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行为读懂孩子丨微课笔记

 黑色是最高贵 2016-04-04


 微课录音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9:07 如何通过行为读懂孩子 来自每周微课

(由于微信文件大小的限制,本文只能插入部分音频,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完整微课)

 微课精华

弗洛伊德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由此可知,即使我们的孩子小时候不会说话,或者无法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循,因为他的身体动作就是语言的一面镜子,会无意中把他内心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思,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孩子全身都是信号。他每一个面部表情、每一个身体动作,都代表着他不同的心语。父母要想洞察孩子内心的秘密,就得学会解读他的肢体语言。


我们又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来解读他的心理呢?赶紧来看看龙老师是怎么说的吧!


一、四字经验


课程一开始,龙老师就把最精华的心得都告诉大家了,真心觉得很实用。


对于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来解读他的心理,龙老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经验总结出四个字:学、看、思、行。


学,就是学习新生儿的关键行为的特点;


看,就是客观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思,就是分析孩子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行,就是找到方法,或者在专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变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引导方法并进行引导。

 

二、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成长规律


接下来,龙老师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成长规律,太有道理了!


这个故事是关于三个园丁的,故事源于树苗的树叶卷起来了,三个园丁分别采取了以下行动:


第一个园丁很清楚树苗的成长规律,知道树叶卷起来是为了积累能量抗旱,果然第二天树叶就伸直了;


第二个园丁很疑惑,并不清楚叶子为什么卷起来,就想把树叶掰直,结果树叶断了;


第三个园丁也不知道叶子为什么卷起来,但是他每天埋头苦干浇水,结果树叶也伸直了。


其实这个故事不难理解,故事中的园丁就好比现实中的父母,故事中的树苗就好比现实中的孩子。


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也没怎么管我们,但是我们长大以后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是因为父母要忙于农活,没时间管,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受到了自然环境的熏陶,有了强盛的生命力,因此也能够健康成长。这就好比第三个园丁的故事。


有一些父母,对教育一知半解,却做着违背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而自己却不知道。比如一些爷爷奶奶,或者父母包办,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去做,那这样孩子怎么能独立呢?这就好比第二个园丁的故事。


最有效的教育从心开始,我们父母只要掌握了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读懂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视角分析问题,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支持孩子的发展需求,当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能解决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奠定基础。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顺势引导,这样就能使孩子身心愉快的成长。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第一个园丁。

 

三、不仅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龙老师接着又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绝对值得家长们关注,赶紧看看是什么吧!


现在这个社会中,很不幸的是很多父母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他们总认为孩子那么小什么也不懂。但是其实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都已经有心理需求了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就要在护理好他身体的同时更要注重他的心理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就把正常的行为当做异常的处理,把异常的行为当作玩笑一样。


父母把正常行为当做异常行为处理的例子:孩子吮手指刺激感官发育,父母觉得不干净,强制不让吮;孩子有好奇心,喜欢探索,于是这摸摸,那碰碰,父母觉得太危险,于是不让碰。


父母把异常行为当做正常行为处理的例子:很多老人觉得孩子挺好玩的,就让孩子演戏,父母觉得没什么问题,也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矫正过来了。因此,父母很有必要学习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了解孩子哪些行为是正常的,哪些行为是异常的。


人的心理活动从婴儿出生时期就逐渐开始发展,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对周围的环境有一种感觉,他出生在这个家里,所接触到的人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因此,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孩子,通过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的内心。


比如说:孩子眉飞色舞,可能他就高兴;孩子两眼无神的时候,可能他就生病了或是想睡觉了;孩子边哭边找奶头,可能他就想吃奶了;孩子发出嗯嗯嗯嗯的声音,可能他就想便便了;孩子紧紧握住拳头,可能他就是害怕了。


四、孩子的敏感期


接下来到了传说中的敏感期讲解时间,你一定要留心哦!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如果父母不能正确解读孩子敏感期的行为,就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和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比如说:在孩子的情绪敏感期,他是有一种内在的情绪的,当你把一样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的时候,他就会要求你一直放在那里,时间长了他必须得看到那个东西,如果不是在那里,他就没有办法接受,他心里难受就会哭。


当孩子处于敏感期的时候,我们父母就可以正确引导,帮助他尽快度过这段敏感期,当他一个敏感期过去以后他就会进入下一个敏感期,如果我们动手去俺打断他,不让他来进行的话,那么他这个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


父母都要养成观察孩子的习惯,密切观察孩子的行为,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年轻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一些行为,你要知道孩子这是在最初向父母展示行为的时候,他们还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回应的,如果我们给予积极的回应,那么我们的孩子这种行为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如果他得不到回应,时间长了他就把这种行为就退化了。


比如说:妈妈做饭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缠着要妈妈抱,这个时候作为妈妈就要去跟孩子解释,妈妈要做饭,如果妈妈不做饭的话宝宝就没有饭吃了,这样去跟孩子说,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五、关于行为


孩子的同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有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聪明如你,一定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找到答案。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意义,孩子的心理是流动式的,他今天是这种心理,明天可能就换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比如说孩子吃手这件事,可能就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引起妈妈的注意;②排解紧张焦虑;③感到不安;④觉得无聊。


父母不能对孩子的行为一概而论,父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对于孩子的行为,必须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理解。


案例一:有一个小朋友特别喜欢举起手来去打别的小朋友,每次他这样做,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会特别紧张,急忙说“不可以不可以”,但是父母越是阻止他,他就越是喜欢这个小朋友打一下,那个小朋友打一下。


分析:他最初打人的心理,就是想跟别的小朋友沟通一下,想去跟别的小朋友玩,想跟别的小朋友打招呼。


案例二:有一次周末,我在家,不管我怎么跟孩子沟通,他就是不听,不愿意洗澡,不洗手也不刷牙,他大哭大闹乱扔东西。


分析:孩子进入了敏感期,说明他的独立意识开始萌发,我觉得还挺开心的。


因此,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下,他的行为有不同的意义,家长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结语


各位宝妈们在听完课之后一定也要坚持学习哦,相信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之后,你一定可以更轻松地带好孩子,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同时,孩子也会拥有一个更加快乐的童年。


 每周微课·妈妈学堂训练营

春风十里,不及这十次妈妈微课,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