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鲤鱼山九龙门 2017-02-24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走进《孟子》,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狮子的霸业
狮子图谋霸业,准备开拓自己的疆域,便决定与邻国开战。出征前,它举行了御前军事会议,并派出大臣通告百兽,要大家根据各自的特长担负不同的工作。
大象驮运军需用品,熊冲锋厮杀,狐狸诡计多端当参谋,猴子则充当间谍深入敌后。有动物建议说:“把驴子送走,它们的反应太慢了,还有野兔,他们会动摇军心的。”
“不!不能这样办,”狮子说,“我要用它们,而且它们会在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驴子可作司号兵,它发出的号令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野兔奔跑迅捷,可以在战场上做联络员和通讯员。”
那些动物觉得狮子王说得很有道理。后来在战争中果然是每个动物都发挥出了最大的用处,取得了胜利。
微感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一、文本名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作者名句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一、作者视窗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他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他那思想的光芒。一个混乱、嗜杀的时期,只有他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他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他才到处宣扬“仁政”。 他就是“亚圣”——孟子。
【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数罟(  )  ②洿池(  )  ③鸡豚(  )
④狗彘(  )  ⑤庠序(  )  ⑥孝悌(  )
⑦饿莩(  )  ⑧曳兵(  )
答案 ①cù gǔ ②wū ③tún ④zhì ⑤xiáng ⑥tì ⑦piǎo ⑧yè
(2)多音字                  
①王好战(  )  ②不可胜食(  )
③养生丧死(  )  ④可以衣帛矣(  )
⑤狗彘之畜(  )  ⑥不王者(  )
答案 ①hào ②shēng ③sāng ④yì ⑤xù
⑥wàng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①河东凶亦然:这样
②王好战:喜欢
③请以战喻: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④兵刃既接:已经
⑤弃甲曳兵而走:拖着/逃跑
⑥不违农时:耽误/季节
⑦申之以孝悌之义: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道理
⑧不知检:约束
(2)熟语积累
①弃甲曳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②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③养生丧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④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2)一词多义
①数数罟不入洿池 (密、细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命运)范增数目项王    (屡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计算)
②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径直、直接)理直气壮 (正确)
③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百发百中 (发射)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派遣)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怀怒未发 (发出,发生)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发射)白发三千丈 (头发)
④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沛公不胜杯杓 (承受,禁得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 (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 (宏伟的)
⑤食谷不可胜食 (动词,吃)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动词,吃/名词,食物)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给……吃,喂养)
⑥凶河内凶 (饥荒)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甫闻凶讯 (不幸)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⑦加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山不加增 (增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
(3)虚词归纳
①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则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②之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五亩之宅 (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以请以战喻 (介词,用,拿)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依照)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④而弃甲曳兵而走 (连词,表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承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连词,表转折)
四、文白对译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  凶,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
则  移其①  民  于河东,移其②   粟 于河内;河东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 凶   亦然。察 邻国  之政, 无如寡人之③用心者。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  不加多,何   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ɡ)。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
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
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①其:代指河内。②其:代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察:考察。
政:当权者。无如:没有像……。③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
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 王 好 战,请  以①   战  喻。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
  填然鼓之,兵  刃  既接,     弃甲  曳咚咚地敲着战鼓,战斗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
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  五十步而后止。拖着兵器逃跑。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停下来。
以② 五十步    笑      百步,则 何 如?”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
好(hào)战:喜欢打仗。请:请允许我。①以:用。喻:打比方,作说明。填然:咚咚地。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形容词词尾。
鼓:名词用作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器、武器。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
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②以:用,凭,拿。则:连词,那么。何如:怎么样。
曰:“不可,     直    不   百步 耳,(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是亦走  也。”但这也是逃跑呀。”
曰:“王   如   知   此,则 无 望 民(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
之多于邻国也。百姓比邻国多了。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毋”。望:希望。于:比。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 民 养 生丧死无 憾也。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
   养生丧死无  憾,  王道  之始也。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季节。谷:粮食的统称。胜:尽。数(cù):密。罟(ɡǔ):网。洿(wū):深。斤:一种斧子,古代
砍伐树木的工具。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ɡōnɡ)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始:开端。
“五亩  之 宅,树 之 以 桑,五十 者  可以“五亩住宅的地方,在宅场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
衣   帛   矣;鸡 豚 狗 彘之畜,无失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错过它们繁殖
其 时,七十 者  可以食 肉矣;  百亩  之田,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户百亩大的土地,
勿夺  其   时,   数口之家,  可以 无 饥矣;不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谨庠  序之 教,申  之以孝   悌  之   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颁  白  者 不   负戴于   道路矣。七十 者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
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 寒,   然 而 不 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
王   者,未之有也。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树:动词,种植。衣(yì):动词,穿。帛(bó):丝织品。豚(tún):小猪。
彘(zhì):猪。畜(xù):畜养。无:通“毋”。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ánɡ)、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
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食:动词,吃。然而:这样(如此),却。王(wànɡ):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狗  彘   食①   人  食②  而不知检,“(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掉百姓吃的食物却无人制止,
涂 有饿  莩 而不  知  发,人 死,则曰:‘非我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
也,   岁   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
‘非我也,兵也’?           王    无‘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只要)王不要归
罪  岁,斯  天下  之 民 至焉。”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①食:动词,吃。②食:名词,食物。
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莩(piǎo):也作“殍”,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兵:兵器。罪:归咎(jiù)、
归罪。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一、文本助读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重点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3)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___  今义: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答案 (1)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副词,更 (3)逃跑 (4)供养活着的人
2.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____________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 
(4)树之以桑____________ 
(5)王无罪岁____________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 
(7)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 
(8)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2)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3)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 (4)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5)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6)“生”“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使动用法:使……迁移
3.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非我也,岁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7)未之有也
(8)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9)弃甲曳兵而走

(1)~(3)__________  (4)~(6)__________
(7)(8)__________  (9)__________
答案 (1)~(3) 判断句:“……也”表判断 (4)~(6) 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不负戴于道路”即“不于道路负戴”,“多于邻国”即“于邻国多” (7)(8)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则何如”即“则如何” (9)省略句:“(将士)弃甲曳兵”
4.翻译句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2)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3)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
三、师生探究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做到王道?这种措施的具体效果如何?(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课文中体现出孟子怎样的理想政治以及思想与主张?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1)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2)仁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  
课文中孟子的思想与主张有:
(1)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  
(2)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的主张。  
4.孟子的这篇散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际,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一、阅读延伸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经意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他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二十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君王是载舟覆舟的关系;他向往理想的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心,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的代言人,他那份深刻,那份执着,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的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的温暖,大片的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的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赏析】 东汉赵岐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我们的文化宝藏。
二、写法迁移
《寡人之于国也》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比句式使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语气连贯的句子排列起来。它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美,可以构建形式的整齐美,可以打造文章的旋律美。排比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如同音乐般激越;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如彩虹般绚烂;用以抒情,则情深意浓,如小溪般缠绵;用以说理,则鞭辟入里,如瀑布般壮美。
【我来练笔】
请以“语文是什么”为话题,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
【答案示例】 
语文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语文。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一支农家丰年曲;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语文是一位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注目冬的壮美与浪漫。
三、问题生成——带有更多的问题而非更多的答案去生活
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探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cù)罟  洿(kuā)池  弃甲曳(yè)兵
B.孝悌(tì)  饿莩(fú)  养生丧(sānɡ)死
C.狗彘(zhì)  鸡豚(tún)  庠(xiánɡ)序之教
D.衣帛(bó)  畜(chù)养  请以战喻(yù)
答案 C
解析 A项,“洿”读“wū”;B项,“莩”读“piǎo”;D项,“畜”读“xù”。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答案 A
解析 A项,两个“发”分别指“开仓赈济”“开放”;B项,“兵”都指“兵器”;C项,“或”都指“有的人”;D项,“是”都是代词“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答案 D
解析 A项,“无罪”是两个词,“不要归罪”;现代汉语是一个词;B项,“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黄河以北”;今义是越南的首都;D项,“门庭若市”古今义一样。
4.下列句子当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3分)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 D
解析 A项,“鼓”,名词做动词,敲鼓;B项,“衣”,名词做动词,穿;C项,“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5.课文名句填空。(4分)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②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文本训练(课内精读)(15分)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完成6~9题。
6.下面加点词的注释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数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多。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讨。
答案 B
解析 A项,“加”,更;C项,“数”,密;D项,“检”,约束。
7.文章阐发了孟子的王道思想,下面都属于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3分)
①河东凶亦然 ②不违农时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养生丧死无憾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七十者衣帛食肉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⑧王无罪岁
A.①④⑥⑦  B.②④⑤⑧
C.③⑤⑦⑧  D.②③⑤⑦
答案 D
解析 ①梁惠王的做法,不是王道;④⑥都是效果,不是措施;⑧不是具体措施。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直接对梁惠王的批评。
C.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D.孟子不仅主张教民,还主张养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E.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答案 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我们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B项,是孟子对所有统治者的批评,而非只指梁惠王,D项,前后顺序颠倒。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2)认真地办好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三、类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非 相
《荀子》(节选)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盖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②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期思③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蓄;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注】 ①姑布子卿:春秋时郑国人,曾看过孔丘和赵襄子的相,见《韩诗外传》卷九和《史记·赵世家》。②焉:通“颜”,额。③期思:地名,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东南。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俗称之           称:称呼。
B.无害为君子也  害:妨碍。
C.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差:区别。
D.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可:认同,赞同。
答案 A
解析 A项,称:称道。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从正面论述“非相”的一组是(  )(3分)
①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②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③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 ④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⑤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 ⑥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列举了唐举善于相人,并非从正面议论“非相”;⑤是写通过桀纣外貌特征推断其能力;⑥也是通过外貌来判断其举止行为。都是从反面进行论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也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身材相貌不是判断君子小人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又用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 C
解析 C项,“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4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3分)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
(3)没有谁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子弓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轰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做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做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4.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5分)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答:______________
答案 ⑥②④③⑤⑦①
解析 可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15.请以“慈善”为话题,再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5分)
慈善是一种美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它是融化冰雪的阳光,是消除阴霾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慈善是一种胸怀当别人陷入窘境时它是缓解干渴的雨露是滋润心田的泉流慈善是一种境界当别人遭遇坎坷时它是躲避风暴的港湾是带来慰藉的星光
解析 仿写时,应按照“慈善是一种……,当别人……时,它是……,是……”的基本形式,设置两处贴切的比喻,拟写体现“慈善”力量的主题思想句子。要做到仿句与例句构成排比,形神一体。
细节决定成败 纠错成就完美
卡 题 号 错题原因摘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