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明春教授:感悟匠人与大师

 信息宝库 2016-04-03



作者万明春系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资建设》杂志社总编。


原文刊于《师资建设》2015年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师资建设》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主办,今日教育杂志社协办。《师资建设》是宣传、研究师资建设政策的喉舌,是我国唯一大型的、公开出版并经商标注册“师资建设”期刊,因其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学术性,备受读者青睐,影响力日增;因其功能定位越来越鲜明、准确,备受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专家重视。


几年前读过梁衡先生一篇散文,叫《匠人与大师》。文章从哲理的角度阐发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其实教育界早有这样的说法,优秀教师绝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有旺盛的创造活力,善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把经验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

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教育是最具有创造活力的事业,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成性,教育中的情景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一个成功的教育做法,不能无条件地照搬复制到另一个教育对象或教育情景中。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老师在诗词教学中,看到另一位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酝酿了很好的课堂氛围后再进入分析教学,效果很好。于是她也这样做,但效果完全走样了,课堂上没有出现期待的氛围。原来该老师的普通话和朗读技巧有问题,甚至有些词语连读音都不准,带有地方口音,引起了学生的哄笑,破坏了课堂气氛。所以教育教学中不结合自己的特长,照搬复制别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

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培训中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老师往往对理论性话题兴趣不大,只热衷于操作性的方法描述。分析起来原因有二:一是讲授者没能做到深入浅出,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干巴巴的缺乏吸引力;二是这些老师没认识到理论的价值,只停留在匠人的操作层面。教育是艺术,需要鲜活的操作技巧;教育更是科学,需要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论的支撑。大凡有成就的名师大家,都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积淀,这样授出的课才有宽度、厚度和浓度,而不是稀释的白开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座右铭。只有视野开阔,根基雄厚,在文化素养和理论积淀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技术,才会有最佳的教育效果。理论是“道”,方法手段技术是“术”,心中有“道”,手中有“术”,才能在应对各种复杂的教育情景时无往而不胜。

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要善于综合借鉴。鲁迅先生历来主张 “拿来主义”,只有善于运用“拿来主义”,才会有快速的进步。现实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有的教师终其一生无甚建树,直到退出教师生涯了还是教学效果平平;有些年轻教师出道才几年,便在专业化发展上成长迅速,很快就成为了有影响的优秀教师,在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细究起来,后者善于不断吸纳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其成长迅速的根本。古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的进步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行。只有善于综合借鉴,善于将别人成功的做法优化组合,并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刊于《师资建设》2015年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