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的写意画法与运笔技巧| 国画教程与赏析

 悠游水草 2016-04-06



国画写意技法

·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康熙时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三年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任中因值山东大饥荒,擅自开仓赈济百姓,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回乡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清郑燮墨竹图轴,此图绘几杆瘦竹爽朗挺拔,生动多姿,浓淡相宜,别有情趣。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在文人画中往往象征坚贞,高节的美德和表现傲岸,逸宕的品格,郑燮这幅画自题:“新霜昨夜满沙洲,竹叶青青色更遒。贯彻四时浑一气,不知天地有清秋。”

郑板桥的一生不得志,道路坎坷,经历了卖画-为吏-再卖画的曲折生涯。他同情人民疾苦,为官刚正不阿;性格孤傲倔强,不落时俗,即使到了一贫如洗,高气仍然不丧。他一生喜欢种竹、画竹,与他的思想品性是分不开的。




概述

·

竹子属木本科,四季常绿植物,品种繁多,如毛竹、紫竹、湘竹、佛肚竹,淡竹等。它的基本特征为:茎木质,中空有节;叶形似剑鞘,平行脉;花小,为白色,不常开,竹开花后即死。历代文人士大夫偏爱竹子,古人曾有诗句“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如此喜欢竹子主要是由于它的生态与形状。竹子有节,东坡不为“五斗米折腰”,讲的就是气节。竹竿宁折不弯,折后主干不分杈。竹竿虚心向上(茎中空心),不畏风雪严寒,具有坚毅、不屈、刚劲、高风亮节的特质。




竹子的画法

·

1、竹竿的画法:

画竹竿,一般由根部向上画起。竹根节短、粗,逐渐变长变细。画竿时不可忽长忽短,粗细无规律。蘸墨时笔尖深、笔根淡,纸上调墨,分出浓淡。蘸墨的多少取决于画面的大小、竹竿的长短、纸张吸水量的大小等因素。每竿蘸一次墨,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墨色会由深到淡自然变化。如中途蘸墨会造成节与节之间墨色不统一。下笔要刚劲有力,实按虚起,一笔一节,每行至竹节处要有提按、回锋。表现竹节的外形时,节与节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整杆完成后,在竹节的间隙处,带湿用稍深的墨勾节。

竹竿的粗细、长短、多少,可依据画面的需要。竿与竿之间要讲求疏密聚散,节与节之间不可齐节齐缝,要错落有致,画面中忌竹竿形成明显的“十”或“米”字型穿插。



2、竹枝的画法:

细枝生于竹节处,它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每节一般不超过两枝。切不可画成“对生、轮生”。细枝用笔要流畅圆润、有弹性,还要考虑叶生多少,叶多则低垂,叶少则昂扬。同时还要根据风、雨、雪等自然天气变化而表现。细枝常见的画法有两种,一是鹿角枝,二是雀爪枝。



3、竹叶的画法:

竹叶的形状像剑鞘,只是长短大小不同。画竹叶最好用狼毫笔。浓墨饱蘸,一笔一叶,不重复、不涂改,笔管垂直、实起虚收。中锋起笔画至叶尖部分边行边提,一扫而过,要有一定的速度,俗称:“喜画兰,怒画竹”。要使每个竹叶深厚有力,切忌软弱无力、臃肿肥湿、无精神。生长的竹叶,有长有短,大小不一,有正有侧,有昂有垂。古人画竹叶,总结了“一、人、个、介”作为竹叶形态的基本组成方式来组织画面,以此相叠加形成一簇竹叶。




4、竹笋的画法:

竹笋生于春季,上细下粗,上深下浅,竹节由笋皮包裹,一般起笔由上向下画起,皮尖下垂。画竹子要仔细地观察竹子的生长规律。画竹要“胸有成竹”,既要符合它的生长规律,更要很好的表现它孤傲脱俗、坚强不屈、豪气凌云的君子风范和精神特质。绘画中,竹竿、竹枝、竹叶的粗细长短、多少、疏密、虚实、纵横交错等变化都要从画面的全局出发,切不可平均分布,主次不分明或杂乱无章;而要做到画面主次分明,疏不松散,密不板结,分布合理,生动而有气势。



作品欣赏

·


V课 · 国画写意 · 常规课程

报名请咨询御弟哥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