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的抒情说和言志说

 江山携手 2016-04-05
      有关古代诗歌的理论中,有诗言志和诗抒情两种主张。诗抒情是指诗歌通过意象或者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诗言志是指诗歌借助意象或者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抒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而言志说则出自《尚书》。
     “情”是一种生下来就具有的人的本性,是人性所固有的一种未经理性修饰的存在。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吕氏春秋?贵生》中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乐、惧、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就是说人的七情六欲,不需要后天学习,自己本身就具备。
     “志”则不同,“志”含有识的意思,本来意义是指知性认识的心理机能,是心理有意识地倾向某一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荀子?乐记》中说:“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显然,荀子所说的“志”具有尽善和不可迁移的特点,因而“志”已经不是一种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而是经过了理性的铸造,去掉了感性色彩和欲望的因素,是“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某一对象倾斜的结果,其核心内容包括着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伦理的观念。
       如果说“情”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么“志”则是诗人道德伦理价值趋向的表现。正因为“情”与“志”有着这种本质的区别,所以抒情说和言志说也有本质的区别。抒情说肯定着文学对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的抒发,肯定着人们的正常情欲;而言志说则强调文学对理智的表现,肯定着封建伦理对人性的雕琢。(源自《语文报高中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