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活“人际关系”中的“教育力”

 江山携手 2016-04-03

激活“人际关系”中的“教育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每年都要面对学生找工作这件事,说实话这件事年年都让人揪心,因为顺利就职的人没有几个,即使顺利就业的学生也难免会向你诉说求职中的艰辛。在这些艰辛中,学生抱怨最多的就是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根本就做不到按能力取人的程度,最终还是那些有关系的人在职场取胜。尽管自己并没有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多大挫折,但对学生的抱怨还是深信不疑的。道理非常简单,那怕我自己去招聘,也会尽可能招聘与自己关系好一点的学生。招聘与自己关系好一点的学生,这包括感情在起作用,但一定不限于感情在起作用,既然这位学生已经和自己关系比较好了,至少是比较熟悉了,这足以证明我对他的能力不但是了解,更是得到了证明;对于在人才市场上偶尔表现极佳的学生,毕竟还没有足够长的交往时间来给予验证之。因此,在一个人的能力没有科学依据进行判断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就成了一个间接的证据,虽然不合法但却是合理的。当想明白了这点之后,再有学生向我抱怨这个社会对于看重人际关系的时候,我就会反问他们,既然你明知人际关系这么重要,为什么你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主动去建设一些人际关系呢?更有意思的是,既然人际关系在求职中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人际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不是也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呢?经常听人说,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那我也在想,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否也是一种教育力呢?

一、生生关系对学习效率的优化

在我上高中的路上,要经过一座高山,上山下山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如果你运气好,可能会碰到一两个人;如果你运气不好,那就只能让你与你的脚步声同行了,这座山并不险恶,反到是有山有水,一路走来有鸟鸣,还有山泉的声音,甚是浪漫。当我一个人走这条路的时候,除了内心的恐惧之外,并没有为我留下什么好印象,不管是鸟叫,还是风吹树的声音,都让人觉得心惊胆颤,就连自己的脚步声,也不是悦耳的音乐,反而是自己用来吓自己的利器。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位同学经常和我一起走这段路,这段路程给我的印象就变得特别的优美,没有了恐惧,就可以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了。在山里喝喝泉水,折折树枝,学学鸟叫,用五音不全的声音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直到自己听着都过意不去了才停下来。现在想想,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在你的身边多一个人就显得那么重要,尽管毕业以后这位偶尔与我同行的人就没有再联系过,还是能够感受得到一种来自他人的力量,是如何将自己恐惧的心理,转化为欣赏美景的心情,毕竟人不是因为怕而孤独,而是因为孤独而怕。可是,处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他们究竟是孤独者,还是同行者呢?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归宿感,这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同学间有了良好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不再孤独,在课堂中不再恐惧,在课后不再无助,孤独、恐惧和无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情感上缺少支持与归宿的表现。通过同学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归宿感,这种安全感和归宿感还只有同学间相互支持与共享,学生要归宿的群体一定是自己的群体,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再好,也不能解决他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甚至当有些学生与教师关系好了以后,反而有可能让他离自己所属群体更远,更被边缘化。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互助式的安全感,这种互助式的安全感有可能来自于相互帮助做好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有可能来自于相互抵制教师布置的任务,也就注定了这种安全感不可能来自于教师,而是来自类似于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的同学。对教师来说,会觉得自己只是给学生上一堂课而已,那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归宿感也就不怎么重要了。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一方面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当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当情感上没有归宿感的时候,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是难以“深入人心”的;另一方面,每位教师都只给学生上一节课,可事实上学生一整天都在上课呀,你认为一节课与心理与情感的满足无关,他也认为一节课与心理与情感的满足也无关,请问对于一整天都在上课的学生,是不是他本身是不需要心理与情感的满足呢。虽然把心理与情感的满足放在生生关系的第一个功能上,虽然不敢说这个功能是最重要的,但却可以说这个功能是最为隐蔽的,也是大家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容易认为和课堂教学教师没有关系的。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能营造多视解、多观点的合作学习氛围,这是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全面、更透彻的人际基础。作为教师,虽然你掌握了教材,你也有了教学参考书,你也对历年来的考试有全面的了解,但不管怎么样,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总归是一孔之见。对于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讲,虽然他们每个人也只是一孔之见,而且他们每个人的孔比你这个孔肯定小了许多,也就是说,去挑战每一个学生时,教师的胜算是很大的;但把你这个孔拿去和每一个孔比对时,你能够保证你这个孔能够容得下所有学生的孔吗,相类似地教师一个人的见解能够涵盖所有人的见解吗?每位学生虽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一定全面和深刻,但他的视角总有独特之处;它的观点不一定客观和科学,但他的见解总有个性化的。当学生在班上有了几位好朋友之后,通过不同视角间的交换,通过不同见解间的交流,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课堂下的协作学习中,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加的全面,让自己的见解变得更加的深刻。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用来一起出去游戏,也可以用来一起共同学习,因此重要的是如此引导,而不是一禁了之。

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是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根本保障。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时,总是喜欢问同学们是否听懂了,说真心话,学生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搞懂了。要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听懂了,第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用这个知识点解题或者解决问题,如果把题解出来了,或者把问题解决了,这证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了。但对知识的学习还不能止于这一步,会用不一定就懂了,要怎么样才能够证明学生懂了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再讲一遍,如果把这个知识点讲通了,那就自然搞懂了,如果把原本懂了的同学讲糊涂了,自然离搞懂还有点距离。好同学帮助差同学,既有利于好同学重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差同学对学习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但这儿的好处却是以好同学与差同学有着良好关系为前提。如果两位同学关系不好,好同学会想我自己已经会做这道题目了,凭什么我还要讲给你听;差同学会想,我再差也不来求你。呵呵,前者错过了把这道题目蕴含的知识点融入整个学科知识结构的机会,后者则错过了真实地面对和科学地解决这道题目的机会。

二、师生关系对教学效率提升

一讲到师生关系,自然就想到“亲其师、信其道”,道理上很简单,只有亲近了老师这个人,才可能相信老师讲的那些道理。按照这个道理,就强烈地要求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尤其是要象学生的父母那样爱学生,要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学生,似乎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亲其师”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事情果然如此吗?从教师爱学生,到学生亲近教师,中间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的确,你父爱和母爱换来的是孩子的孝道,如果老师也象父母那样爱学生,换来的是什么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以爱育爱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管也有以爱育爱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以为人赢得学生的尊重,以能力赢得学生的敬佩,我理解的亲近就应该是尊重与敬佩的混合物。为人,不一定是直接对这位学生好,那怕你对别的学生好,也会赢得其他学生的新生;能力包括教学能力,但你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强,也有助于学生对你的敬佩。因此,从为人与能力两方面来看,凡是师生关系好的班级往往就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那是因为师生关系好,就已经为课堂教学效率高提供了教师在为人和能力上的保障。

把同一句话拿给不同的人来讲,起到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举个不怎么妥当的例子哈。如果你父母对你说你有病呀,这肯定是一种指责;如果你的敌人对你说你有病,那肯定是诅咒;如果医生对你说你有病,那肯定真有病;如果你对自己说,我有病呀,这肯定是自我解嘲。反过来看这个例子,同样的一句“你有病”,那就得看你把说这话的人看成是什么样子的人了。如果这个人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好朋友,你就认为这句话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如果在你的心目中一直就是与你敌对的人,你肯定认为这句话是对你的诅咒;如果在你的心目中是自己的长辈,那这句话就是一种指责。既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实真正教育学生的并不是教师本人,而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的那个教师形象。从教师本人到教师形象,前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后者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比较公正时,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偏爱某些学生时,当你夸学生时,学生也不会完全相信;当你批评学生时,被批评的学生也不会服气,因为你偏爱某些学生也就必然导致你会偏怪某些学生了。因此,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定位自己,会对自己教育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教育实践,虽然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教师讲得不一样,教学效果肯定不一样;但影响教学效果不一样的,不但是教师怎么讲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象来讲,后者的差异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往往更大。

教学效率并不只是教师教的效率,还包括学生学的效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是一味地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为人去赢得尊重,用自己的能力去赢得敬佩,还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公正、正直、科学的形象,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太不主动,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动很可能换不来学生的主动,但却可以为学生的偷懒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借口。师生关系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建的关系,教师要以一个好的形象来结识与结交学生,同样要求学生要以一个好的形象来结识与结交教师。在教师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形象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要重要得多,毕竟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主倡者。学生给教师留下什么样的形象,不但影响到即时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果,还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又会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期待,这样循环下去,良性的就让学生发展的路越走越宽,恶性的就让学生发展的路越走越窄。

三、师师关系对教育效率的激活

相信没有人反对良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人反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对于良好师师关系究竟会对于学生成长产生什么影响,可能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了。最为常见的观点,就是教师个人独善其身的想法,只要我与学生搞好关系,教好自己的书,也就对得起学生了,至于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应该不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产生多大的影响吧。挺有意思的是,那些很少参加教研组或者备课组活动的教师,反而容易在学科教学上获得比他人更高的成绩,这似乎也验证了师师关系并不会对学生成长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观念。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只是从学生单科成绩来看,可能师师关系的确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于学生总成绩来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看,师师关系的影响就是不容忽视的了。

对于教同一个班级的科任教师,最典型的特征是不同的教师教着相同的学生。虽然学生也想学好所有的学科,但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于是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个困惑,应该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配置给这些学科呢?把时间和精力均衡地配置给这些学科,由于学生对学科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握不一样,如此配置效率肯定不高;根据与学科教师的亲近程度来配置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方法,可是往往学生与特定教师的关系越亲近,他在这位教师所教学科上学得越好,如果再在这个学科上配置最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就使得这些时间与精力的边际效率也不高。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配置给最需要的学科,而不是配置给自己学得最好的学科,也不是配置给和自己亲近教师所教的学科,这才是最有效的配置方式。但学生自己并不知道哪个学科最需要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这就需要教同一个班级的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会诊了,如果这些教师间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形成这样一个会诊的氛围,也就更难形成理性地引导学生配置时间和精力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配置到自己所教学科上。可是,如果大家都只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配置到自己所教学科上,学生不但不会根据学科学习需要来配置时间和精力,也不是根据与学科教师的亲近程度来配置时间和精力,也不是在诸多学科间均衡地配置时间和精力,而是根据教师的凶狠程度来配置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学习就不要说有效率了,恐怕科学都谈不上。

对于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即使当你不参加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时,你的考试成绩也不会比别人差,甚至比别人更好,但你是否想过,当你在教学上不与同事交流时,你的学科教学是否还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呢,你个人坚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可以保证你一时的成功,很难保证你一世的成功。同时,你是否想过,如果你在教学上与同事交流更多时,是不是能够让你的考试成绩比现在更好呢?与同事在专业上的交流,当你听别人的经验时,别人的经验可能就成了一个非常善意的教学建议;当你把自己的经验讲给别人听时,你自己就多了一个自我总结与自我确证的机会。还有,当你长期不与同事交流时,那怕你的考试成绩一直比他人好,可你能够确证你自己的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吗,以前都只是谈同伴在专业上的互助,实际上互助上有一个非常的功能,就是对彼此的专业确证。一个人长期孤军奋战,既会丧失继续战斗的兴致,也会因为得不到他人的关注与承认而逐步否定自我。

师师关系还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人际交往。假设在同一个班上,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的关系不好,很自然这会导致语文科代表和数学课代表之间的关系不好,还会导致班上喜欢语文教师的同学和喜欢数学教师的同学之间的分化。当班级有了语文派和数学派之后,一方面语文派和数学派就都只关注自己所属派的学习,对于另外一个派的学习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偏科;另一方面在学生中间形成派别之后,由于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之间本来关系就不好,他们自然不会帮助学生化解派别之间的冲突,于是在同学成长的过程中,拉帮结派而不是团结协作的印象就此形成了,更糟糕的是,这种拉帮结派的交往方式还得到了教师的或明或暗的支持。

尽管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对学生成长都很重要,但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诚然,如果三种关系都处理得很好,那自然是师生间的万幸,这可能比单一获得成绩更有价值。可是,如果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究竟从哪个关系改善更有利呢?从容易操作的角度来看,先改善生生关系似乎要容易得多,教师要求学生,比要求自己要容易;其次是改善师生关系,因为教师要求自己,比要求别的教师要容易;最后才是师师关系,同事之间要改变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大家都有这个体会。但是,从提高教学效率的力度来看,首先应该是改变师师关系,有了教师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就有了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自然就有了学生间的协作成长;其次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好了,不但学生更愿意向教师学习了,而且在教师的感召力之下,那些原本关系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渐好起来,教师成了生生关系的粘合剂。问题在于,在一线教育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往往是从容易操作的地方开始入手,而不是从能够产生更大效率的方式来推进,殊不知先做了最难的,比如师师关系好了,那些容易的就迎刃而解了,有了良好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很容易从师师关系中派生出来。毕竟在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间,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师师关系得到了改善,很自然就会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果说如果只是生生关系好了,就不一定能够顺利地改善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因为学生反而有可能团结起来反对教师,或者抵制教师的学科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