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知道做了有好处,为什么我们还是要拖拉?

 Purefact 2016-04-05

1. 我们都是口是心非

1999年,三位心理学家理德(Read)、洛温斯坦(Loewenstein)、卡亚纳罗曼(Kayanaraman)在心理实验调查中发现:在选择喜欢看的电影时,人民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题材评价更高,但是一问到他们现在想看什么电影的时候,他们却往往选择轻松的娱乐片。
其实这种口是心非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我们都觉得应该少玩手机,多利用碎片时间看看书;但是我们的手机使用习惯每天都被我们的手机看在眼里、记录了下来,然后出卖了我们:


截图来自IOS系统和Moment APP

我们下了很多电子书,准备有时间就看;
我们给自己做了一个一年计划,准备等下个月1号开始大干一场;
我们都觉得学好英语能让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变得更强,于是我们准备明天开始每天30分钟···· ···

但是我们都拖延了,我们制定的计划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我;而手机、微博和朋友圈,才能满足当下的我。

2.那我们为什么会拖拉呢?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某种做法对我们有好处但是我们却偏偏不那样做呢?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就是理性的动物,据说正是这种理性的能力把我们和其他动物分开。
我们每个行为都是基于慎重考量,并且通过这样的深思熟虑,我们渴望能把事情做到完美。但是又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所以我们的行动有往往屈从于动物性本能。也就是即时享乐,满足当下的冲动的感官刺激。
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这个现象,并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意志薄弱”,也就是我们明明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利,但是偏偏不做的神秘现象。

就像你看了小六的文章,然后决定明天早半个小时起来看半个小时的书,可是等到明天早上的时候,当你准备起来的时候,你却像被焊接在床上一样,很难做到想起来就起来。
我们和完美理性的斗争,最明显的失败案例就是做事情喜欢拖延。
而这种拖延之所以我们很想改变,是因为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沮丧,让我们有很强烈的负罪感。
我就因为自己的新书一直拖稿,觉得自己这辈子也没有机会红了。ORZ

3. 拖拉一点也无妨,你有病,我有药方

斯坦福的约翰.佩里(John Perry)写了一本新书叫《拖拉一点也无妨》,我看到书名就决定买了!
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人这么义正言辞的说拖延没什么大不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呀,应该支持!
佩里教授提出了一个方法叫:结构拖延法
什么是结构拖延法呢?
就是为你必须完成的那些任务梳理出一个结构来。


任务优先级清单


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照重要性列一个清单,在脑子里想想也行,或者专门写下来。
你甚至可以称之为“优先级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排在前头,但是也要有一些其他值得做的事情排在后面。
于是完成后面这些任务变成了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个手段
借助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症患者变成高效能人士!

4. 我也是拖延症患者

比如我自己的奇妙清单(Wonderlist)里面明天的工作有这些:


Paste_Image.png

我把优先级最高的标记出来,然后后面再列几个同样值得做的事情。
明天如果第一件事情我不想做,想拖延;没关系,我就会从排第二位以及以后的任务中挑选一些来完成。

再比如编辑大人给我列了一个新书里面待补充的章节清单,我同样排了一个优先级。
然后发现第一篇不想写,想拖;
那就换第二篇看看能不能写,还是想拖;
那就继续换,最后发现列表上都不想写(原谅我,编辑大人);
最后一看自己的待办清单,咦,原来还有很多篇文章之前积累了一些素材一直没写呢,不如先写这些吧。
于是就开始写起了跟新书无关的文章··· ···(原谅我,编辑大人)
最后怎么样呢?效果很好啊!
虽然新书是拖稿了,但是我却在三天时间里面写了近10篇文章,在简书首页上疯狂刷屏。
你看,我并没有因为拖延无所事事,也没有因为拖延有而产生负罪感(我做了很多事情呢),反而觉得很有成就,切身体会到拖延其实一点也无妨

5. 快速治疗方案:结构拖延法 21天习惯养成 社群监督

所以,你看结构性拖延更像是和自己玩心眼。
将自己的代办事项以结构化的形式展现,这个不想做,那你做那个呗。
反正都要做,都重要。
到最后,即使最想做的那件事情你拖延了没有完成,但是其他重要的事情你还是完成了不少的。
这样的结果总比你这个不想做,就在那什么都不敢刷手机几分钟看一次朋友圈有成效的多吧?

当然知道了理论还不够,我为了实践这套治疗方案,还参加了一个吃青蛙训练营。
加入社群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一起,每天打卡,对任务清单进行互评,21天快速治疗拖延。
通过:结构拖延法 21天习惯养成 社群监督(罚款),用21天速效治疗了拖延症,并养成了固定的行为习惯。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请看我写得另一篇文章吧:
如何在21天速效治疗拖延症晚期

希望对你有帮助。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