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车路和洋盐基 (马水焕)

 马水焕 2016-04-03

                   

1958年以前,余姚境内河道大多只通到四塘横河为止,所以庵东盐场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牛车。牛车用实木制成,有四个木制的车轮,用高大的水牛拉动。牛车的载重量取决于水牛的健壮老弱,一般在一千斤到两千斤之间。赶牛车的车夫,俗称车板户。能通牛车的路叫牛车路,比一般的路要宽,牛车路上的桥也要建造的宽大结实,叫车桥。在庵东盐场境内,曾经有很多条牛车路。

在长河镇大云村境内,现今还有一条用牛车路命名的直路。这条路南北走向,南起四塘(利济塘),北至七塘(澄清塘),全长在七到八里之间。58年以前,当地所产的食盐,都通过这条牛车路外运。南运的食盐在四塘横江落船,再经垫桥路江走水路到姚江,北运的在胡家路潭上潭船,再经杭州湾走海路到杭嘉湖平原。

在七塘后边的牛车路西侧,有一个地方叫“洋盐基”。“洋盐基”高三米,东西长100米左右,南北宽70米左右,据老人讲,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

为何叫这个地方称为“洋盐基”呢?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总统的北洋政府以办理善后改革为名,于1913 426日在北京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21款和附件6号。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为了保证借款按期归还,合同条款写明以中国政府的盐税关税为抵押。

从此以后,庵东盐场的盐税就落到了外国人手中。为了控制盐税,洋人先在庵东盐场公署设立了称放总局,下设七个称放分局,专管食盐的收购(称)和销售(放),又在七个产盐区设立了收购和储存食盐的基地。因为这些基地是外国人设立的,所以盐民称为“洋盐基”。每个“洋盐基”里除了驻扎有称放分局外,还驻扎有荷枪实弹的官兵,这些官兵叫两浙两缉私营,专门对付买私盐的老百姓。

上世纪50代,我到外婆家去时,“洋盐基”上是一座石墙洋瓦,高大结实的盐仓。现在盐仓不见了,只剩下一块高坨基。问了当地的老人,说是在六十年代初期,盐仓被撤除,撤除的材料用来建造了西二公社的大会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