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寂的词语鲜活起来 ——关于词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提到词语教学,教师常常感到有些困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基本上遵循着初读识记、精读理解、课后巩固这一教学过程,方法枯燥单一,教学效果有时也不尽人意。其实,词语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虽然在呈现形式上是沉寂的,但其中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本质上是鲜活而富有灵性的。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体会词语的内涵。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使沉寂的词语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 一、体会——把情感激发起来。 “谁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这时,学生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简单地联系课文内容,或查阅字典说出词语意思。这种几乎脱离文本的单纯解词方式,枯燥呆板,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词语的家是文本,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只有积极合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理解词语的内涵。 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四字词语,使一只高傲而可爱的白鹅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篇文章在词语运用上有个明显特点,就是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请你仔细地读一读,在书上圈一圈。(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 出示词语,把词语读正确: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师:作者用这么多生动逼真的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一只——高傲的白鹅,它的高傲表现在—— (学生齐读这些词语,体会其生动传神,并在头脑中想象白鹅的高傲) 师:你感觉这只高傲的白鹅另人讨厌吗?(不) 当作者用这些看似贬义的词语时,表达的却是喜爱之情,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这只高傲而可爱的白鹅,它—— (再次齐读这些词语,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以上环节将文中词语整体出现,在“高傲”这个大语境中,词语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体会,渐渐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既高傲又可爱的白鹅形象,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爱之情。一个个静止的词语就这样在朗读体会中,随着学生情感的起伏而鲜活生动起来。 二、想象——让思维活跃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把汉字符号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当词语穿越学生的想象空间,进入主体心灵世界时,它已经成为一粒种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郁郁苍苍、云遮雾涌、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皑皑白雪……”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中的词语。当学生熟读了课文,正确认读了这些词语之后,我以富有启发性的词语开启了学生想象的闸门:“同学们,这些词语看似平常,但是如果你仔细体会,就会惊喜地发现,它们其实很美很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话音一落,学生便入情入境地读起来,接下来的发言更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读了“郁郁苍苍”这个词语,自己仿佛看到了葱郁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繁茂,山中云雾缭绕,就象一个绿色的天堂。有的说:我好象看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千姿百态的流水,山间有清澈的小溪,山顶是千年不化的积雪,瀑布从山崖上倾泻而下,景象十分壮观……此刻,想象已经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飞到了位于世界屋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我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学词语就应该这样去联想、去想象,让每个词语都在我们的头脑中活跃起来,变幻出不同的景象,这样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请你把词语有滋有味地读给自己听,读给大家听。”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着,想象着,他们读到的已不单单是一个个词语,而是一幅画,一首诗,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我没有就此罢休,又顺势将词语的学习引向深入:“现在,这些词语已经生动地活跃在你的脑海里,那么你能用它们向别人介绍一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吗?”于是,学生又开始对刚刚创造的表象进行加工重组,放飞的思维很自然地回归文本。而此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更深一个层次了。 三、延伸——把知识联系起来 在文章中,词语往往就是一个切入点,从这个点延伸开去,你会发现一个无形的语文知识网。在这个网络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形式、不同意蕴的言语相互照应,相互融合,激活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储备,使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更加确切而有深度。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创作的童话故事,文章开头以简短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去玩。”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文中用一些词语写出了花园的美丽,除了这些词语,你还能用其他词语来描绘这座美丽的花园吗? (问题过后,学生的词语储蓄罐陆续打开了:鸟语花香、草翠花开、蜂飞蝶舞、流水潺潺、鸟声啁啾、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雪花纷飞……使花园的每个季节更增添了许多美丽。)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次作家,将这些词语替换到课文中去,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园的美丽。 (学生饶有兴趣地读着,想着,渐渐地陶醉于花园的美景之中。) 按照常理,这一段文字的教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终止,但是我又接着启发学生:“最近我们积累了不少描写四季风光的古诗,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园的美丽景色呢?”经过几番背诵、筛选,学生为花园的四季美景选择了不同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一个完美教学流程的角度来看,为花园提诗这一环节似乎有些多此一举,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的设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那么“画蛇添足”又有何妨呢? 四、运用——把能力表现出来 无论是认读,想象还是体会,学习词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逐渐地积淀成一种内在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一些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进行说写等语言训练,在此过程中使词语变得活跃,变得对学生来说更有价值。 《蟋蟀的住宅》一文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读文、图解、表达,学生已经清楚地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并油然而生一种赞叹 师:同学们,蟋蟀用柔弱的工作建造了伟大的工程,让我们惊讶叹服。的确,这样好的住宅谁会不喜欢呢?现在我们来为它的住宅写一则广告词,帮它宣传一下怎么样?”学生一听,顿时表现出极高的兴致。我又出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随遇而安 弹琴 “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这些词语,你的广告会更生动。” 几分钟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任务。有的以小蟋蟀的语气介绍了自己住宅的特点:“我是小蟋蟀,现有一处高质量的住宅出售。它建筑在朝阳的堤岸上,在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门口有一道安全门,你可以放心地在门口的平台上唱歌弹琴。室内虽然简朴,但是清洁干燥,经过我不断地整修,现在更加舒适。欢迎您来选购。”有的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介绍了蟋蟀工程师以及他的伟大工程。还有的郑重其事地留下了咨询电话和联系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没有丝毫压力的情况下,达到了运用词语、训练表达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体会,使学生与文本情感相通;想象,使词语更加生动饱满;拓展,让词语的内涵变得丰富;运用,给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空间。语文教学就应该这样,让沉寂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再慢慢地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