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与情:写景散文的一扇门

 江山携手 2016-04-05
      阅读理解散文的一道门,便是“景与情”的关系。大多数散文,都有细腻的景物描写,即使是叙事散文、说理散文,也会有景物烘托或者景物寄托。“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归宿,写景或是为了抒情,或是为了“言志”,或是为了“寄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好地概括了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在散文中,作者是如何将“景”与“情”联系在一起的?又如何通过“景”去体悟“情”呢?
       一、 景是动情点,借景抒情
        作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常把“景”作为动情点。许多时候,作家是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细腻、传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时候,“景”被作者赋予了鲜明的感情色彩,呈现出与作者思想感情协调的特征。阅读时,只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找到情与景的对接点,体悟“景”中蕴藏的作者的心境、情绪,就可以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萧红散文《春意挂在树梢》开头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风轻日暖春意融融的晚春画面。那天空的云彩多有春意、那暖风似轻纱漂浮、那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那人行道复活了人们的笑声……这些景物洋溢出的喜色、亮色和温暖,正是作者喜悦之情的外露。在此,“景”成了“情”的载体,“景语”是作者“情语”的物化形式,透过“景”的特征,便可体会到“情”的真实、丰富。
        二、 景是寄托物,托物寓怀
       当然,“景”也有可能成为作家理想、志趣、情怀的寄托物,这时候,“景”不再是抒情的触发点,也不是情感的载体,而有了更丰富的寓意。它是作家理想、志趣、情怀的化身,与作家的气质、精神、人格融为一体。为了让读者理解这种寄托,作家往往借助象征、隐喻、比兴等手法,刻画“景”的形象,寄寓“景”以作者的理想人格、气质精神等。阅读理解时,分析写景手法,抓住“景”的形象特征,探究其蕴含的理想人格、精神气质和志趣情怀。巴金散文《愿化泥土》中的“泥土”,具有热爱生活,甘为他人奉献的无私精神,这“泥土”是作者深爱祖国和人民,甘愿牺牲自己、奉献他人的精神写照。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中的四野凄清的汉家寨,就那么默默地伫立在尘世之外的荒山野岭、大漠戈壁上,接受着自然的考验……它神秘、隔绝、真实、坚韧,它代表着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这些“景”是被拟人化、精神化的形象。
         三、 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散文中的景,不再是抒情的载体,也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景与情完全交融在一起,“景”是“情”直接的物化形式,“景”因“情”生,作者缘情造景,景语皆情语。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深邃、优美的意境。阅读理解这样的散文,需要理解、领会作者描写的意象,以及由这些意象营造起来的意境。通常,意象和意境中的“意”,便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中对“寒冷”气象的描写,那种来自自然界的寒冷与来自人心里的寒冷完全交融在一起,因为心里寒冷,所以才觉得一生都处于寒风吹彻的境地。散文描写的孤独、苦寒、绝望的生活画面,正是作者“心寒”的内心世界。鲁迅散文《雪》描写了那“滋润美艳”的雪,“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这些景物与作者内心感情完全交织在一起,是作者胸臆的直接呈现。
       形散而神不散、情景交融,是散文最大的特征,同时也是读者阅读理解散文的两扇门,走进了这两扇门,便可登堂入室了。(源自《语文报高中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