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龟船——16世纪朝鲜王朝为抵抗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而制造的 形似乌龟 是最古老的铁甲船之一 在壬辰卫国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

 昵称散步收藏 2016-04-03

龟船简介

龟船复原图龟船复原图最古老的铁甲船之一的龟船是公元16世纪朝鲜王朝为抵抗日本丰臣秀吉的侵略而制造的。龟船形似乌龟,故其名为龟船

龟船是公元1591年,朝鲜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将军带领士兵和工匠制造的。龟船长35米,宽为11.8米,高为5.2米。船左右各有10个橹,桅杆可以竖起或倒下。

龟船上有70多个空洞,可以放枪、炮或射箭,船舱有房舱、仓库等26个船舱,铁甲上有很密的刀子和锥子形铁签子。船头是乌龟状,从龟头嘴上喷吐出像雾气一样,烧硫黄和焰硝等毒气使敌人慌作一团。

1592年4月13日壬辰战争爆发前,龟船已建造完毕,并已对装备在船上的炮火进行试放,完成了进入实战的一切准备。龟船上起装甲作用的是坚厚的大盖板。盖板上有十字路可以通行。十字路以外的地方,密布刀锥,使敌人难于攀登。船内燃烧硫磺焰硝,产生烟气,经龙头形船头放出,即成烟幕。左右船舷各有22个射击口,10条橹,12个出入口。左边上层船舱为船长室.右边上层船舱为军官室.左右下层船舱共有24室,分别作为武器库、士兵室之用。天、地、玄、黄等字炮的配备,左右舷共12门,船头船尾共2门,统共14门。船员约有125名。龟船用于冲击敌方舰队,使之混乱,以利于后续战船的进攻。

龟船结构轻巧、简易而坚固,船速快,火力大,是当时亚洲较为先进的军舰。龟船在壬辰卫国战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因船身低不适合远海航行,火力小,成本高等原因,在战后被裁汰,最终销声匿迹。[1]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由来

龟船龟船首次提及龟船的纪录来自于1413与1415年《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记载。这些龟船被称为“戈船”或“蒙冲”,主要被用来抵挡女真与日本人海盗。

根据李舜臣的私人日记之一《乱中日记》,为了应付可能的外国入侵,在与他的属下讨论过后,1591年他决定让龟船复活。在其僚属帮助下,他建造了第一艘当代的龟船。李的日记以及其外甥李芳所著的《行录》,描述了龟船构造的细节、建造过程、用途以及用于船上的武器测试。经过了一年的研究与搭造,李舜臣指挥着其属下完成了当时第一艘龟船。它在1592年3月27日下水,搭载了射程介于300至500米的火炮,并已于1592年3月12日接受了测试,就在釜山攻城战及多大浦镇之役前一天。[2]

然而,因为接下来一百多年的和平期间,这些早期龟船被废弃不用。在日军侵朝的战争期间,李舜臣的龟船装备了至少5种不同的火炮。李舜臣的龟船号称具有铁甲船的特色,然而这种主张是有争议性的。他建造了3至5艘龟船,而在1782年服役的龟船至少有40艘。[3]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作用

龟船龟船这种龟船为什么能发挥神奇作用呢?原来这种船形似龟,能守能攻,人力强,装甲厚,它跟一般舰船不同。整个船除了瞭望孔、射击孔及兩旁的桨孔外,基本上是封闭的,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將士不易被敌人炮弹击中,又可以冲到敌船舷,进攻敌人。船的顶盖是弓形铁板,形如龟背,铁板上布滿锋利的大钉子,像数十把锥刀,便于靠拢敌船,同敌人展开肉搏战。這种船头部留有铣穴,瞄准敌船后可以开炮,炮弹是铁沙和石灰,打到敌船上杀伤敌人,而且,杀伤面积大,能伤害敌人的眼睛,,使对方睁不开眼,失去战斗力。這种船也可以喷火焰和烟雾,船的兩侧,有14个射击孔。根据战斗情况,可射箭,可发铳炮。船尾下面是舵,其上也是铳穴。总之,這种兵船360度都可以攻击,没有死角,而且重型武器和常规武器的配备齐全,相当厉害。 這种龟船一般长113尺,船首宽12尺,腰宽14尺5寸,尾部稍狭为10尺6寸。它非常灵巧,进退纵横,快速如飞,如一座海上活动堡垒。几次跟日本船队交锋,都使敌方毫无办法,显示出龟船的强大威力。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构造

龟船构造龟船构造战争期间服役的龟船有许多种版本,不过它们一般长约30至37米,且其底层结构与板屋船极端类似。技术上来说龟船就是在板屋船之上搭起一层船壳,再加上一具巨大无比的锚悬挂在船前。在船首竖立的龙头能散发出如雾般的硫磺气体,有效的扰乱敌人的舰队阵型,以及在接近与穿梭在敌舰之间时掩蔽船只自身。同时龙头也足够容纳一门火炮。做为某种形式的心理战,龙头也能惊吓日军士兵。船前有一具巨大的锚,锚下绘有一张“脸”,被当作是一种撞击工具。与标准的板屋船相同,龟船有两支桅和一对帆。另一个相同点是龟船也利用了桨来加快速度;这就意味着,和与其交战的日军船只不同,龟船的运动不仅仅依赖风力。龟船另一项胜过日本对手的优点是,龟船能在其船只本身尺寸大小的范围内转向。

龟船在它的两个侧边各有10支桨与11个炮口。通常龙头嘴巴的开口处也有一个炮口。在龟船的前后还各有两个炮口。这些重型火炮允许龟船施放密集的弹幕。其成员组成通常包括50-60名作战的水兵以及70名桨手,还有一名指挥官。龟船的上半部包覆着六角形的甲片,每块甲片有一支铁锥突出。此种封闭甲板的好处之一是保护朝鲜桨手及水手免于遭受火绳枪与弓箭火力的攻击。铁锥被认为能够挫败日军登船肉搏的企图,因为当时日军在海上战斗的主要方式正包括了以钩爪系住敌船、以及攀登船舰进入面对面的肉搏战。朝鲜的书面记录都提到了龟船是便于移动的船舰,能够提供瞬间加速的爆发力。与标准的板屋船相同,龟船的船底特征为U形,使其具备了稳定得多的火炮发射平台以及,在其船只本身尺寸大小的范围内转向等优点。U型船底相较于V型船底的缺点是多多少少较慢的巡航速度。

龟船构造龟船构造与一般流行的信念相反,在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那段时期,大约仅有3至6艘龟船进入朝鲜水军服役;朝鲜水军的主力战舰仍然是板屋船,后者的尺寸大约与龟船相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造龟船所必须消耗的资源极多。在某张于日本城池中发现的图绘里,龟船被描绘为三层甲板的巨兽,规模大的可以与现代的船只相比较。火炮置于第三层,弓箭手置于第二层,部队则部署在第一层。船上也有无数的汲柄,用于释放储水以扑灭船上的火源。绘画中的许多武器及其功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应在其年代之前的许多年。[4]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铁甲

在某些时候,龟船(尤其是船顶)甲板上的铁甲会被特别强调。其实这个问题是具有争议性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龟船有铁甲包覆,当时的文献在龟船的制造上是保持沉默的,沉默到了“甚至在衡量其设计的概念时被我们在知识上的限制严重妨碍”的程度。相关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二,韩国与日本的战争纪录:

折叠 当时的韩国纪录

主要的韩国资料通常对这件事保持沉默:李舜臣在他自己深思熟虑的战争日记中并未提到包覆铁壳的事情,虽然在1592年6月14日提报的作战报告中他提及了从船顶突出的铁锥:

“…在即将到来的日本侵略威胁下,我特别制造了龟船,它在船首有一个龙头,可以从龙口发射火炮,还有布满铁锥(对抗攀舰的敌人)的龟背(船顶甲板),在其中的船员能见到外头,但不能从外头被窥见。这种船能冲进数百艘敌船当中,发炮痛击敌人…”

李舜臣的侄子及战争的目击者李芳,在他的人物传记中简短的提到了船的上半部(船顶甲板)覆有缀满锋利尖锥的甲片,但没有给出关于其所使用的材料的进一步细节。

折叠 当时的日本纪录

《高丽船战记》中的一份日文资料包含一场战役的描述,由两名日军指挥官于1592年7月9日亲身经历。相关部分如下:

“大约早上8点,由58艘大船和50余艘小船组成的敌舰队(李舜臣的舰队)开始向我方发动攻击。其中三艘大船是铁包的盲船(龟船)。” 这份文件的时间在李舜臣述及其龟船的三个星期后,然而并未提及船顶是否包覆起来或者其上有无铁锥,无法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折叠 后来的史料来源

李舜臣李舜臣与龟船同时的图像资料并不存在,因此第一幅龟船的画像──同时也是最常被引用的──出自于200年后的1795年才编辑起来的《李忠武公全集》当中。画像在一些重要的部分上与战争纪录相左。尽管六角形结构的甲板可能印证了龟船有铁甲包覆的观点,难以解释的、没有出现文献所提及的铁锥却引人疑窦,导致“文人的画作欠缺现实感”搞得“与文献记载一比较引发了更多问题”的责难。

还有一点,在接近19世纪末时,当时韩国受到法国海军的威胁,政府下令建造装甲船“就像龟船一样”。由官方设计出来的船因太重而不能浮起,按照1795年所绘的龟船制作图显示一个特制六角形图案, 强烈意味着某种物品制造出来用于木板之上。

必须注意的是龟船的铁甲,假设其真的存在,那也是由和19世纪的铁甲船比较起来非常不同的作战方式所推动产生的。相较于龟船的铁皮船顶是为了阻止日军攀舷登舰,铁甲船的特色是装设在船舷、以及包覆整个船身的铁甲,用以保护船只免于敌人炮弹的轰击。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武器

折叠 龙头

龙头置于船首之上。龟船上装设的龙头有许多种不同的版本。起初龙头是做为一种早期心理战的形式去震慑日军士兵。另一种形式的龙头装备了喷射管,能够释放有毒的浓雾,后者在船中的一堆碗里用硫磺与硝的混合物来制造。烟雾可以用来遮蔽视线,打乱日军适当运动与协调的能力。另一种版本的龙头将火炮置于其口中,使得船只看起来更具威胁性。李舜臣的日记解说道火炮可置于龙口并向敌舰射击。

折叠 铁长钉和铁甲

铁长钉是装在甲板上,作用是使日本士兵登上龟船时脚部会被刺穿,防止日本士兵登上龟船。根据古时记载铁钉会被空米包所覆盖使它看起来很安全,用以迷惑日本士兵登上龟船,但现代学者则认为说法难以置信,因为这个做法会引来敌方的火矢攻击。铁甲是船体的“贝壳”用来保护水手,桨手也保护火绳枪与火炮,与板屋船有所不同。

折叠 火炮

火炮是龟船胜过日军舰艇的主要优点,有了火炮龟船能在一定距离击毁日军船只。龟船与标准的板屋船一样,能够搭载大约30门火炮。通常龟船的两边各有11座炮门,前后各有2座。各种不同型号的龟船搭载了24至36门火炮。龟船的龙口中也能装设一门火炮。由于龟船的四面八方都有炮口,它可以向任何方位射击。龟船搭载了天、地、玄、黄以及胜字铳筒。胜字铳筒是最轻型的火炮,射程约200米,而最重的天字铳筒射程为600米。玄字与黄字铳筒是中型的火炮,通常发射火矢而非炮弹。

折叠 编辑本段 龟船战术

李舜臣将龟船当作一种近距离突击舰艇而将其复活,与它过去的功能一样想用来 将敌船撞沉。它将划行直冲敌阵,打乱其序列。紧接着撞击之后,龟船舷侧便向四面 八方施放一轮火炮攻击。由于此种战术,日本人将龟船称为目藏船,正因为它们会拉近距离,看起来突然爆发似的撞进敌船。这种类型的攻击曾运用在唐浦、玉浦及1592年的泗川海战中。

龟船甲片的主要用处是做为反制攀舰登船的装置,上面搭盖了一层覆板且突出了一根根铁锥。攀登用的钩爪无法在上头得到稳固的支撑点,而跳上龟船通常也意味着被洞穿。铁壳也使得日军船只较难摧毁它,它使得龟船能够在来自上方的火炮轰击中存活下来,同时其斜面也能弹开火绳枪弹与弓箭。

之后龟船还被用于其他用途,例如在露梁海战中,做为攻击的矛头或者在狭窄水域伏击日军船舰。

与流行的描述不同,龟船并不是非常缓慢的船只。龟船既能运用划桨也能运用风帆推进,而且其相当有限的装甲使它相对的较为轻利。李舜臣将它设计既快速又轻巧,以适应冲撞敌舰的目的。

折叠 编辑本段 朝鲜赠礼

朝鲜赠送中国的龟船模型

龟船模型龟船模型现在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古代战争馆》。龟船是明清时期朝鲜战船,由当时朝鲜民族英雄、三南水师统制使李舜臣改制。该船四面发炮,颇具攻击能力;形似龟甲,防御力较强;船体轻巧,机动性能良好。曾在明万历年间发生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侵朝日军被压缩到朝鲜东南沿海一带,遭到中朝联军围歼痛击,于是爆发露梁海战。战前,年逾70岁的老将邓子龙督兵千人,驾驭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朝将李舜臣督朝鲜水师,乘龟船埋伏于露梁海南侧;明水师提督陈璘率主力舰队在正面阻击。十九日拂晓,中朝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联军驾龟船逼近日舰,跃上敌船,奋勇冲杀。老将邓子龙不幸身亡。战至中午,陈璘、李舜臣驱龟船夹击日舰,施放喷火筒,焚毁日军大部战船,剩余日军狼狈逃窜。李舜臣驾龟船全速追击,中途不幸牺牲。陈璘乘胜奋击,焚毁日军大部战船。日军全线崩溃,以失败而告终。中朝联军共同谱写了一曲团结战斗,共御倭寇的壮烈赞歌。龟船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缅怀这段历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制作龟船模型,赠送给中国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