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教育中能力培养的本末倒置

 江山携手 2016-04-03

 

基础教育中能力培养的本末倒置

 

唐建新

 

 

       我们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能力培养产生了严重的本末倒置。

       的确,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也严重不足。但是,是否就应该由此走向反面,像今天这样在无数课堂上将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目标来追求呢?

       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历来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念早已经深入绝大多数教育者的骨髓,也通过过去的初中教科书深深嵌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质疑问难,是读书人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式。至于创新,也是多年来在不断强调的内容,譬如我们主张并不断实践着的一些传统项目,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譬如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譬如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创新的因素和能力培养。

       至于我国的科技成果被认可的问题,基础研究的薄弱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的确存在着严重的短板与不足,其间其实有不少是社会问题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甚至包括长期落后带来的对我国的歧视问题,评价标准的问题等等。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也可以推前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似乎发疯一般地全盘照搬西方教育,将西方教育中的一些皮毛的东西当做主流,思维方式走向极端,凡是中国教育缺失的,西方教育都一定有现货储备,凡是我们的短处弊端西方教育就一定为我们准备了现成的解决方案和成功的经验。于是乎,殖民心理作祟,彻底炸烂现有的教育,从零开始建立现代教育(实则是崇洋媚外的殖民教育),罔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实际,东方文化的传统价值,几千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积累,简单粗暴地采用洗脑的方式摧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从座位编排的形式上去硬性照搬西方的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现代教育,以所谓的创新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培养来替代了基础教育中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理解能力(悟性)和识记能力(记性)的培养。

       任何一个孩子,要学习要读书,要理解和吸纳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首先是理解感悟,其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识记内化,再次是能够逐渐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如果我们老是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老说什么创新和质疑,连基本的常识都不能够理解领悟,连最低量的知识在大脑里都空空如也,还有什么本钱去谈创新谈质疑。只会被人看做疯子看作笑话。

       讲一点读书的常识,教学的常识,把孩子的学习感悟理解识记能力放到首要地位,把及本地基础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之后才是质疑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将创新和质疑放到了首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像所谓的公开课比赛课那样,放弃了学生基本的识记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远离了孩子学习应该有的基础阶段的重要内容,直奔脱离了基础的高层次能力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危害是难以估算的。

        教育要讲规律讲良心,不能够做看起来时髦却实际上害人害孩子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