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汕尾的古井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04-02
汕尾的古井

  海陆丰地面到底有多少古井?这个问题恐怕人们都难以准确回答——因为至今还没有政府部门或是个人做过确切的统计。海陆丰最早之井出现于何时何地,也是个难以说清。有文字记载的海陆丰最早的水井,出现在宋代,至明清两代,可见可考的井便多了起来。
  井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或是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出现。在海陆丰发现的古井中,大多为人工打造,但也有些是百分之百的原生态,如圳头石穴泉、吊贡弯垄温泉、海甲山古泉,等等。

  行走在纵横交错的城区古巷,古井(包括古井遗址)可以说随处可见,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转身都有可能与一口井邂逅。
  在没有通自来水之前,濒临大海的城区居民,淡水奇缺,日常生活用水只能靠井维持,挑水长期是大街小巷时时上演的一道景观。在市区三马路靠近“新厝黄”处的清代“观音妈井”,因处于红草乌石莲山花岗岩石余脉,水质极好,富含矿物质,颜色呈深蓝色,据说可煮鸦片。旧时汕尾商埠各食肆酒楼茶楼每天都雇专人来此挑水。通往“观音妈井”处的巷道,窄窄的,弯弯的,高低不平,荷担者相遇必侧身才能通过。挑水者桶装溢出之水润湿巷道,常年湿漉漉,民间谓此巷为“担水巷”。
  无独有偶。在千金妈附近有一巷道,因巷道两端有井而得名“双井巷”。
  在凤山下还有一条与井有关的巷道,名字叫花井巷。巷道中遗有古井,用土填满,看来荒废日久,虽阻于交通要道,然至今仍得幸存,可见当地住户对它心怀感情。
  位于城区庙前街关爷宫旁,即现在的柴槛街口,昔日有一眼深达十几米的古井。旧时有民谣云:关爷宫前二只狮,对落一座是戏台;戏台行上有个井,两畔两边摆铺前。该井水质清甜,无论大小旱情水源丰沛,可供当时汕尾埠三分之一的民众所用。清代,来汕尾港贸易的福建、汕头、澄海的红头船,都派人用藤罐到此装水上船。
  在这一带,还有新厝黄井、新宫井、柴铺井、亭脚井、千金妈井、婆宫井,等等。
  “借盐免还,借水要还”,说的是“三山一湖”的昔日城区小岛村。该岛近海处有一对水井,一口淡,一口咸。
  在海陆丰地区,许多古老村落的布局,都是以井为中心。例如旧时城区盐町头社区的发展,就与一口叫大井头的老井有关。该聚落以井的位置为中心点,向东西南北四方延伸,形成村内的干道。
  大井头之井造型独特,井口及外围皆用石板垒砌成八卦状,宽约2米,深达2丈,井水清冽,游鱼清晰可数。据说,井底有泉眼与邻村后田井相通。有一年,一位新媳妇在井里取水,发现井里有两条鱼很眼熟,似在老家的井里见过,后证实此系娘家村里人放养的井鱼,始发现两井相通秘密。
  对外通商较早的汕尾商埠,几条繁华的商街,处处都有自掘的水井,但大多数系咸味的井水,可饮用的不多,仅有观音妈井、亭脚井、大井、花井、关爷宫井、新宫井等为淡水食井。
  至于民居大宅院内之井则数不胜数。现存已知的宋代古井,当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海丰县数量最多。
  海丰县海城镇城西居委下巷,一地独占两处宋代古井。一是位于谢姓民居内的谢厝井。据谢姓族谱记载,南宋年间,谢姓居民从福建迁居该处即置此井。井壁呈圆形,鹅卵石砌垒,井面灰沙夯筑。另处是位于彭姓居民内的黎阿毕井。该井原为宋末当地富翁黎阿毕所建。明末,其后人因破产将祖上房产典当给彭姓人家。此外还有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的下巷高桥井。
  陆丰博美镇霞绕村也保存着一口宋代古井。据村民介绍,南宋年间,林姓先祖从福建移居乌坎港湾田地广袤的博美洋,为方便农田灌溉和日常饮用,林氏先祖遂在田中央开挖“田井”。随着港湾的消失和人口的增长,桑田渐成民居之地,昔日“田井”因水源丰沛,水质甘甜,成村民日常生活取用食水。
  陆河县境内并未发现有宋代之井,这大概与陆河客家人迁居海陆的历史相对较短有关系。水唇镇墩仔寨内的围龙屋井始建于清代。
  “耕田”和“凿井”都是古人繁衍生息极为重要的方面。生命离不开食物,民以食为天,故要“耕田而食”;水是生命之源,人要活下去,更离不开水的滋养,因而要“凿井而居”。守着一眼井,耕作几亩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维持生存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市井”的字样。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古者未有市及井,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人们晨早到井边汲水,商贩也到人多的井边卖货。纵观海陆丰城镇的古井,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市场乃至村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一口古井,是一个集体的记忆,一处村寨的历史,一座城市的根脉。
  位于海丰县海城镇西门街的西门街井,因见证了明代海丰县城的建筑过程而极具历史蕴涵。明洪武年间,海丰县城围建,筑城工人在工程开始前,先择地打制10多口大井,以供食用。此井是其中之一。城建完成后,遂变身居民用井,一直沿用至今。
  城区坎下城井有“军队之井”的称誉。该井位于明代坎下城遗址内,井呈四方形,石砌而成,井面用四块长方形花岗岩石条铺砌。据资料记载,该井系明代坎下城驻守兵士用井。固守城池,城中有无水源往往关系守城成败。《墨子》中专有《备城门》一篇讲道:“百步一井,井十瓮,以木为系连,水器容四斗至六斗者百。”就是说,守城的一方要每百步挖一眼井,每眼井配备十个汲水的瓮,瓮系在木杆上,能容纳四到六斗的储水器要准备一百个。该书《备水》篇讲到防备敌人以水攻城,办法之一是挖深井泄水。《旗帜》篇提出守城的物资准备包括“粟米有积,井灶有处”,强调了水井的不可或缺。  
  海陆丰庙宇林立,历史悠久,井因庙宇的存在而出现,更因庙宇香火鼎盛而驰名,堪称“庙宇神井”。
  始建于清代,位于城区马宫镇普照寺寺门前的“佛祖井”,井水清甜甘冽,常年不歇。该井呈圆形,井壁用鹅卵石筑就,直径1米,深4米。
  无独有偶。明朝末年,一福建商人在风景秀丽的城区凤山下开了一间柴薪铺,见旁有清泉潺潺独流,遂用石头精心将此清泉围护,并在附近搭起简易的妈祖庙棚,因此当地人称为“柴铺井”。既方便自己日常之用,又可招徕当地渔民的柴炭生意。该井近海而不咸,大旱而不竭,后随着妈祖庙的兴建而称为“妈祖圣泉井”。
  在城区还有因地处庙宇而得名新宫井、观音妈井、佛庙井、关爷宫井。等等。
  城区捷胜镇得道庵前左侧石壁中,有一石井,井泉顶镶嵌有清光绪十五年题刻的“壁涧流泉”石匾。为得道庵古八景之一。
  位于陆丰南塘镇环田乡石佛村后的环田村石佛井,是一天然石穴。

  海陆丰的古井最神秘的当属城区联兴街上段的芦蔸井。穿过高大威严的“芦蔸井”牌门,左侧一口古井豁然入目。井圈、井埕用“麻石”砌筑,均呈八角形,似“八卦”。据当地人介绍,在城区没有安设自来水之前,该井水一直是附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每天来挑水的人很多。昔日的汕尾是有名渔业镇,附近周围的渔民将此井作为晒制和腌制海味干品等坊间场所。与“芦蔸井”一街之隔就是晒干鱼货的“脯铺町”。
   芦蔸井的来历颇为神秘。据记载,清康熙廿年(1681年),农历正月廿日午刻,汕尾埠天空阴云密布,忽震三声,又如钟鼓之音,有一串乌云从南方海面上空向北纷飞而至,云坠化石,有三块陨石降临汕尾埠,其中较大一块入地尺余,乡人掘之,其形三角,色如铁,有硫磺味,重九斤。陨石坠地成坑,有泉水涌出,当地先民甚以为奇,认为是“太阳神”下凡,开挖成井。其时,周遭人烟稀少,“芦蔸”丛生,故有“芦蔸井”之称。俚语有云:“芦蔸做井拔有水”,为“汕尾七大奇”之一。
  后来,当地人将陨石置于井边,用透明的有机玻璃罩住,供游人参观。又在井旁不远处造一座小庙,供奉“太阳神”和“井神”。

  水井不光吐纳着海陆丰人的人文气息,也演绎着很多很有意思的民间习俗。
  旧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年三十挑满自家的水缸,以备三十晚、初一、初二这三天的用水。意思是井神一年来为众人供水辛苦了,过年这几天也让井神休息一下。除夕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挑水时要烧纸钱祭井。
  每逢节日要在井边供奉井神,须备果品祭祀,以求井水清甜无毒,水源充足,这一活动也叫“拜井神”。井边附近不能晾晒产妇衣服,以免惊动井神,产妇第一次上井挑水时,也一定要敬拜井神。这些带有点迷信色彩的习俗,显示了人们对水井的依赖与重视,又给水井蒙上了些神秘色彩。
  与众多古井相伴而生的是众多的井庙。
  建于明代万历乙丑年的陆丰南塘镇环田石庙。面积约3.6平方米。庙内有石雕菩萨佛三尊。“海狱钟灵”石刻一块。《陆丰县志》载:“环田佛穴在五峰之麓,石壁如屋,有穴储水,秋冬石洞亦莫窥其底,三石佛侍其上,传是飞来,求嗣者祷于佛,以手探穴中,凡锡瓦石者等物得则男,不许则无所得。”
  城区盐町头社区也有一座井神爷宫,位于该社区中社大井头附近。联曰:井储甘泉千载足,神赐恩泽万年丰。逢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井神诞,必演戏庆祝。庙旁有古榕虬枝盘踞,参天蔽日。东南处有“浮石厝”二间,乃昔日义民馆。因邻近井边,亦称井头馆,系旧时村民习武学艺的集中点,为当地成人和侬仔各两班舞狮平日操练之场所。
  城区联兴街上段芦蔸井附近的太阳神庙,也供奉有“井神”牌位,庙门上书“太阳宫”三字。联曰:“太上慈祥如父母,阳光和暖育生灵。”门前有“幼麻石”几桌、香炉,庙里正中供奉“太阳星君”的木雕坐像,左右为“井神”和“福德老爷”牌位。庙外右侧立有石碑,上刻清乾隆《海丰县志》有关“陨石”坠落“芦蔸井”文字。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太阳星君诞”,香客络绎不绝。(梁水良  黄吉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