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吴忠豪教授在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作了题为《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的报告,吴教授的发言如春日里的一声惊雷,引起了与会教师的热烈讨论,小编特别整理了吴教授讲话的要点,语文老师们,一起学起来吧! 一、从名师课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会上,吴忠豪教授首先对会议上呈现的名师课堂进行了点评,他说,年会中所展示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突破,一个是突破了“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的“魔障”。二是以“板块式”课堂教学结构取代了逐段分析讲读课文课堂教学模式。本次会议上绝大多数名师都没有采用逐段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板块式教学或是共同体讨论的教学方式,课堂注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例如:薛法根老师上的《谈礼貌》,教学重点不是在分析讨论这篇议论文的思想内容,而是在教学生叙事说理这样一个写作方法,教学内容非常明确。林莘老师上的《武松打虎》这堂课,采用的是共同体学习的方式,这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他不是教《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而是用这篇课文来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 另外,他对课堂上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提出了新的意见。他说, 语文课上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品读文章,练习写批注。可是对“品读课文”这项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究竟有何价值,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往往不怎么清楚,也不一定去深入思考。因此,品读课文往往局限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认识这些方面。学生品读后交流的大多是课文思想内容或人物性格情感方面的感悟体会。但是作为语文课程的阅读训练而言,语文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品读这篇文章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的表达我是没有想到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精彩,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等等。语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品味、高质量的品读,应该指向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这样去引导,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质量,才会收获更多的语文营养。 二、语文课的“实践性” 吴教授在点评张祖庆老师《语言的魔力》一课时,提出 “实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反复强调了三次,“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则。”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人文性、工具性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但从教学这个方面看,从学生学习语文这方面看,我们似乎更应该强调的是语文的“实践性”,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说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个课时,本国语言不过关”,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太少了。 崔峦老师提出语文课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这句话固然不错,但要补充一句,“以策略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而且我以为“实践”比“策略”更重要。 课堂上,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阅读方法策略,两者相比我认为实践更加重要。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实践经验积累以后再去教他策略,这时学生更能够接受。如果学生阅读经验很少,老师教的阅读策略即使很有用,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以学习投篮为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练习投篮,自己去实践。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处于一种原始阅读经验的积累阶段,阅读实践越丰富,经验堆积得越多,那么阅读方法规律就像才越有效。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误以为方法规律指导是第一位的,要先理解再实践。其实这是错的,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阅读不熟练到熟练,从阅读儿童读物到阅读成人读物,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当他阅读时碰到障碍,遇到瓶颈时你适当地去指导些规律,教他一些方法,这样的指导会更加有效,而且时间很节约。对儿童来说,阅读实践比规律指导更重要,当然我不否定规律指导。 三、“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难点 我们的中国语文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有一个结构上的失衡,我们将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用于阅读,用于表达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其实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难点在表达,重点也是表达。所以国外母语课程在教学时间分配上都是朝表达倾斜,母语课阅读和表达时间是阅读、表达各一半,日本国语课60%时间是用于表达,包括阅读课文里都有表达练习。 我们的语文课将大量时间放在阅读上,这样的课程设计难以支持学生表达能力过关。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练习表达,挤出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训练上。这一次名师上的阅读课里,非常突出学生的表达训练,法根的课,上海谢江峰上的《尊严》,蒋军晶的《绘本阅读》,祖庆的《语言的魔力》,都安排了学生表达训练,我觉得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值得提倡。 蒋军晶上的《绘本阅读》是读写结合课。先让学生观看投影,了解绘本内容;再看投影写一幅画面,画面上画着一条路、一只狗,研究这幅画怎么写,读读蒋老师班级的同学怎么写这幅画;然后出示五幅图,让学生选出其中的一幅写话;最后逐幅点评学生写的五幅画。这堂课展现出名师的教学风采。听课老师都非常佩服。我觉得这堂课确实不错,但是有没有提高的空间?有。 我事后与蒋军晶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前半段看投影了解绘本内容,讨论画面内容可以写什么,花了将近一半教学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以上;后半段学生真正练习写的时间是半小时,包括交流点评。绘本内容很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出示的这幅画可以写什么,写动作、神态、样子等都是老生常谈,意义不大,无须多讨论,这样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后面的写话上。第二个问题是这堂课教师对学生写的五幅图分别作了评讲,评讲时间超过学生写话时间,教师评讲深入到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到位,在评讲形式上也采用了非常新颖的方法,所以听课老师都被你的评讲方法迷惑了。其实这个环节设计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生交流写话都是原有写作水平,是已有发展区,这个班学生写作水平很高,但这不是你老师的功劳,而是他们原来老师教的好,所以写得这么好。你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如何学生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这才是你的本事,你的作用。这怎么体现呢?我认为交流一幅、两幅图足够了。就一组或两组学生交流,交流完了你要做一件事,就是点评交流的文章中哪句话震到你了,哪句话让你心服口服了,让学生来评他这句话为什么写得好。通过潜心的比较,去深入认识表达好的学生比我好在哪里。接下去再应该有一个后续练习,跳出剩下的三幅画再写一幅,你要写出比他好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了,如果再交流的时候学生能够写出比第一次更精彩的句子,那是你的本事啦,因为学生有进步、有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要挤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老师要做学生语言发展的促进者。 四、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 在点评张祖庆老师的《语言的魔力》一课时,吴教授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他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语文语文教师共同的愿望,这几年大家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怎么评价一堂课的效率,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过评价一堂课效率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比老师教什么更重要。语文教学效率评价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进步,学生行为的变化,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用最少的时间达到学生行为变化的最大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从这样两个方面去思考;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教学效率,也要从这样两个方面去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一是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质”;一个是选择多少教学内容,这是“量”的问题。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不在老师教了多少内容,而在学生学会什么。祖庆老师这堂课教了两个内容:一是小说的阅读方法,怎么读小说,要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情节;二是让学生体会马克吐温的语言表达特点,然后写一段话。这堂课中,写话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写话才能真正体会如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喋喋不休的特点。可是这个环节没有时间具体落实了。所以我建议二选一,教师要敢于舍弃。 刚才法根老师课上有一个统计,第一次写一段话学生说理时能够自觉“引用”的只有四个,也就是说老师“教过”了,学生理解了,但只有四个学生会用;老师点评以后第二次写话,学生说理所会引用的有二十个学生,一下子增加了5倍。如果再有第三次写话,那么学会“引用”的学生还会更多。这充分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以前我们一直说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先是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然后从思想内容再回理解语言文字怎么表达的。我认为语文课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这一步。理解了以后一定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去实践,理解得再多,不会用,就无效,甚至无用;实践以后才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方法,学会策略。所以我提倡学习语言文字要三步走。
五、语言积累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实无论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以大量语言积累为基础。没有语言积累,学习再多的方法也白搭,所以积累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积累语言第一是积累生字,这一条老师们都很重视,还有积累词语,有些老师重视,也有些老师不够重视,比较忽视的积累句子,其实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但取决于积累的词汇量,还取决于积累的句型,句型越多表达就越丰富,写文章也越有文采,这是成正比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语言运用。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强调积累和运用,一直到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最后引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烦,邪道至玄、至晦。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应该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如果我们的改革越改越复杂,那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