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洗脑了这么多年,这本书帮你改造思维方式

 汉青的马甲 2016-04-05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就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而《学会提问》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给了我们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来告诉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

看过《学会提问》的书虫,欢迎在下方留言,写出你的推荐理由。安利大家一起看!



这是一本很厉害的书



它被称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之作;

它已经畅销了30年;

它在美国被推荐为大学生必修书目;

它的每一页都是干货;



书单君的小提示:事先声明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干货极多。所以今天书单君只整理了书中关于谬误的总结。

看整理虽好,总不如真正去阅读。相信读过本书后,你的理性思维和沟通能力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19种常见谬误汇总



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是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够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做了A,是否意味着就必须去做B)


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5.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诉诸权威:通过引入一个在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7.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8.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9.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


13.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14.概括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5.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16.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7.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18.对共同原因的疏忽: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因为另一个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联系。


19.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仅仅因为事件B在时间上晚于事件A发生,就认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



读过本书的人怎么说?


以为自己不笨,会逻辑思考,看完才知道,这本书让你看到了自己的智商下限,从此以后我会无限谦虚。——卡卡



读至一半方渐入佳境。——muxueqz



相见恨晚!每个大学都应该以此书为教材开一门课!——C.  



撕逼利器。——小王子



非常实用的思维指南。—— ILYZ 



如何购买此书?



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