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让“学生成长”受阻于“有效教学”

 江山携手 2016-04-03

莫让“学生成长”受阻于“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有这样一个人所周知的故事。小时候,一直以为妈妈很喜欢吃鱼头,因为家里的鱼头总是妈妈吃的,而且妈妈还说吃鱼头的人聪明。过了十几年后,父母总算到了自己的身边,可我发现妈妈变了,她不但不喜欢吃鱼头,连吃鱼都提不起兴致。这让我困惑不解,就问妈妈为什么不喜欢吃鱼头了。妈妈却反问我道,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喜欢吃鱼头呢。我说,你不是说吃鱼头的人会更聪明吗。妈妈继续问道,如果吃鱼头真的会变得更聪明,你会自己吃鱼头,还是把鱼头留给自己孩子吃呢?原来,为了不浪费那时极为珍惜的一点鱼肉,就自己吃下了太多的“让人变得更聪明”的鱼头;可这些鱼头并没有让妈妈变得更聪明,反到让妈妈不但讨厌吃鱼头,连现在看到鱼都觉得厌烦不已。这就让我想到,如果今天的学生,为了获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而不得不超越自己学习能力,不得不超越自己学习兴趣,去没日没夜地学习学科知识,虽然他们可能会获得优异的成绩,但会不会优异的成绩不但让他们在学科知识上难有极大的成就,反到让他们在毕业后的日子里,见到这门学科知识厌烦不已呢?

一、有效教学的得与失

小王的历史成绩一直不错,在历次考试中,他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作为科代表的他,也是历史教师的骄傲,觉得小王是最有历史学习天赋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历史老师认为小王会顺理成章地填报历史系,以发挥自己在历史领域中的天赋。谁知小王的选择却让历史教师大跌眼镜,不但小王没有选择历史系,连所有可能和历史沾边的专业,小王都放弃了,结果选择了小王并不善长的英语专业。历史教师甚为沮丧,问小王为什么会放弃历史而填报英语。小王到是很诚恳地说,自己虽然在历史学科上有着良好的学习成绩,但他自己在历史学习中并没有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来,为了保持自己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为了满足历史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他不得不在历史学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如果说最初自己对历史还是充满兴趣的,但当自己为了获得更好的历史成绩,为了确保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地位时而学习时,自己对历史本身的兴趣却彻底丧失了,尽管自己还在尽力获得好的历史成绩。与此相反,由于自己的英语成绩并不突出,自己对英语也没有寄予多大的希望,英语教师也从来没有为自己带来学习上的压力。所以,尽管自己在英语上成绩不怎么样,但反而觉得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乐趣。

小王还是幸运的,尽管他对历史的兴趣在高考时已经消磨殆尽,但至少他的优异的历史成绩还能够坚持到高考。对于那些在高一或者高二,甚至初中或者小学,就因为为了获得更好的学科成绩而学习,从而失去了学科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讲,那些看起来不错的学科成绩,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更光明的未来,反到是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失去了对这些学科的兴趣。有一位教师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回家就急在做家庭作业,而且非得做完家庭作业再去玩;可是,到了小学三年级后,情况就完全变了,他是一回家就想方设法、讨价还价地要玩,而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在父母软硬兼施的情况下完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这个孩子的回答时,一、二年级的作业适当,每天回家做完后还有机会玩;到了小学三年级之后,作业根本就做不完,那就意味着没有时间玩,既然如此还不如先玩了再说。其实,做完作业再玩,肯定玩的质量更高,心更踏实;但如果作业根本就做不完,那就不是质量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玩的可能性了。问题在于,当作业超过一定的量之后,却在孩子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过”不仅仅不及,而且“过”往往还会前功尽弃,还会把学习之路堵死了。

二、有效教学的方向何在?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成绩时,总是得不到满足。哪怕学生在班上考了第一名,还希望他考“双百分”;哪怕孩子从班级最后一名到了最后第五名,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到班级第一名。之所以有效教学在我国能够如此广泛地被大家认同,和大家对学生成绩永不满足的心态息息相关,很难说现在提倡的有效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教学方法,但这个词却让大家对孩子成绩更上层楼向往不已。问题在于,学生成绩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有可能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增进过程,也有可能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透支进程。前者不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还让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长;后者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却是以牺牲学习兴趣为代价。因此,虽然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换来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在学习兴趣被消耗殆尽的情况下,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在学习兴趣得以保持与激发的情况下,哪怕教育资源稍微差一点,也同样会造就学生的美好未来。

毫无疑问,今天的升学机制极大地鼓励了对学生成绩的无限制提升,你为了上好的初中,就必须尽其所能地在小学就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论自己以后在初中是否还有后劲;你为了上好的高中,就必须在初中表现得比别人更加的优秀,哪怕这种优秀是让自己吃尽苦受尽累也不在惜。可问题在于,如果你为了进好的初中在小学牺牲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内在乐趣,你在好的初中就会度日如年;同样的道理,为了进到好的高中学习,不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被过度使用,而且初中学生对学习基本上是深恶痛绝。最明显的是,为了上到好的大学,高中就成了人生中最“暗无天日”的阶段,哪怕是那些上了好大学的人,在高中毕业时也都是把折磨自己至深的教材与参考书烧掉。其实,从横向比较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的是成绩;但从纵向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竞争的却是学习意志,而学习意志不是对学习过程中吃苦耐劳的坚持,而是对学习兴趣的保护与对学习内在乐趣的激发。

不可否认,中国的小孩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表现,远比美国的小孩更为优异,当然这主要表现为中国小孩在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上;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并不比中国小孩好的美国小孩,却比中国小孩似乎更有未来,毕竟美国的高等教育远比我们的高等教育发达,美国社会的技术创新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学生在基础教育获得的那些所谓的优异成绩,究竟是助长了学生的优异发展,还是反而因为削弱甚至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学有效还是无效,最重要的是不是分子的大小,而是分母是什么。如果分母是考试成绩,我看分子就不能过分的大,因为这样的效率过高,学生的未来反而更差;如果分母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也包括考试成绩,但还应该包括学习兴趣与学习乐趣,这样的分子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三、基于教学艺术的有效教学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水平。在手工作坊里,虽然通过工人的勤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效率的提升可能却是非常有限的;在流水线上,工作效率并不是由工人的勤奋程度决定,而是由生产流水线本身的先进程度决定。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技巧是需要的,但这并不是根本之道;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重组,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审视,才是体现教学艺术,并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不完全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传授技巧上,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计划上,更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兴趣与价值观的感染与浸润上。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出艺术性,以下三个步骤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

第一,跳出自我看学科。对教师自己来说,学科知识早已烂熟于胸,教高中英语的教师都上过大学,教初中英语的教师至少都上过大专,所以没有几位教师会认为自己在教学中会存在学科知识的问题。可是,判断教学有效与否,并不是看教师自己是否掌握学科知识,而是看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跳出自我看学科知识,要求教师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学科意识,从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课堂教学,要能够把课堂教学有机地串联起来,不要让自己陷在一堂一堂的课之中,陷在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之中。

第二,跳出学科看教学。教师清楚了学科知识,也弄明白了学科结构,在教学中也具备了学科意识,也不等于就能够把课上好了,因为你知道了这件事并不等于你能够把这件事清楚地表达出来。当我们见到一个老朋友时,可以一眼就把他从人群中认出来,但要你讲清楚这位朋友的长相,这是不是就很难为你了呀。对教师来说,不但要认准学科知识这位老朋友,还要用适当的方式,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清楚这位老朋友的长相,可能后者比前者难得多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属于科学问题,对学科知识的表达就是艺术了;其实对学科教师来说,既然不存在学科知识的创新,那就证明对学科知识表达的创新至关重要了。

第三,跳出教学看教育。在学校中,连自己对学科知识都不理解的教师,那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虽然理解学科知识,但却把学科知识讲不清楚,或者讲得不够艺术,那这位教师必然是位低效的教师;理解学科知识,也把学科知识讲得很有艺术性,这样的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来看肯定是高效教师,可高效教师也有不被学生喜欢的。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浅层的,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结构与思维是较深的,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才是真正深层的。毕竟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也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在不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点,只是掌握的程度与掌握的可持续性会有质的区别。可问题在于,学科兴趣并不是教师可以培养的,它只能通过教师自己对学科的兴趣来感染学生,这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魅力的相互浸润了,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