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精选|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为企业服务有待深入 急需加强鼓励和引导

 fckxs 2016-04-07


作者简介


张丽琴: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与研究工作。

课题组其他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杨子江;中国科协创新战略发展研究院 刘薇、侯波、崔紫晨。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参与到为企业服务当中,会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管理中对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在科技评价、业绩考核中存在区别等原因,直接影响科技工作者参与为企业服务的程度和积极性,亟待加强鼓励和引导。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为企业服务程度有待提高 


1
高校科技工作者参与为企业服务的比例高于科研院所


被调查者中,45.6%的高校被调查者、37.2%的科研院所被调查者表示直接参与过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或活动。对于企业研发项目、技术攻关等研发活动,高校被调查者中42.1%表示参与过,参与者中18.8%属本职工作、26.5%经常参与、54.6%偶尔参与;科研院所被调查者中34.7%表示参与过,参与者中27.2%属本职工作、22.2%经常参与、50.6%偶尔参与。表明高校科技工作者参与为企业服务的范围高于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更多是在本职工作之外参与。


2
有参与企业研发项目与活动意愿的仅超过半数


企业研发项目、技术攻关等研发活动是专门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方式,对此,高校被调查者中有37.3%表示适合自己并且愿意或比较愿意去做,14.8%表示不适合自己但会努力去适应;科研院所中,36.7%表示适合自己并且愿意或比较愿意去做,15.9%表示不适合自己但会努力去适应。显示出仅有52.1%的高校和52.6%的科研院所被调查者有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技术攻关等研发活动的意愿。



3
高校科技工作者愿意参加横向课题的不多


纵向课题是指国家、省、各个部布置的由上而下的课题,横向课题是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课题,为企业服务的项目均属横向课题。调查中,31.7%的人表示“更愿意参加纵向课题/项目”,27.8%表示“更愿意参加横向课题/项目”,27.7%表示无所谓(其他表示本单位不涉及这一问题)。其中,科研院所被调查者中该比例分别为30.1%、29.3%和32.4%,高校被调查者中为45.4%、26.4%和24.0%。相比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高校科技工作者更愿意参与非企业委托的纵向课题。


4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项目成果的转化效果受到认可的比例不高


有些课题/项目在申报时要求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申报,应答者中48.3%表示参加过这类项目。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3.7%和45.0%。针对问题:高校或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申报的合作课题或项目,相比自我研究的应用型项目,成果转化效果是否更好?应答者中46.4%认为效果更好,20.2%认为效果差不多,4.3%认为效果更差,16.2%表示说不清楚,表示“没有参与过,不了解”的占12.8%。表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效果有待提高。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倾向于纵向课题等影响科技工作者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1
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缺乏结合紧密长期的合作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不同轨道运行,缺乏长期紧密的结合。某高校反映,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与企业间缺乏务实、紧密和长期的合作。科技工作者与企业间的合作呈现短、小、散的特点。很多合作往往围绕实施某一个科研项目、政府部门组织的某一次产学研活动而展开,项目和活动结束,合作也就终止了,很少真正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一些部门为了实现政绩,不论条件是否成熟,盲目“拉郎配”,造成一些合作仅停留在纸面,实质性内容甚少。甚至一些科技工作者“被”签合作协议,签完之后没有了下文。


2
业绩考评和职称评审的要求导致科技工作者不愿深入企业


在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在管理上存在较大区别。调查显示,分别有超过半数的高校应答者表示纵向与横向课题计入的工作量不同(54.7%)、课题成果在年度考评中的权重不同(50.3%),46.8%表示课题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分量不同;42.2%的科研院所应答者表示课题成果在年度考评中的权重不同。关于选择参加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时的主要考虑因素,高校被调查者依次选择职称评审要求(46.8%)、个人兴趣(40.9%)、业绩考核指标及规定(39.5%)和个人经济收益(32.7%);科研院所被调查者依次选择个人兴趣(43.8%)、业绩考核指标及规定(37.3%)、职称评审要求(37.1%)和个人经济收益(29.7%)。由此看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参与纵向还是横向课题,更多地还是考虑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的要求。某高校老教授反映,年轻时经常去为企业解决棘手问题,但现在带的硕士生、博士生不愿跟自己去,因为这对他们申请纵向课题、评职称没有任何帮助。



3
缺乏鼓励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的规定和激励机制


在科技评价、业绩考核影响科技工作者参与为企业服务的同时,相关规定和激励机制缺乏也导致科技工作者难以产生积极性。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自身的考核体系对于科技工作者参与产学研合作等经济活动没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很多科技工作者很难拿出时间精力下到企业车间去,只能通过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科研。某高校反映,学校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等级与教师、科研人员的奖励挂钩,比如发表1篇SCI源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给予几千元不等的现金奖励,但参与企业科研主要是应用研究,研究周期长、发表论文数量少,论文奖励少,导致企业虽有需求但高校教师却不积极。


4
缺乏高水平和符合实际需要的科研成果


调查显示,37.8%被调查者认为缺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影响成果转化的因素,居第一位。科技工作者反映,科研人员一般在本学科内纵深研究,提出的课题往往属于产品的某一环节,只能改进技术和提高效率,而市场需要的产品常常表现为多种技术的集成,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和强有力的组织体制保障。如果科研工作与企业需求脱节,就会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导致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的激励机制和措施


1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


探索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建立长期的、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例如:高校、研究院所在企业建立研究中心,为研究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地研究搭建平台;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研究机构获取所需的技术,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更加紧密地接触。


2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统一科技创新评价标准


完善高校、科研院所有关评价、考核标准,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与企业创新需求一致,减少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脱节。制定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提高横向课题在考评中的比重。


3
增强对科技工作者服务企业的支持和奖励,建立市场导向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适当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和倾斜,对与企业合作,建立从立项、试验到成果发布等环节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由相关部门和专人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为科技工作者个人从事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提供渠道和信息等帮助。

原创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