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拖延症”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说到最令家长头疼的亲子教育问题,孩子做事拖拉,总是要反复催促,一定属于排名前几的问题之一。

最关键的是,很多孩子会在明明时间紧急,必须抓紧时间完成任务的时候,呈现出“不慌不忙”的状态,把家长急得不行。

例如,临近大考,却玩手机、玩游戏;明明作业一堆,却就是离不开电脑,怎么催都没用。

我们今天就尝试来谈一谈,有关“拖延症”的相关问题。

1

要解决拖延症,首先需要清楚几个基本的关系。

第一,关于压力和拖延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动力。

其实不然。

过高的压力会从多方面造成拖延,大脑也更容易屈从于诱惑。

诸如打游戏,刷视频,吃零食,都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由此带来的快感,会形成巨大的诱惑。

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这种渴望的满足,能让人获得短暂的放松。

人在压力状态下,对能分泌多巴胺的诱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更通俗点的理解是这样的:

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就是要消耗正能量。

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那就玩会游戏吧。

玩过游戏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更紧迫了,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

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2

第二,拖延和内疚、自责的关系。

我们本能地以为内疚和自责是我们对抗拖延症的朋友。

我们相信,当孩子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需要有一个严厉的父母对他们提出批评,指出他们的问题。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不用父母批评,自己就会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指责。

孩子会坚信,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严厉,太放松自己。

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地指责、控诉自己。以为这样就能将自己从拖延症中解脱出来。

可惜这是一种错觉。

通常的情况是,当我们在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可能继续拖延。

很多研究表明,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因而更容易自暴自弃,放弃挣扎,彻底放纵自己

同时,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前文已经谈过,过度的压力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

以玩游戏为例。

孩子如果在玩游戏中有明显的内疚和自责,不仅会加重压力,还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好吧,我都已经玩游戏了,那再玩一会又何妨?反正都拖延了,再拖延一会又怎么样?

最终渐渐破罐子破摔,浪费大把的时间。

很多孩子明明觉得游戏不好玩,却仍然玩个不停,就是这个道理。

3

第三,拖延和放松的关系。

我们很怕孩子放松,因为一放松起来就怕收不住。

事实上,收不住的是放纵,而非放松,而放松与放纵之间的临界点,就来自于过度的自责、内疚。

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的是,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享受放松和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

简单理解就是,假设孩子在需要做作业的时候,去玩了半小时游戏,反正游戏已经玩了,就让他享受这半小时,不指责、抱怨。

孩子反而能够更有效地安排时间,实现自控。

很不可思议吧?

这是因为,将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孩子们反而能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自控失败,总结经验教训。

另一方面,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孩子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

前文已经提过,处理负面情绪,必然消耗能量。

这样,节省下来的心理资源,就能用来增强自控能力。

相反,一放松就责怪自己,过度的能量负面消耗,最终就破罐子破摔,陷入“放纵”的深渊,无法自拔。

4

前文谈那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观点:在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这件事情上,尽量不要帮倒忙。

例如,不断增加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又如,过度批评和指责,增加拖延的负罪感。

还有,见不得孩子一点放松,孩子一放下书本就心急如焚。

诸如此类,都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拖延症”,甚至放弃自控,陷入放纵之中。

那么,孩子拖延就不管吗?

当然不是,拖延的孩子,其实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远离拖延症。

05

①帮助孩子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

我们沉迷玩游戏或者刷手机,是因为大脑激发了我们的渴望系统,形成了诱惑,让我们误以为会收获快乐。

但其实不是。

渴望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空虚感,以及浪费时间的自责。

真正的快乐一定是来自于完成目标之后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让孩子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来自电子产品的诱惑。

②提示目标和方向

孩子的大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自控力相对较弱。

相应的,目标感和方向感也就更容易迷失,就像走在路上,很容易被路边的小花小草吸引一般。

家长需要提示一下孩子的目标和方向,避免时间的过度荒废

但切忌不断提醒、反复强调,引起反感,点到为止就行。

③减少孩子的自责、内疚。

当孩子因为拖延,过度责备自己时,可以给予更多的接纳和理解,减轻孩子的自责、内疚。

毕竟,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可能像机器人一般,什么都是设定程序就分毫不差地完成。

放松不是原罪,这次超时放松了,下次吸取教训就可以,没必要过度上纲上线。

④避免过度标签化。

一个孩子,一旦认定:我就是个拖延症晚期。就再难有更多的改变动力,陷入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力状态。

父母反反复复提示孩子:

“你做事怎么这么拖拉?”

“你快点行不行,天天拖,天天迟到!”

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暗示,久而久之,孩子会从内心中接受了家长的评价,不再相信自己的自控能力。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每周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