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装句式

 江山携手 2016-04-05

倒装句式  

 

 王海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11期

 

古代汉语经常采用倒装句来表情达意,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第五》),“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这些句式同属主谓倒装句,或称做谓语前置句,就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达到突出和强化谓语的功效。这样,较之平实的表述,谓语成了表达的重心,语意因之更加明确,表达也就更加深刻。

除了上面所述的主谓倒装句法以外,还有宾语前置句法、定语后置句法以及状语后置句法等。在这些倒装句法中,主谓倒装句法在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中并不多见,相比之下,后面的三种倒装句法使用较为广泛。

宾语前置,这主要是相对谓语而言的,也有一部分牵涉到介词。通常以下几种情况,宾语会前置:①句子是否定句且代词做宾语;②句子是疑问句且疑问代词为宾语;③“之”起提宾的作用,常将“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彼且奚适哉?”(《庄子·逍遥游》)这属于宾语前置句法的②类,其中疑问代词做疑问句的宾语,句子的正常语序应为“彼且适奚哉”,可译为:它们要到哪里去呢?

倒装句中,将宾语提前,宾语的位置得到强化。宾语前置是有一定“情境”要

求的,否则势必会违背语言表达的规范,使句法混乱,不明所指。对于宾语前置句法,我们必须明确,不是所有的代词或者是疑问代词做宾语都能前置,前者句式必须为否定句,后者为疑问句。

定语前置,这主要是相对于主语或谓语部分来说的。定语主要是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起到一种限定、修饰的作用。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让定语的效果更为突出,常将定语前置。

如:“村中有少年好事者。”(《聊斋志异·促织》)此句突出了“少年好事”的特点,用助词“者”煞尾。正常的句式应为“村中有好事少年者”,可译为:村中的喜欢惹是生非的年轻人。在这里,后置的定语修饰句中宾语成分,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体现了文言特有的韵律美。

又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这里的定语修饰了主语“石”,句中用“之”来引出定语部分“铿然有声”,以“者”作短暂停顿,然后陈述谓语。

状语后置,这主要是相对谓语的,而且后置的状语一般都是介宾结构,通常又称为介宾结构后置句,也就是介宾结构做状语通常后置。状语后置让表达更形象。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正常的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又比蓼蓝更加青。

前面的介宾结构“于蓝”点明了谓语的范围,后面的“于蓝”点明了比照的对象,使句意更为明确,读来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状语的后置较之前置,从位置上看似乎已经被弱化,实际上却是被高度强化,有点“以退为进”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