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公司中的团队与合作

 知行合一ing 2016-04-07

团队与合作的终篇,也是一篇小结,算作是1.0版本。

业务增长(预期)是团队扩张的唯一理由

搞团队讲合作,并不是创业的初衷。之所以叫“创业”不是“建团”,本就说明了“业”是重中之重。

“地主家也会没有余粮”,更不用说本来就一穷二白的草根创业团队。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业务的问题,而业务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增长”和“钱”的问题。创业早期,这两个问题就至少要解决一个,否则完蛋是分分钟的事。创业早期解决生存问题,要么靠“增长”拿到“钱”来续命,要么自己有赚“钱”能力。

对团队来讲,创业早期大家其实不怕穷,穷的时候大家比较小心谨慎反而不太容易出事儿,团队苦点但有“希望”所以还愿意一起扛。创业最怕“小富即安”的阶段——创业刚刚有点眉目的时候尤其危险,比如刚拿到一笔投资“小钱”的时候,或者“似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的时候。说“小钱”是因为创业者只需要算算就知道可能并不能烧多久,说“似乎”是因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偶尔也会发生(比如因为一个事件导致产品突然间火了,魔漫?脸萌?)。这两种情况本不是坏事,真正危险的地方在于“误判”一帆风顺,然后“大肆扩张”……

“有钱了”决不能成为团队扩张的理由,业务增长(预期)才是。

业务第一、团队第二、成长第三

“业务第一、团队第二、成长第三”是我理解的创业三部曲,反复在跟团队讲。

先顺着看。

业务增长了或者有了明确的业务增长预期,这时候扩充团队或花时间在团队建设上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团队实力增强对业务发展是增益效果。同理,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是对团队实力的增益。

环环相扣,创业进入正循环,很美。

再反过来看,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顺序?

在业务没有增长或者没有增长预期的情况下扩充团队,会增加两块成本:

  1. 可见的人力成本,费钱;

  2. 不可见的管理成本,费精力费时间。

第二个不可见的成本是最可怕的,本来不明朗的业务发展在创业者有限的精力被分散之后的更容易雪上加霜。

再看这样做的收益,潜在的两块:

  1. 团队扩张,一派欣欣向荣,团队有信心士气很高;

  2. 新引入的团队成员带来意外的收获,帮助解开了创业迷局。

第一个是可预期的,但并没有什么鸟用: 一来业务方向没整明白,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好结果,二来这类信心/士气自身基础不牢,弱不禁风。

第二个是美好的期望而已,大部分创业的问题还需要创业者自己解决,期望新引入的人解开创业迷局本就是一场投机。(注意我反对的是业务没想清楚时扩张团队,并没有反对为了解决问题而适当引入人才)。

任何不把业务放在第一位的创业都是扯淡。

再从“时间”的维度解释一下。

业务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对于创业者来讲可能就是下个月能不能继续活的问题。

团队的问题是快慢的问题,只要业务稳住,团队的问题再严重,留给创业者短则三五个月的时间去缓解。

成长的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来业务发展团队成员本身自然要成长,二来成长的问题暴露成为严重问题导致离职等团队问题,一般也不会在一年之内爆发。

“业务第一、团队第二、能力第三”,也因此我甚至会认为在极端的情况下:

  1. 创业者要做好一个人继续战斗的心理准备——业务第一、团队第二;

  2. 创业者要做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心理预期——团队第二、能力第三。

当然,极端的情况最好永远不要发生。

团队的自然生长

回到“团队与合作”这个主题,先说创业团队中的“人”和“事”:

创业公司中的团队与合作

左右两个金字塔,左边讲“人”的层次,右边讲“事”的层次,一个层次的“人”对应同一个层次的“事”。

创业落实到具体的“团队与合作”层面,首先是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往下依次是目标的分解、实现路径的梳理、策略的制定、优先级的确认、执行的优化。

这些“事”落实到团队中“人”的层面,就是一线执行的成员要不缺方法去尝试,这依赖于上一层方法论的完善以致于可以生产解决各个分支问题的方法,而再往上一层就是业务/领域知识框架,把方法论连接起来……

所谓的团队的自然生长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

  1. 业务的增长对团队的能力提出要求,带来了团队知识增长的需求,团队由此被迫生长;

  2. 业务的复杂化和规模扩大化引出团队分工的需求,团队由此被迫生长;

  3. 业务发展引出了团队在领域知识的高度与深度上的需求,团队由此产生职级——职级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各成员的能力(高度与深度)不一样;

本质是业务增长驱动团队随之自然生长。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团队中的职级源于人的能力差异,而能力差异这一事实应该被正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所在的职级不一样,哪怕是相同职级的人表现也不完全一致。明确责权利最佳的状态是责任范围匹配能力,所获授权匹配工作目标,完成后的收获能够匹配贡献和奉献,对每一个团队成员:

  1. 责——基于充分沟通的目标确认

  2. 权——目标清晰的授权

  3. 利——结果导向的奖罚

一方面,人民群众最怕老板只谈理想不谈钱,少数人才怕只谈钱不谈理想的老板;另一方面,老板也怕跟人讲道理时TA跟你讲感情,你讲感情时TA跟你讲道理,扯不清。

明算帐、亲兄弟。

一开始就明确责权利是在成年人间达成契约,定义各自的行为边界付出多少有什么资源以及潜在的收获是多少。契约达成后,每个人就可以专注于事。

兼顾公正公开公平的合作才能心安理得,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才能走得长远。

创业团队成员间的相互成就

既然“出了公司,老板就啥也不是”,那为什么在公司时要对老板“另眼相看”不能平常心对待?理想的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是相互成就,即使是不同层级间也首先是合作而不是管理关系。

由于能力差异、信息的不对等客观存在,掌握优势资源的“上一层级”(对应“人”金字塔的层级,而不是常说的“管理层级”) 应主动赋能:

  1. 资源,要提供任何能帮助下一层级更好完成工作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钱、Head Count等;要主动提供,是因为下一层级很可能“看不到”这些资源的存在;

  2. 能力,利用自身能力、视野和资源等优势帮助下一层级提升能力;

  3. 信心,积极的引导加上各种激励方式,看得更远的人理应自带鸡汤和鸡血。

上一层级的成员从“个人”的狭隘视角放开到“团队”视角,主动赋能打造“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团队,反过来也是成就自我。

除了自上而下的输出,创业团队成员间更重要的相互成就是相互输出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信任的魅力在工作中的体现是沟通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情感上的各种好处,团队中彼此信任和彼此依靠终归是件美好的事。创业团队能形成Trust by default 的氛围非常重要。

一方面,“日久见人心”说明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另一面,信任是双向的,在实践中信任的建立需要一方“冒险”先迈出一步。

既然创业者天天在冒险,那这个一定是最值得的“冒险”。

人心都是肉长的

创业很残酷,“业务第一团队第二能力第三”、“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讲了许多道理,但这并不应该是全部。现实残酷之外有人性美好,理性之上谈感情,人心都是肉长的。

从“信任”的话题延伸出来,创业团队成员间除了事业,还应成为“伙伴”:

  1. 花时间(工作时间要用足,工作之外的时间不讨厌大家也一起玩呗)

  2. 花心思(大家都不傻,花没花心思跟人来往很容易看出来,最怕花了时间没带心,时间全白花)

  3. 花钱(非必需,但考虑到花钱省时间与花时间省钱这两者平衡,花钱也是回避不了的)

从最简单的一起吃顿饭扯扯淡,到复杂点的一起筹划家庭旅行,一步步靠近成为“伙伴”。跟小伙伴们在一起做点事,除了踏实还是踏实。

以上,是我有关“团队与合作”的完整想法。

更多信息,参考之前写的:

我是来自海豚浏览器团队的吴朝东

如果你认同以上的观点,有意愿成为朋友或有兴趣一起共事,请加我的个人微信 chdwu7

(海豚浏览器团队服务欧美日韩主流市场用户,团队各岗位小规模谨慎扩编中)

如果想接收我关于创业、产品和管理的更多想法,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共号 PMLifestyle

(保持每工作日更新,不发未经思考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