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4月,雷夫首次在美国第56号教室接待来自中国大陆的教育考察团,图为雷夫与教育考察团团长、北京新学校研究院陈勇院长合影。
按语:由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当代教育家杂志社联合策划推出的雷夫中国行,终于在3月5号这一天成为现实。
3月5号上午,雷夫飞抵北京。下榻北大博雅后,略事休息,顾不上倒时差,就前往北京十一学校参观,由此开启了紧凑密集的首次访问中国大陆之旅。
承蒙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热情相邀,雷夫中国行北京站、上海站的全部演讲,均委托我来主持。短短两天半时间,为雷夫主持了四场演讲、五场与中国老师的对话,虽然极具挑战性,但是与雷夫相处的点点滴滴,引发颇多感慨与联想。
详细内容,《当代教育家》杂志第二期将有专辑介绍,源创一品图书策划公司也将推出《雷夫中国行》图书,这里记录花絮若干——
为什么老师们脸上没有笑容
(雷夫访华花絮之一)
北京大学的百年讲堂,17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带上同声翻译的耳麦,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候来自美国的传奇教师的登场。
我不希望用呆板严肃、一般正经的官方模式来推介雷夫——这既不合雷夫的个性,也是不是我喜欢的。我上场,面对1700位代表,没有寒暄,没有介绍与会的贵宾——虽然会场有各个级别的领导和专家,没有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
1984年的某一天,在洛杉矶一个简陋的教室里,一位青年老师心情悲凉地站立在课堂里。他面前是一群疯跑的孩子,他们疯狂地尖叫,追逐打闹,这位老师束手无策,茫然无助。他已经对自己、对这群孩子失去了信心。他决定要离开这间教室。也许,这就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节课。
然而,就在他思考着如何尽快结束最后一课的时候,他看到一位身体残疾、经常受同学欺负的女孩,正在哭泣。他的心中立时涌上了强烈的悲悯和同情,帮助这个女孩停止哭泣,成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他快步走过去。原来,女孩桌上用来做实验的酒精灯,灯芯掉了下去。他蹲下身来,认真地帮助女孩把灯芯弄出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酒精灯亮起的那一刹那,女孩笑了,眼睛中闪烁着出幸福的光芒。
突然,女孩失声尖叫起来,其他同学也大声叫喊,还有几个男孩冲上来,用力扑打他的头发——原来,是他太投入了,酒精灯点燃了他的头发,他居然都不知道。
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一件事情时,获得的体验是如此的美好,假如能够把把这种全神贯注的精神扩展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扩展到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那将带来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他取消了离开教室的打算。他点燃酒精灯,不但点燃了小女孩对学校的信心,而且点燃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火焰。从此,他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一待就是28年,他把每一个琐碎的教育细节打磨得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他创造了伟大的教育奇迹。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雷夫艾斯奎斯,掌声有请雷夫上场。
热烈的掌声中,雷夫笑容满面地上场。
因为刚才讲的故事多少有些哀伤,所以,接下来,我稍微开了个玩笑——
中国有个雷锋,雷锋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楷模;美国有个雷夫,雷夫是美国卓越教师的代表。看来雷家的人就是厉害!下面让我们静下心来,用我们的心对接我们美国同行的心,让我们聆听雷夫讲述的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故事……
雷夫开始激情洋溢地演讲。
会场十分安静,我相信绝大部分与会者都和我一样,是第一次体验同声翻译,所以每个人都集中了全部的精力,来捕捉同传口中那些像野兔一般跳跃闪烁的凌乱的词句。
50分钟左右,雷夫结束上半场的演讲。
我点评结束,陪同雷夫到贵宾室休息。
雷夫明显情绪有些沮丧,他通过翻译嘟嘟囔囔地询问:“为什么老师们听讲座时没有表情,为什么大家没有笑容、没有掌声?我在世界各地都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我忽然意识到:岂止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掌声和鼓励,老师也需要掌声和鼓励,就像雷夫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也需要掌声和鼓励!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这是人类的天性啊!
其实,雷夫可能不知道,因为中国人都比较含蓄,总是把自己的喜欢藏在心里;也因为是第一次听同传翻译,大家忙于吸纳同传的意思,忽略了讲坛上的雷夫,忽略了这样一个纯粹的天然的人,正热烈期待着中国同行给予他心灵的撞击。
再次上场,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了老师们。接下来的报告和讲座,就始终是高潮迭起,掌声笑声不断了。
《当代教育家》杂志将在第二期推出雷夫访华专辑。
详细报道雷夫首次中国大陆行的精彩演讲、对话、互动……
详情请访问"当代教育家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ddjyj
相关链接——
为什么他们的眼里满含泪水(雷夫访华花絮之三)
他总是那么自然地单膝跪下(雷夫访华花絮之二)
雷夫这样测验学生的读书兴趣
雷夫那些关于阅读的颠覆性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