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其实有两人

 唯心独醉88 2016-04-06

改革家系列”之五:唐太宗、唐玄宗(6,大结局)

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

估计有个人得票率会相当高——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他把武将压制得太厉害,普通士兵更没地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据说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结果,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然后就是破财消灾,赔款割地。经济发达又怎样?军事侏儒,空有一身肥肉,肌肉不发达,拳头不硬,任人宰割。所以,宋军被称为“怂军”,宋朝则被称为“送朝”。

到底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其实有两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图注)

说句公道话,北宋开国皇帝如果不是赵匡胤,而是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那样干。

为什么?

除了因为赵匡胤是以武人身份黄袍加身,开国后对武将比较忌惮和防备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新朝取代旧朝,往往会重点吸取前代覆亡的惨痛教训。宋朝取代唐朝后,赵匡胤认为唐朝灭亡的最大原因是藩镇割据,给了武将过大权力,所以本朝就搞以文驭武。文人地位高,日子过得很滋润,武将地位低,过得就比较悲催,打仗谁还上心使劲啊。

对前代覆亡的教训当然应该吸取,但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也不对。这方面,宋朝的赵匡胤不是孤例。比如,汉朝取代秦朝后,刘邦认为秦之所以完蛋,是因为秦帝只搞郡县制,没给自家兄弟封王,结果江山危急时,没有同姓兄弟出来搭手帮忙,所以本朝就封了一大堆刘姓兄弟当王。又如,明朝取代元朝后,朱元璋认为元朝那么牛,打日本都没干过,本朝就更不能打了,于是定下15个“不征之国”,第二个就是日本……这些开国皇帝这样干,结果怎样呢——汉朝有“八王之乱”,宋朝有“送朝”之讥,明朝有倭寇之患。

到底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其实有两人

究竟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赵匡胤是直接责任人,但还有个“幕后黑手”——唐玄宗。你也许会说,唐玄宗是大唐历代皇帝中开边最起劲儿,最崇尚武力的,怎么可能他也有责任?问题是,尚武当然需要,但也得掌握度。唐玄宗在武力开边上,一条道走到黑,结果搞出一个“安史之乱”,把家底都赔进去了,直接把大唐带向下坡路,一直颓势下去,直到玩完。赵匡胤开国后,看到唐朝尚武把自己搞灭了,自然要吸取教训,但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过,如果你是赵匡胤,你也会使劲压制武将。所以,中国人的尚武精神被阉割,表面上是宋太祖的错,实际上唐玄宗也有责任,如果李隆基不把尚武用尽用过,赵匡胤也不至于抑武抑得那么厉害。

下面,再细细聊聊。

开元中期,国力大增,李隆基有了资本,野心开始膨胀。史载:“天子有吞灭四夷之志。”[1]这时,人口充足了,国家也有钱了,府兵制没什么必要,募兵条件完全具备,于是大行其道。

开元盛世为什么戛然而止?安禄山为什么造反?不少人当事后诸葛亮,说是募兵取代府兵造成的。李泌就说:“自治府兵,未有能以之外叛内侮而杀帅自擅者。自废以来,招募长征健儿,而禄山得以为乱,至今不定。”[2]不过,李沁回避了2个要害问题:第一,府兵既然那么优越,怎么会崩溃?第二,募兵制不是安禄山自己要搞,而是经过李隆基点头同意的,而且为唐代开边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隆基的问题,不在于募兵,而在于给了藩镇节度使过多过大的权力。刚开始,他还规定藩镇募兵的总人数,后来只要节度使能打胜仗开边,至于募兵多少,也不怎么管了。而且,节度使不仅是藩镇的军事首长,还是政治首长、经济首长,抓住了所有的权力。这就是史书上说的:“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3]

到底是谁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其实有两人安禄山画像(图注)

府兵制时代,关中之军占全军的41%。募兵制时代,这一数据严重缩水,只有14%。倒了个个儿。在全国58万军队中,边军居然近50万,其中有一个节度使手里居然就有近20万人马(每个节度使一般拥兵6-7万)。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安禄山,而且他一个人当了3个藩镇的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唐玄宗搞了好几个边帅(节度使),企图“以藩镇制藩镇”,但安禄山一枝独大,已经不是其它节度使所能制衡。

人的欲望要是没有限制,往往会不断膨胀,李隆基偏偏对安禄山没什么限制。您要是安禄山,您要是有这么多的资本和这样大的权力,很可能也会选择冒险——拿下首都自己当皇帝。

与募兵相比,府兵很难造得起反来。为什么?府兵不管是到首都(或边疆)守卫,还是到前线作战,一般是从各地抽调编组而成,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难以团结一心。募兵就不同了,一般在所辖地域招募,互相之间大多认识,容易结伙营私,举旗起事。事实上,募兵们杀掉朝廷派出领导他们的边帅也是常有的事。史载:“变易主帅,有同儿戏”,“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诛”。[4]安禄山本是胡人,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反而更容易得到募兵们的支持和拥戴,私下被称为“圣”。

府兵的安全系数虽高,但部队要能打仗,还是募兵更合适,毕竟这才是常备军,专业化程度高。当然了,实行募兵制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使骄兵悍将们始终保持对中央的忠诚度?唐代统治者想出了“派监军”的办法,不能说没效果,但也无法保证绝对有效——因为将军们真要造反,完全可以杀掉皇帝派来的监军。思来想去,历代统治者往往更倾向于搞府兵制。打不过外敌,大不了赔款割地嫁公主;要是被募兵窝里反,那就连皇位甚至性命都一块儿没啦!孰轻孰重,不难选择。

说来说去,兵制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训练水平。安禄山造反时,李隆基在关中地区还有10多万彍骑,而且这些中央军很多就是以前的府兵。[5]为什么这些府兵有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瀚等人指挥,还是一败涂地?因为承平日久,训练废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唐会要》记下了彍骑的丑态[6]:

“中原乃包其戈甲以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有事乃股慄,不能授甲。其后盗乘而反,非不幸也。”

唐朝改革家的故事讲完了,明天进入宋代——王安石变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