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脸事小,修养事大(论教养何以会成为一种修行)

 千寻小屋251 2016-04-04
简介

桐桐妈,本名房欲飞,早期阅读推广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在把她当“课题”来“研究”的同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母婴杂志供稿,上刊文章400余篇,著有《从“零”开始做父母》等,早期阅读专著即将出版。 

  过来这两天,桐桐因为贪恋看书,睡眠有点不足,再加上爸爸喜欢催她起床,早起后总有点小情绪出来,昨天闹情绪的时候,就不要洗脸,妈妈担心这样逢头垢面地去上学不雅观,更怕她养成不讲卫生的习惯-----对于女孩子来说,清爽整洁是多么重要的事!于是劝她去洗,结果小家伙就是不听,在那里嘟着嘴不开心,怕上学迟到,妈妈就随她去了,但心里还是有点疙瘩: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讲卫生呢?

  

  小家伙下楼后,妈妈脑子里一时还在盘旋洗脸这件事,思绪不由地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的妈妈,至少上小学的前几年,也是不喜欢洗脸的,忘记了这样拒斥洗脸的原因是什么,只记得即使是洗脸很方便的夏天,也总是不愿意洗脸洗手,桐外婆当时整天忙里忙外,也顾不上督促妈妈,妈妈就经常灰头土脸地去上学,有时候小手几天不洗,黑乎乎的,课间玩的时候,小黑爪被别人看见了,也知道不好意思,甚至会说谎自我解嘲:咦?怎么刚洗了手又这么脏了。但说归说,还是不愿意养成洗脸洗手的习惯。

  

  最严重是一次不洗脸记录,是大约三年级的时候,十几天没洗,说不定整个暑假都没洗,因为妈妈自己习惯了,也没觉得自己脏,直接顶着花瓜一样的小脸去了学校,结果刚进校门不久,被一向关心自己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看见了,非常生气地嗔怪妈妈:“脸怎么这么脏?回家洗脸去!”妈妈胆子小,怕老师,被这么一责备,屁滚尿流地回家洗了。

  

  想到自己的这些“不光彩”经历,妈妈不禁对桐桐的行为多了几分理解,也为自己的苛求感到惭愧----自己小时候都做不到的事情,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一定做到呢?偶尔不洗脸,就会养成不卫生的习惯吗?显然不是的。小时候不喜欢洗脸的妈妈,后来却养成了很好的卫生习惯,甚至有点小洁癖,谁说小时候不洗脸就不能成为一个讲卫生的人呢?时间能改变许多东西!

  

  道理如此,为什么妈妈还是分外关注桐桐不洗脸这件事呢?为什么她考的不好,妈妈不会觉得有什么,偶尔一次不洗脸,妈妈就有点反应过激呢?仔细想想,其实还是跟妈妈自己的内心经历有关。妈妈从小读书顺利,最终也取得了学业的成功,在这方面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憾,自然不会有这方面的焦虑,洗脸之于妈妈的意义,却不一样,在这方面,除了长大后很为自己小时候不喜欢洗脸感觉遗憾外(妈妈总觉得后来脸上长痣长斑跟小时候不爱洗脸有关),还一度在这方面有着很强烈的匮乏感。

  

  初中的时候,妈妈已经基本养成了每天洗刷的卫生习惯,而且那个时候的妈妈,正在经历爱美的青春期,悄悄喜欢一个很帅气的小男生,可是偏偏在这时候,学校里的水资源极其稀缺,那时,所有住校的女生,只能共享一个压水井,每天早晨早操前,被塞在两间教室改造成的宿舍的近200号女生为了能洗到脸,不得不起早排队压水,即使能在早操前能轮到自己压水,由于后面的等待者众,也只能象征性地接一点点,接在一个大碗一样的小盆子里,勉强能没过一双手,可是这么一点点水,睡在同一张床上的我们四个女孩子还要轮流使用,有时候怕第二天接不上水,这些水洗完还不舍得倒掉,而是放在床底下,以备第二天利用,有时候,还真的需要好几天连续用已经洗的脏兮兮的水。当然,校门口的村支书儿子和儿媳,就在那里卖水,刚压出来的井水(不是需要缴费的自来水),就要两毛钱一茶缸,因为那个时候妈妈每个礼拜的零花钱只有一元不到,除去几毛钱交给食堂的葱花油盐钱,所剩无几,一般不舍得买。所以,洗脸难题一直困扰妈妈到初中毕业!

  

  因为这段经历,一个简单的洗脸问题,就成了妈妈生命体验中的一种“匮乏”,让妈妈变得对与之相关的事件异常敏感,以至于桐桐在那么好的条件下拒绝洗脸的时候,妈妈感觉那么不可理解,甚至想去责怪她,虽然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却让妈妈思绪万千。

  

  养孩子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两个生命体的相遇,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生命体验比理论层面的认知更容易影响他的教养行为,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不理性的,因为指引我们教养行为的,往往是我们曾经匮乏、焦虑、未完成的情结,比如,我们归位习惯不好,就往往容易要求孩子做个条理归位的人;我们年轻时高考失利,就容易对孩子读个好大学抱有期待;我们内向,就会期待孩子落落大方……而这,未必是孩子内在需要的,也未必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却往往出于对孩子的爱,也为了不让他们在我们曾经“不能”的方面继续“失败”,就试图按照曾经期待自己成为的完美样子去教养孩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理想中的自己。孩子做不到,我们的反应还会特别激烈,其实所有的根源,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接纳自己过往的生命体验,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试图在孩子身上打造另一个完美的自己。其实,孩子虽然是我们生的,本质上他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力拥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成长轨迹。我们可以陪伴,却没有资格要求她活出我们的意志。

  

  教养,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修行,一个重遇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等各种负性体验的过程。有觉知的教养,会让我们更主动地清理那些被负性经验左右的心智模式,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完善自己。自以为是的教养,会让我们成为负性经验的牵线木偶,愚弄了孩子,又不免自取其辱。

  

  洗脸事小,教养事大,自身的成长这件事,更是天大地大。


  


“妈妈商学院”(mamamba),妈妈第一原创平台。关注情商、财商、婚商、灵商、育儿商和生活商。读者所有打赏收归作者所有。用生活支持写作,用写作积淀生活。主编哈爸,欢迎投稿mamamba@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