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实验中学《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研究》“十二五”省级课题重点课题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3、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方法】 【知识链接】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2、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学习过程】 基础演练(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庠(
然而不王(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请以战喻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王
然而不王者( ③以
请以战喻( ④食
狗彘食人( ⑤之
填然鼓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合作探究 1、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B级) 2、梁惠王先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C) 4、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B级) 5、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B级) 【巩固提升】 1、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日出江花红胜火 3、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 C.弃甲曳兵而走 4、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A.使用比喻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答案 【基础演练】 1、王好(hào)战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4.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FONT>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合作探究】 1、“民不如多。”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2、梁惠王先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4、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5、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巩固提升】 1、⑴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2、D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方法】 【知识导学】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2、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3、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4、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5、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A级)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发
①百发百中(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5.胜
①高处不胜寒(
③百战百胜
(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二.默写:(A级)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合作探究】 1.孟子分析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无本质区别用了哪种说理方法?(B级)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B级) 3、孟子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时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分析。(C级) 4、孟子认为实现王道之始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达到王道的成功需要采取哪些措施?(B级) 5、梁惠王是否会接受孟子的观点?为什么?当代中国,共产党治国,是否用到了孟子的智慧?(C级) 【巩固提升】 1.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B.请以战喻(请您) C.申之以孝悌之义(兄弟友爱)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3.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4.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③⑥ 【基础演练】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
发
直
兵
胜 二.默写:略 【合作探究】 1.参考答案:比喻说理 2.参考答案: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呢,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参考答案: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油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4. [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 “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参考答案:“不违农时......”“五亩之宅......” 养民(物质):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 教民(精神):实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6.参考答案:不会,社会背景决定的,施仁政必须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 关注民生,关注三农,义务教育免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巩固提升】 1.答案C
(A或,有的人 2.答案C
(C按 3. 答案D (①对 ②到 ③比 ④在 ⑤和) 4.答案C (②④⑤⑦为介词结构后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