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远古星 2016-04-06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保持信贷理性增长,改革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加强国家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推动,才能不断提高资产质量,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其中有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外部监管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资产质量,促进金融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此作以浅见。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变化,与经济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等存在很高的相关性。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部分企业经营不善,不能严格地进行自我约束,参与竞争的手段不强,加上产业行业政策、环保政策及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稍有不慎就面临生产经营停顿、亏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状况。有的企业借改革之名逃债、废债,严重损害了银行利益。也有少数企业涉嫌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法人代表“跑路”,加剧了信贷资产质量劣变的趋势。与此同时,部分银行为延续贷款正常形态,往往通过“借新还旧”等手段来掩盖和延滞贷款风险暴露,致使信贷资金营运潜藏较大的信用风险。银行业普遍出现信贷资产质量下滑态势。目前间接融资仍是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大小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所获得的收益与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更加激发了企业的投资冲动,放大了一些行业的非理性繁荣,造就了大量的风险隐患。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控制意识淡漠,责任不强。少数银行放松风险防控,甚至同业间竞相降低融资的风险底线,普遍存在实质风险管理被形式上合规操作所替代的问题,对企业借款用途、还款来源、偿债能力不足等最基本的信贷问题很少考虑。少数银行分支机构利用内部管理漏洞钻空子,把本不符合融资条件的借款人,进行合规性包装,弄虚作假来获取银行融资。由于银行与企业、银行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又缺少信息沟通机制和监督平台,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就通过关联企业尤其是隐性关联企业从多家银行融资,导致关联企业之间互保、联保、超比例担保问题较为突出,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很难落实。


  2.信贷业务发展缺乏战略。少数银行既缺乏与当地经济结构相匹配的信贷总量及其分布的规划,也没有合理细分不同风险业务的管理。对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能力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进行评估,只是借助绩效杠杆来激励其拓展市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及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的要求很不相配,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同步跟上。实际上,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与信贷的过度、集中投放直接相关。一些风险偏好过于激进,大量信贷资金投向少数区域或行业领域。


  3.风险识别和防控手段滞后。目前银行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内部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严重影响了对借款人实质风险的识别与判断。部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技术还比较传统,信息和数据挖掘深度不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定量分析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数字化、信息化的科学技术方法;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不够完备,对于集团关联风险、连环担保风险以及交叉违约风险等多层复杂风险的识别能力还比较薄弱。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市场业务比重,风险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而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4.内部基础管理薄弱,问责追究不够严格。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基础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待强化,“重营销轻管理、重考核轻合规、重选择规避风险轻经营风险”的现象依然存在。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独立化不够、专业性不强,集中化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贷风险政策控制的灵活性不强。信贷人员责养偏低,少数员工与客户发生非正常账户往来、参与民间借贷以及在企业兼职、经商办企业等行为引发的风险频现。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不及时,对责任人处罚层级偏低,处罚的威慑力不强,助长了一些分支机构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风险。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指导,以信贷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信贷发展转型为动力,以信贷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信贷风险防控为底线,以信贷结构优化为导向,不断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保持信贷理性增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学会选择、放弃,避免非理性的信贷增长。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波动期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产业行业发展特点,加强市场、行业风险的前瞻性和趋势性分析,提升风险预判、识别、评估、处置能力,保持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有效平衡。对信贷的区域布局、行业布局要有总体规划,对分支机构的风险识别、防控能力要有科学的评估并做出选择。要从制度、流程、管理以及人防、技防和机控等多方面查找和堵塞信贷管理漏洞,有效防范各类经济案件、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事件。


  2.改革风险管理体制机制。要从内部理顺对表内外融资、债券承销与投资、资产管理、租赁等全口径投融资的统一管理,实行全覆盖的风险管理政策,提高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严格实质风险的防控,不仅要严把融资的准入关,建立起完善的客户管理制度,树立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理念,从源头上防控风险,加强集团客户和隐型集团客户相互担保及过度授信风险管理,还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在高度关注和严防重点行业、区域、机构的客户风险以及输入性风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企而异,采取差别化信贷退出政策,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避免因“一刀切”而加剧银行风险。对出现暂时困难的客户加强帮扶,根据客户发展前景制订长期信贷策略,防止简单化压缩退出。要在注重防范和化解传统业务风险的同时,防范和控制各项金融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


  3.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银行既不能弱化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又要创新风险管理方式,通过多渠道采集的信息校验分析和逻辑判断,解决调查、审查、贷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为经营决策、政策制定、审查审批等提供支持。充分运用数据信息和技术,以大数据思维来改革风险管理方式。银行总行要发挥信息集中的优势,整合内外部数据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复合式动态风险评估和深度的相关关系分析,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风险及变化趋势,为分支机构提供信息支持。加大对逾期、风险以及呆账资金的清收力度,避免潜在信贷风险的蔓延。坚持从严治行,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和岗位履职锻炼,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奖惩机制。对风险工作岗位要实行资格认证上岗制度,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岗位监测评价考核机制,对不适合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和处理。


  4.国家层面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推动。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好国民经济,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的发展与国情相适应。可以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资,通过推行票据贴现业务,实现对商业信用的转移;通过租赁贷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信贷压力与风险。可以通过联营兼并、拍卖、转让规模小与效益差的企业,来减轻贷款风险。地方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杜绝干预银行贷款的有关决策行为,帮助银行减少甚至避免贷款风险,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贷款保障机制,通过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等方式转化银行信贷风险。监管部门掌控各商业银行新增融资的合理幅度,下大力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总量,同时强化信贷分区域、行业、集群、金融产品等的集中度风险监测。注重对企业关联信息的监管,尤其是跨地区、跨银行的连环担保、关联担保等信息,及时向银行通报披露或风险提示。对银行保证方式的融资及其总量也要有明确的监管限制。对只能在有限的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等事项予以制度安排。督促银行加大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力度。(中国建设银行江苏省连云港赣榆支行高果邦)

责编:王玺,责审:王汉,美编:王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