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快乐,却要孩子快乐?

 桐语缕心 2016-04-03

★★★★★


心理问问专栏

用文字触摸你




Q1.

你不快乐,却要孩子快乐?

回复者:袁婉如

提问者:


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两岁半。我倾我所有给他爱和自由,平时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对孩子身体没损伤,他想玩什么就可以玩什么。有时我觉得很累,晚上还要做家务,特别是当哄他一个小时还没睡着时我就会疯狂,冲他大喊大叫,语言攻击甚至可能打他。我知道这样不对,之后总会愧疚,然后跟孩子说对不起。父母从小就经常控制我,我觉得控制亲人是很不好的行为,我很不快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袁婉如


全职妈妈,把大量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当劳碌了一天,睡意袭来的时候,孩子却依旧活跃,各项家务依然等着你去做,无数的担子压在你单薄的肩膀上,各种不爽逐渐占据着你的身体和头脑。此时,你选择了忽略身体的信号,把“让孩子入睡”放在首位,把家务放在其次,而把自己放在最后,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奉献一切,力求做满分的妈妈。当情绪难以控制时,你又陷入了自责的漩涡。


在这些描述中,我看到了你对自己的苛刻。曾经,父母苛刻地对待过你;现在,你用当初父母爱你的方式,苛刻地对待自己,潜意识里的你认为这才是对的。你无法接纳需要休息的你自己,所以选择了忽视;无法接纳有情绪的你自己,所以选择了压抑。而在你极度疲劳时,在防御降低时,孩子的晚睡成了激发你潜意识自我攻击的导火线


你提到父母经常控制你。从小到大,当你沉浸在自发的快乐,享受真实自我带来的愉悦时,总有一些声音告诉你“这些都是没用的,做些实际的吧。”你发现,原来享受快乐是错的、有罪的,会受到严厉谴责和惩罚的。慢慢地,你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快乐,不配成为更有生命品质的你自己。你深深地了解这种被控制的痛苦,从而变得敏感。你不希望孩子再体验到这些痛苦,只要孩子对要求有一丁点异议,就唤起了你记忆中被束缚的、无处伸展的、憋屈的感觉,你害怕孩子长大后跟你一样不快乐,于是不敢对孩子有要求了


这种不敢对孩子有任何要求的焦虑,也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加工有关。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孩子必须在父母身边长大,童年创伤对孩子人格有很大影响,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等等。于是,有些妈妈开始焦虑了:剖腹产会不会形成孩子的创伤啊?没有坚持母乳喂养会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依恋啊?离开一段时间会不会让孩子感觉被抛弃啊?限制孩子会不会影响他的创造力呀?诸如此类,请自行对号入座。虽然专家们说的都没错,可事实上,如果父母们带着被抛弃、被否定、被疏忽、被控制的童年印记去加工这些教育理念,去养育孩子,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说白了,孩子健康与否,关键是父母的人格是否健全。只要妈妈是轻松的、快乐的,哪怕孩子一滴母乳没喝过,偶尔被打骂一下,或者每天少睡一两个钟,他的人格基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你不快乐,却希望孩子能够快乐,这相当于要孩子背叛你。他怎么可能背叛你?怎么好意思快乐起来?亲爱的,孩子需要的是榜样——一位深深爱着自己的你。与其小心翼翼,倒不如相信你的直觉和孩子当下的反应,这比任何建议都重要,包括我这篇答复。




Q2.

你其实并不想成功

回复者:李亚

提问者:


想减肥却懒得动,想做事却总会拖到最后一刻,每天都在焦虑着为什么还不做完那些事?为什么还不开始动起来减肥,然而每天都只是想想也并没有去做,好烦躁,好讨厌这样的自己。


李 亚


你好,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焦灼和无力。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了我一个闺蜜:她是个小学老师,有着混血儿一般立体又魅惑的五官,生了孩子之后身材像吹气球一样迅速变胖,她一直对自己的体型耿耿于怀,可下了N次决心,就是没办法行动。即使她成功地瘦了几斤,也一定会找各种借口把肉长回来。更离谱的是,某次她讲公开课的时候,拿出一摞生字卡片检查孩子们的课前预习,结果全班只有几个小朋友会认。她很纳闷,把生字卡片仔细一看,咦,原来自己把后面没学的课文生字做成了卡片,要知道她一直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工作认真负责,怎么会在重要的场合,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你是否觉得,你们之间有某些类似?我想说一句找打的话,亲,其实你们并不想成功。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闺蜜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圆:“怎么会?我看你的脑子进水了,你都不知道我有多想把事情做好!”


是的,我知道,想减肥,想把事情做好,想事业成功,想爱情甜蜜,这些愿望都是真的。可是,可是,如果只是想而没办法行动,或者总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心理上不敢成功”,或者说,有一种“成功者的内疚感”。


以我的闺蜜为例,她是家里的老大,当年她出生的时候,爸爸一见是个女孩,想去卧轨自杀。她不到一岁,弟弟出生,弟弟是爸妈的心头肉,她则被交给奶奶抚养。经过觉察,闺蜜发现,她害怕成功,是因为她害怕自己成功会夺走弟弟的爱,这会让她特别内疚,并且这也不是妈妈愿意看到的。即使成功了,她也得不到喝彩,妈妈需要的是自己被绝对的控制。


对于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局限,来自于儿时爸爸对ta是打压还是尊重,妈妈对ta是允许分离还是紧拽着不撒手。很多人内在有一个非常非常脆弱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肖像,比如说,如果我出去享受生活了,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跟我的父母世界就要脱钩了,如果我父母的世界是非常悲惨的,我怎么对得起父母?我这种快乐是不是太没心没肺了,妈妈那么难过我还这么快乐,这不对吧?我是不是应该帮她干点活儿呀?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会有内疚感,会跟所有快乐和娱乐的东西绝缘。而这种内疚和罪恶感,可能最后就变成一种很深刻的潜意识,可能压抑到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觉得“我不行”“我不配”。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内在没有跟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化,我父母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也要让自己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内心压抑了很多指向父母的攻击,但是我们害怕攻击父母招来严厉的惩罚,于是,攻击转了一个弯,指向了自己:我就要让自己不成功,我就是让自己过得很糟糕,我就是让你看着难受、内疚。这种通过让自己不舒服来攻击别人的方式,是一个最高级别的攻击,叫做被动攻击,被动攻击就是秘密控制对方的一种手段———用你的内疚去折磨你。


觉察一下,到底是个什么鬼摁住了我们。当我们的内心慢慢地成长,我们会发现很多以前你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它在你的世界里的重要性和比例变小了,而我们就有可能发展出更饱满的人格动力,去更适应性地工作和生活,敢于在心理上去成功,敢于得到属于自己的胜利。




Q3.

清明聊聊恩与情

回复者:马绍栩




提问者:


老父亲八十多了,总说自己有病,去看医生,医生给开药,又怀疑医生给的药是害他的,不吃,要去更远地方看病……一说就哭,说他有病没人管,好无助,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比较好?


马绍栩


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借此,也让我有机会来反思,有关我们与长辈间的那点渊远流长的“恩情”!说到“恩情“俩字,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恩情对象所指是施与受的关系。今天你对我有恩,明天我以情来报答。这样有来有往,往来的是角色的互换、情感的交流。过去,你是施惠者,我是受惠者;现在换成我是施惠者,而你是受惠者。这是场互换,也是场交易,是我们都能意识到的。情感在这里,也许才是真正的暗流,也就是我们都需要的关系,没有关系的恩情是不存在的。关系更像拐扙,当你需要我时,我能成为给你扶持;当我需要你的,你来扶持我。这两部分是等值的。如果,我曾经所受之恩大于我现在所施之惠,我内在的天秤可能会倾斜,那我便会自动地去拿另外一些东西来填补,比如:内疚、惩罚、让自己不活好等等。甚至有些人,会觉得我给的要多于我受的,这样我的心里才会舒服。表面上喜欢被人家欠,多给的这部分,可能是用行为在抵消内心对关系的内疚感。欠,总比不欠好,因为欠里面含情,所欠之情是连接我们关系的纽带,意味着我们的关系还在。听起来这份关系很亲密的,其实是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加砝码,直到加到我们感到舒适的重量为止。而多数事实是,我们需要减轻砝码的重量,适当卸载心灵的负荷,我们之间的关系线才会越来越清淅,相处起来也能越来越轻松。人生,既漫长又短暂,我们若想让生命轻装,就得学会放弃!


你的短短两行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父亲的那份孝心!父亲年迈已老,无情的岁月,悄然已将当年那位被我们需要的衣食供养者,我们心目中曾经羡慕甚至想仿效的那位很有力量的男人,转变为如今反成需要我们来供养、照顾的眼前这位力量薄弱的老人。确切地说,这是我们从当年被哺育变成今天反哺育的角色转换,这个反差太大了,着实让我们不由从心底发出一遍遍地叹息、颤栗!


我猜想,如果你不和父亲一样的难受,这样的你是不被你允许的,会有很多自我遣责和抛弃父母想法的内疚感的声音出来。尝试来面对眼前这位背曲腰躬的老人就是曾经那位形象高大的父亲,这种感觉很失落!超越父亲这条路并不容易走,它需要借助成长这根拐扙功能的力量,才能着实落到我们的能力与行动上。我们对父母都会有出于本能的忠诚,哪怕有时我们明知道,自己在情感上对父母也有不少的怨恨纠缠,但理智上,我们依然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们好像被自己分成两块,一块的能量往下,一块的能量往上,这对能量在我们体内存在着,冲突一直出不去,久而久知,能量也走不动了,聚集在体内的某个地方停留了下来,我们的身体就这样通过症状向外界来传达内心真实的情感。


可以的话,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面对人总有老去终需一死,这门孤独的功课。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讲,这份体验正越来越近,感受也越来越深。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接受的,相信只有除极少数的开悟者能做到超脱人类对业力的吸引。再加上,我们的父母,他们从昨天作为社会、家庭的顶梁柱,逐转成今天远离社会,反倒需要依赖家人照顾的这个现实。这时的他们,内心也有着很深的失落与恐惧。低自我价值感、低自尊、不被关注等所引起的很多负面的情绪会不断冲击着他们,此时,他们的渴望与事实是相违背的,经常会觉得给别人增加负担的份,而没有产出的份,在他们心里有很多积累的自责和矛看,这对他们来讲,却很难被清淅地表达出来!





今天的心理问问拼盘跨越三代

有关孩子,有关自身,有关长辈

如此丰富也是愿大家能从这里带走更多



那如何向心理问问专栏提问呢


第一步

点击屏幕左上“返回”键从本页面退出

到达公众号首页


第二步

视线往下,可以看到“心理问问”四个小字,戳它


第三步

授权登陆,即进入心理问问论坛



在这里

你可以溜达看看别人的问答

也可以自己提问

很多有心理学背景的人都在这里混

本工作室的签约心理服务师

也会从大家的问题中随机抽取回答

发表在每周末的心理问问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