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法指导:被学习态度掩盖的教学使命

 江山携手 2016-04-03

学法指导:被学习态度掩盖的教学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张老师今天特别生气,在她看来平时最认真的,并被她钦定为英语学科代表的小强同学,居然也没有把英语作业做完,简直是不把她这位老师放在眼里。还有人向她反映,班上同学还经常抄袭英语作业,以此完成任务。每每想到大家如此敷衍她这位老师,她就越是怀念自己做学生是的那种勤奋与上进,对现在的学生就越发地伤心失望,觉得他们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甚至是“竖子不可教也”。可是,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把问题搞得更复杂。只有我们理性地追问自己,当学生不得不为了抄袭作业而完成任务时,究竟是他们没有能力完成作业呢,还是他们不愿意完成作业呢?如果是学生没有能力完成作业,那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如果是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的呢?如果简单地把学生不完成作业归因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好,既可能冤枉了学生,又可能错过了问题解决的机会。

一、学习“原初态度”与“过程态度”之别

决定学生能否学好有很多因素,但决定学生是否开始学习却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他想不想学。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不管学习对他有多么的重要,也不管教师与家长采用何种方法去教导他,都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如果学生愿意学习,可能他暂时发现不了学习的益处,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遭受挫折,但他也可能在忍受中继续前行。正因为学习态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学得不好时,教师容易把所有的原因都归到学习态度上。

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并没有进入学习过程之前,他们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称之为原初学习态度;另一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称之为学习过程态度。在没有进入学习过程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向往的,也是愿意投入这个过程的,毕竟能够多学点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是一件既可以满足自己求知欲望,又可以增进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基于此,可以说人的原初学习态度基本上都是积极的,不大会有学生在没有进入学习旅程之前就对学习感到失望,或者不乐意于参与学习过程。可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观察到的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讨厌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过程态度似乎与原初学习态度相去甚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的老师来说,可能发现初一年级学生与高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之时,就可能对学习毫无兴趣。其实,这对初一年级与高一年级的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原初的,但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却已经是过程中的了。

由此可见,原初的学习态度是可以被肯定的,但学习过程态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一开始很喜欢学习,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不喜欢学习了;也有可能学生一开始不怎么喜欢学习,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喜欢上学习了。的确,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与意志,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审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痛苦;但是,除了学生原初学习态度并不受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的影响之外,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却是需要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来支持的。我们很难相信,一位并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恒久不变地对学习有饱满的兴趣,毕竟用意志力是克服不了能力不足这个问题的;对于一直感受不到学习成就感的学生,要让他对学习保有长久的希望也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当学生不愿意学习时,如果是学生在原初学习态度上出了问题,那是需要批评的,也有可能在批评中就转变了态度;但如果学生是在过程学习态度中出了问题,那么此时需要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需要诊断与帮助了。

二、学习方法对态度的“蚕食”与“巩固”

可能对体育的热爱是人的天性,尽管小时候几乎没有学会任何一样体育项目,但仍然抹不去对体育活动的热爱。于是,在进入而立之年之后,开始尝试着去打乒乓球,并且兴致高昂地买了一块好的乒乓球拍,可是当我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时,时间长了连自己都觉得无趣,乒乓球尽管是国球,但却再也没有进入过我的生活。当时的兴趣与良好的乒乓情怀,就被自己的无能蚕食殆尽了。暑假里又热又闷的天气,让我躲到了学校的游泳池里,以前不怎么会游泳的我,整个暑假居然在游泳池里呆了约四十个小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游泳池里绝大多数人都是低能者,而我在自学与偷学的过程还掌握了一些游泳的方法,这让我信心十足,直到秋天来了还对游泳留恋不已。也正是那一点点游泳的方法,巩固并提升了我对游泳的兴趣。

同样都是体育活动,同样有着原初良好的学习态度,可遭遇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让我联想到学习问题,同样的都是学习活动,同样都是有着良好原初学习态度的学生,可最终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但精神饱满,而且成绩优异;可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上无精打采,而且成绩每况愈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确保持较高的相关度,但两者可能并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学生成绩好并不是因为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差也不是因为学习态度差,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一个共同的决定因素,那就是学习方法以及由学习方法形成的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是我们凭肉眼就可以观察得到的两大学习要素,而且凭经验我们还可以判断出,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往往成绩也不错,学习态度差的同学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此很自然地把学习态度视为学习成绩的原因,从而让学习态度背负了太大的责任,也让学生为差的学习成绩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真正既决定学习态度(特指学习过程态度),又决定学习成绩的,却是既难以测定,又无法肉眼观察到的学习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学习能力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提醒我们,如果要做好某件事,前提得准备好做这件事的工具,而且还要掌握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所以我很愿意把其中的“器”字做双重解释:一是工具,另一是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缘自于积极的学习兴趣,而积极的兴趣是对学习过程的内在享受,这种享受是学习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良好学习方法带来的,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可能由良好学习方法所产生;学习成绩是对学习过程所产生结果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带来的,但学习成绩并不是只能由良好学习方法产生,有时过度的付出也可能在短时期内创造良好的成绩,只是这种成绩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容易发现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相反的时候,那就是在学习成绩并不是由学习方法,而是由学生的超常付出换来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成绩很好,但学生的学习态度极差。

学习方法既是良好学习态度的原因,也是良好学习成绩的原因。但学习方法只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原因之一;学习方法并不是导致良好学习成绩的唯一原因,这就意味只有当学生既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又维持了良好学习成绩的学习态度时,才可能证明这是学习方法的功劳。

三、学法指导:学科教学的方法之路

在传统的观念中,往往把学习方法简单地理解为学科知识中的解题方法,所以当我们说教师往往只教了学生学科知识,但并没有教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教师都觉得委屈,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非常注意给学生讲解学习方法了。要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优秀的成绩,最直接的方法是掌握解题方法,毕竟成绩并不是靠心态赚来的,而是靠把一道一道的题做正确了才可能得分的。可是,题目是无穷无尽的,解题的方法也就千奇百怪了,要让学生掌握那么多的解题方法,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了,他在掌握解题方法时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错了,那他在掌握解题方法时就难免事倍功半了。要让学生乐于在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就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得与失,还得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所以,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

解题方法的传授,不管从责任意识,还是能力保障,对于学科教师来说都不是问题。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专职教练与业余选手之间的关系。学科教师在大学里接受过所教学科的专业训练,他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确有着自己的长处,而且也始终在提高自己的学科解题能力。对于解题方法,不同教师的专业境界不同,给出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了。当学科教师自己还沉浸在解一两道题的成就感之中时,那他也只能为学生就每道题提供一种方法;当学科教师能够轻松地驾驭学科知识时,他就会在教学中超越一道接着一道的题目,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类接着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或者提供更富指导意义的解题思路或者解题原则。

尽管人人都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将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比较起来,后者更具有实效性,操作起来也更为具体。可是,学习方法并不会因为它比解题方法更抽象,就会变得比解题方法更不重要;也不会因为操作起来有难度,就可以成为不操作的理由。其实,当我们在批判教育中的“形式训练说”时,同时也把学习中那些共同的方法与能力挡在了教育的门外。比如记忆的方法与能力,它在各个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科教师来说,既觉得培养这种学科通用的方法与能力既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自己是学科教师嘛。再比如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离得开它们,但却几乎没有一位学科教师会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即使觉得这些方法与能力的确很重要,但限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范围,更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不会有教师在这个方面努力下去。

和学生谈论学习中的成就与挫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学习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就这样一些内容,可能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的事,对于自己这个科任教师来说,并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事;而且,即使自己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并去做了,还有可能得罪班主任老师。可是,如果学科教师只为学生学习带来挫折,而不解释挫折的教育意义;只让学生承担短期的学习成本而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支招,只盯着学生在学习上的缺位,却不理解学生在生活上面临的困境,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会有教育意义吗?要让学生好好学习,前提得让学生好好生活,只要学习不要生活,此时的学习就变成了“劳动改造”;要让学生乐于在眼前付出学习成本,就得让学生对未来的收益有所期待,不然此时的学习就成了无穷无尽的偿债行为;要让学生愿意并敢于面对眼前的学习挫折,前提是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挫折的教育意义,无缘无故地在学习中受苦受难,实在是没有接受的道理。由此可见,学习过程指导看起来离学生学习与学科教学都很远,但它却是学生是否愿意继续在学习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定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