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土地危机”比你想像中还严重

 昵称32190626 2016-04-03
1987年1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不久,就突破传统产权制度,敲响了全国土地 ?拍卖第一槌。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又一次站在了土地改革的十字路口。然而这一次,不再是主动引领风潮,而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原因很简单,深圳没地了。

  国土面积本来就少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深圳的国土面积1995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个中国普通县城的规模。


  比起北上广,深圳简直就“小巫见大巫”。就辖区面积而言,北京相当于8个深圳,上海相当于3个深圳,邻居广州也相当于4个深圳。如果跟直辖市重庆一比,差距更大了,相当于40个深圳!(所以说,深圳要想升直辖市,国土面积是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话说回来,深圳这么小的国土面积,居然产生了全国第四的经济总量(马上要第三了),也确实是蛮拼的。


  要知道,“卖地财政”是中国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就这么点“家底”的深圳,居然靠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港航业等高端产业就撑起了深圳GDP的“半边天”,还能跟北上广抗衡,确实牛气。

  土地消耗量大

  但是,就算今天深圳产业结构再好,它也有一段野蛮生长的“黑历史”。当年以制造业为主的低附加值的产业给深圳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


  公开数据显示,从1986年到2000年,深圳GDP每增长1亿元,土地资源消耗就相应增长24万平方米;而在同期,香港GDP每增长1亿港元,建设用地相应增长仅为2000平方米。(这就是赤裸裸的产业结构之间差距啊)

  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的产业结构优化了,对“卖地财政”的依赖性也比全国其它城市低许多了。但是,“家底”也已经耗得七七八八了。

  目前,辖区面积仅1995平方公里的深圳,开发面积已经逼近900平方公里,去除掉不可开发的974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还可以用来开发的面积仅有100多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


  深圳市政府方面把这个问题看得更为严峻。深圳规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深圳可供新增建设用地只有8平方公里!

  土地开发强度远超国际警戒线

  如果对这些数据还没有什么概念,咱们再看一组数据。

  按照国际惯例,国土开发强度的生态宜居线最高是20%,警戒线是30%。如果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超过该数值,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那你知道,深圳的开发强度是多少么?50%!没错,超过国际警戒线20%!(数据来源:深圳市规土委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项目研究报告》)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杨林安曾公开用“深圳每两平方米土地,就有一平方米水泥地”来形容深圳土地所处的窘境。

  填海造地

  没有土地,发展从何谈起?再高大上的产业,也应该有办公场所吧。有再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也不能让人家流落街头,无处可住吧。

  因此,深圳需要土地!深圳对土地的“饥渴感”比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要来得强烈。

  深圳开始填海造地。建市30余年的深圳通过填海变成陆地的海域至少为69平方公里,这个面积超过6个蛇口(蛇口面积为10.85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6.5%。


  但这终究不是个好办法,毕竟海岸线资源也是有限的,现在只剩下不到40多公里自然岸线未被开发了。

  加之,深圳是海岸线最长、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如此美丽的海岸线景观资源被钢筋水泥覆盖,未免太过可惜了。更重要的是,这会极大地破坏海岸线的生态环境。

  在哪填海, 对房价的影响?

  深圳现在能够被填的地方有东部的大鹏湾和西边的珠江口和深圳湾。


  大鹏湾片区是深海,而且小梅沙、大梅沙、溪涌、下沙都是优质沙滩和旅游胜地,加之盐田港的存在,不可能搞大规模填海。要填也是在大鹏澳与东家湾进行填海(见下图),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但这个地方离中心区太远,影响不了市区的房价,但可以围绕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形成一个新的市镇。


  深圳湾有滨海大道和红树林保护区,那里不太可能进行大规模填海。且对面有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在这儿填海,香港市民与香港的环保组织都不会答应。

  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珠江口,整个前海湾、大铲湾都有可能被填掉,宝安中心区,一直到海上田园这一片区。这一片区长度约30公里,宽度约1公里,大约可以造地30平方公里。(见下图)


  填后对楼市影响几何?

  我的观点是,填海造地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深圳曾经的填海工程基本上都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如今技术更加先进必定会缩短工程耗时,但再怎么缩短也得几年的时间。所以,对深圳过热的楼市短期内并无抑制作用。但从长远考虑,对填海区之外深圳其他地方的房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填海区内的海景房是大利好。

  填海55平方公里土地不可能都拿来建商品房,还会建设公园,道路等各种公共设施。但除去这些,商品房的供应量依然庞大。量上去了,填海区之外的房价自然得作出调整,涨幅受到影响。填海区内的房子必然会成为抢手货。且填海区没有城中村问题,环境优雅整齐,房价必然低不了。

  旧城改造

  填海造地行不通,只有最后一招了:旧城改造。旧城改造也叫城市更新,就是把低效利用的旧建筑拆了,重新规划利用。


  这几年,通过旧城改造“捣腾”出来的土地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79万平方米,2011年91万平方米,2012年148万平方米,2013年数量最多,达到280万平方米,2015年为256万平方米。5年来,总共“捣腾”出854万平方米。

  事实上,旧城改造已经在3年前就超过新增供应土地了。2012年,深圳存量用地规模首次超过新增用地,存量用地的供应比重,从2012年的56%逐步上升,2014年达到69%。2015年,深圳计划存量用地供应比例达到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