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护,回避了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东西,以至于孩子面对挫折,缺失了很多抵抗力? 我对喷公寓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后来,我发现德国家长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 德国同事7岁的女儿要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同事发现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筒装入行囊。可她没有提醒。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女儿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要出差,最喜欢住青年旅馆。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参加“磨难营”的孩子。12岁的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磨难营”活动了。今年暑假,他将和数百名儿童一起在哈兹山进行野外生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又充满“磨难”。 6月的一天,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B班的20多名学生专注地聆听着…… 谈起“教育和社会”的话题,校长韦泽博士感触颇深。原来,10年前的德国中小学教育一度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脱节。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