这让他陷入难以自拔的悲痛之中。此时高尔基正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疗养,闻讯欣然邀请安德列耶夫来和自己同住,结果没成想,因为对革命的态度不同以及性格不合,两人很快彼此疏远。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虽然合租最好找熟人,但是朋友尽量还是不要一起住。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性格不合永远是分手的通用理由。


一个文艺少年要自杀多少次才能成为合格的文艺青年

高尔基

其后,安德列耶夫在各国之间辗转,中间又结了一次婚,一战爆发后,他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支持俄国参战,并写作了许多与战争相关的作品。没有记录再显示他再试图自杀过。

1919年9月,一生中自杀了三次全都未遂的安德列耶夫因心肌梗塞去世,留下未完成的遗作《撒旦日记》。这个醉心于死亡和自我摧毁的作家,最终生命的结束竟然不是由自己选择,而是受制于疾病。这让人想起他剧本《人的一生》(也是我最喜欢的安德列耶夫剧本)中写过的一段话:“他在盲目无知的状态中为种种预感所苦,被希望和恐惧搅得激动不安,将要顺从地走完那铁定的循环。”我突然想起大三的时候,学校换了校长,于是我上一级的同学都说,在一个校长的管理下过了大学四年,最后毕业,毕业证上签的却不是他的名字,莫名有些怅然若失。我莫名地想,这两种感觉,会不会有某些共通之处?

大概人生就是一种注定的循环,我们在宿命的牵引下卖力表演——我们以为是卖力改变,但其实什么都没改变。

不过,对于自杀高发的文艺界人士来说,“三”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生命力更顽强的大有人在。这个,我们下篇再聊。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