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心悸的中医辨治方法及用药

 ZL89 2016-04-04

高血压心悸的中医辨治方法及用药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证候。临床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同时并见。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等出现以心悸为主症时,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高血压心悸的中医辨治方法及用药

—、病因病机

高血压心悸的形成,常与精神因素,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有关,粧床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如下几类。

1、心虚胆怯:心主神,为精神意识活动的中枢;胆性刚直,有决断的功能。若心气虚,胆气怯,则决断思虑均不能正常进行。凡各种原因导致心虚胆怯者,一旦遇事有所大惊,例如闻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等,即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

2、心气血不足:心主血,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营养脏腑四肢百骸。心脏本身也需要血液的奉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若禀賦不足,脏腑虚损;或病后失于调养;或思虑太过,伤及心脾;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心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

3、阴虚火旺:久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阳;或肾水素亏,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上扰心神,亦能导致该证。

4、心阳不振: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

5、水饮凌心: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引起心悸。

6、心血瘀阻:一是由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而瘀阻。二是痹证发展而来,即由于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以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而心悸。

二、中医辨治

高血压心悸的辨证,应着重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心阳气虚还是心阴血虚,是挟痰还是挟瘀。还要掌握惊悸与怔忡的区别:惊悸之证,临床因惊而悸者,初起虽由外因引起,以实证为多,但也有内虚的因素存在;怔忡之证则以虚证为多,并无外因,经常心悸,胸闷不舒,发则悸动不安,不能自控,甚则心痛阵发,总起来说,高血压心悸以虚中夹实最为多见。

心悸初起,治疗及时,比较容易恢复,若失治误治,病情亦可由轻转重,由实转虚。若年迈体衰,心病伤肾,真气亏损,则治疗较难,恢复也慢。故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以及服药后病情的转归,是好转还是恶化极为重要。在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精神刺激,给予良好的安静环境,充分休息,加强护理,少食辛辣食物,对该病的恢复有辅助作用。预防上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注意寒署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治疗时,虚证当以养血安神为主。心阳不足或阳虚饮逆者,当补养心气,温通心阳为主。实证若因瘀血所致,当以活血化瘀为法;若因痰热引发,则又当从清热化痰着手。若久病虚中夹实,则宜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1、心虚胆怯

【证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分析】惊则气乱,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心中惕惕,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脉动数或虚弦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病情轻者,时发时止;重者怔忡不宁,心慌神乱,不能自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系痰热内扰,可用黄连温胆汤加枣仁、远志。

2、心气血不足

【证候】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分析】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故面色不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而心悸;心血亏损不能上营于脑,故而头晕;血亏气虚,故倦怠无力。舌为心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气,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心动悸,脉结代者,宜用炙甘草汤。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致心悸者,用生脉饮。

3、阴虚火旺

【证候】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分析】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乱心神,故心悸而烦,不得安寐。阴亏于下,则见腰酸,阳扰于上,则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均阴虚火旺之征。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心火偏旺者,加黄连、淡竹叶、连翘心。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加知母、黄柏、山茱萸、黄精。

4、心阳不足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挡?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分析】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

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白,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或沉虚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惊。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可另服黑锡丹。

5、水饮凌心

【证候】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化之,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不能充于肌表,故形寒肢冷;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眩晕;气机不利,故胸脘痞满;若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饮邪上逆,则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陈皮、生姜。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宜用真武汤。

6、瘀血阻络

【证候】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分析】心主血脉,心血疲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抑,则胸闷不舒。心络挛急,则心痛时作。脉络瘀阻,故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皆为瘀血蓄积,心阳阻遏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三、验方精选

杞菊地黄丸加味方

【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杜仲、知母、黄柏、石斛各10克,生地黄、山药、麦冬、酸枣仁各15克,牡蛎30克,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临床应用】病案:武某,男,69岁,初诊,主诉头晕头痛加重一天。患者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昨晚无明显诱因而突然头痛头晕加重,伴视物不清,心悸气短,腰膝酸软。查其舌微红,脉弦细,血压156/103mmHg。根据其证应治以育阴潜阳,柔肝益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味5剂,水煎服。复诊时诸症均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血压降为132/87mmHg,病告痊愈。

【经验体会】治疗高血压的治本法适用于头晕头痛,耳鸣目眩,伴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微红,脉弦细者。治以育阴潜阳,柔肝益肾。此例患者是由于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出现“水亏火旺”之相,而产生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弦细诸证,故用杞菊地黄丸加味而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