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 | 名校教授竟然也有“拖延症”,不想干活怎么办?(中)

 长沙7喜 2016-04-08


案 例

咨客,华人女性,50 岁左右,博士,在发达国家某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孩子已经长大,研究生毕业。大约从六七年前开始,不想工作,对工作失去了动力。咨客觉得在国外的工作需要永远保持新人的状态,不像国内,熬到一定年龄就可以“吃老本”,甚至可以进入“半退休状态”。


在这里,很多比她年长、身体状况差的人工作量都比她大,工作比她认真,让她感觉永远都“熬不出头”,觉得没指望,所以工作动力越来越弱。现在每天除了对吃饭和锻炼身体感兴趣,其余事情都不想做。逛街、聚会等都是随意做,不能当作任务。想找张医生了解自己究竟怎么了,以及该如何改善。


第二步,发现家庭动力模式——纵有智力优势,就是不愿“上进”。 

此处,“上进”或“不上进”,完全不涉及道德评判、优劣评价。完全只是为了去发现咨客“拖延”模式的秘密,并想办法改变这个模式。 


1、 进一步澄清当前咨客工作岗位对她的要求,以及持续存在的抑郁或焦虑。她愿意看电影、做饭、锻炼,同时,不愿意做需要太多消耗智力的工作。是不是有点“智力懒惰”? 

2、通过咨客叙述家庭成员的故事,她自己求学和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想法,了解到妈妈天赋很高,却愿意按部就班,安逸生活,不愿意太努力,也教育孩子们浅尝辄止。咨客与哥哥,都深受影响。这就是她家的模式。 

3、 针对咨客“不想付出太多努力”的心态,拉回到当前问题——这样很危险,必须改变“无欲无求”心态。


虽然张医生一贯十分“上进”,但绝不会将他的价值观直接强加给咨客。询问和探讨过程中,咨客的模式及形成原因逐一显现。而且,咨客是有改善动机的,但仍处于“懒得主动改变”的阶段。 


下一步,张医生如何在她现有动机水平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她去行动呢? 


19.张医生:好的,我觉得这是很正确的选择。你刚才讲到这种状态是近六七年的变化,在六七年前之前,你觉得生活很有奔头,很努力,没有这些问题吗? 

20.咨客:六七年前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我那时候相对比较年轻,没有想那么多。别人都考了研究生,我比别人成绩还好,那也得考吧,毕业了,别人都有工作,那我也就跟着走,到了一定时候,这种积累就会觉得累。六七年前开始有了苗头,刚开始觉得,人总是会有累的时候,缓一缓就好了,但这几年就越来越严重。在这期间,偶尔会有好转,比如这个星期和您谈完,可能下周就好一些,或是看一本比较励志的书,就会好一点,但是这个效果就相当于困的时候喝了一杯咖啡,到时候还得睡觉。 

21.张医生:这个比喻很恰当,我听你讲话都很充满能量,反应也很快。 

22.咨客:我不是智力和身体有问题,你要是跟我说话,我挺能说的。如果你让我准备个发言稿,我就不愿意,但像你这样问我什么,我就答什么,也没有什么任务,当然就特别有能量了。 

23.张医生:对的,总结得很好,所以你是个很理性的人,呵呵。也就是说,你的情绪和六七年前相比,没有更焦虑或是更抑郁,但是当让你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越来越不想做,像咱们俩这样信马由缰地讲话,我也没给你布置任务,你就没有问题? 

24.咨客:对,主要是你没有给我布置任务。如果你给我的任务是出去跑一圈,我觉得还行,但如果你问我,“上个星期布置的文章,你写完了吗”,我立马心里就会沉一下。 

25.张医生:如果我约你出去看个电影呢?会觉得有压力吗? 

26.咨客:看电影本身我很愿意去,但是看完电影,我会焦虑,因为看电影了,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就少了,我就得考虑一下要不要看,但是我不反感。即使电影不好看,我都觉得没事,电影好不好看都不影响我什么,我都可以随意评论,实在不好看,我看到半截就可以闭上眼睛了。 

27.张医生:对的,实际上你不是不能欣赏电影、欣赏生活,在没有压力的时候,这些事你都愿意做。 

28.咨客:但也没有那么爱做,比如有的人看完电影,写心得、发评论,我可没有那么大瘾。如果别人希望我看一场电影,让我说说自己的观点,我可以,但是想到可能影响工作的时间,我就会觉得,能不能不看,要么就干脆喝点茶、吃点东西。 

29.张医生:对的,吃东西也是吃简单的,而不是丰盛的。总是不通过努力做的事,你都愿意做,凡是需要额外的努力,你就会感觉很难过。 

30.咨客:你这总结得对呀,不需要太多努力,或是努力是逐渐的,这都可以,比如,你想让我学会蒸包子,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可以,不能逼着我三天之内必须学会。 

31.张医生:我听懂了。你现在从事的职业跟你年轻的时候想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吗?还是因为到了国外发现这个行业比较好就业就做了? 

32.咨客:我觉得我现在的职业比上一个职业好了很多,上一个职业到最后搞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了。现在这个职业比以前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起码能生活下来了。 

33.张医生:但你 20 多岁想做的职业跟你现在做的是一样的吗? 

34.咨客:不是一样的。我小的时候被国家围棋队选中了,我特别高兴,特别想去,但是我父母不让我去,只能考大学。我看到那些女围棋手拿段位,或是升不上去也能做个体育老师,我觉得自己怎么也能升到八段,在体育学院混个围棋队的老师。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就上了大学,之后就想做一份能接触人的工作,因为我喜欢说话,我父母又不让我去,非逼着我在科研上努力,做伏案的工作。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份职业已经是我能做的工作里最好的了,如果再换会更糟糕。我之所以找您这样的专家,就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出路了,换到最好的职业还是这种状态。 

35.张医生:好的,我听懂了。下围棋也要付出努力,像聂卫平,挂着氧气瓶下棋。 

36.咨客:我知道,但我不需要那么高的成就,能当个体育学院的老师就可以。 

37.张医生:好了,我听懂了。你父母是做什么行业的? 

38.咨客:他们也是搞科研的。 

39.张医生:他们在科研方面做得好吗? 

40.咨客:我妈妈做得非常好,她当时高考的时候是省状元,上了大学以后又是体育全能冠军,功课特别好,在科研上做得也特别好。退休以后,别人想返聘她,她拒绝了,说终于可以当宅女,在家画画、做饭。我爸爸也算比较顺利,当然也经历了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都比我好,即使他们也不是最喜欢他们做的职业,但没有我那么患得患失。现在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什么保障都有,房子不大,也够住,退休金、养老金都有,而且他们对物质生活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都非常低调和知足。他们在我小时候阻止我干这些事情的原因,也是希望我能有个很好的未来,希望我能上一个大学,别去围棋队;因为我当时是学医的,他们不希望我整天接触病人,一想到我可能面临 “医闹”问题,可能会有病人家属打人,就睡不着觉,所以,让我做不需要跟人接触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有人打我。他们对我的这些想法都是保护性的,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是,经过这两次事情,我感觉挫折很大,做的工作不需要接触人,而是伏案用脑的工作,觉得非常不开心。不得不换到现在这份工作,虽然还得用脑,但是至少比过去开心一百倍,但是现在又这样了。 

41.张医生:对的,你父亲也做到正高级,或是比较高的级别,现在也属于饮食无忧的情况,对吧? 

42.咨客:他们不是级别高,就是正常的知识分子,不是大红大紫的那种,按部就班,正常的退休,安度晚年。 

43.张医生:你有兄弟姐妹吗? 

44.咨客:我有一个哥哥。 

45.张医生:他是做什么的? 

46.咨客:他学习也不错,读了大学,一直做的都是销售管理的工作,跟本科的专业没关系,经常到国外出差,喜欢跟人打交道。 

47.张医生:跟你一样喜欢跟人打交道,呵呵。 

48.咨客:跟我一样,说话特别有能量,一直在说,不停。 

49.张医生:你哥哥跟你讲他的工作的时候,也是觉得很累呀,不想做吗? 

50.咨客:他做的也不是很好,无论是收入还是业绩都很一般,因为他不够努力。但是,我们家的人都不要求非要成名成家,非要挣多少钱,都不苛求。像我父母做到那样,也不是苛求来的,而是自然达到的,我哥哥也是这样,心态都是共同的。虽然做的一般,但是能生活、有吃有穿有住就行了。 

51.张医生:对,他也是希望能有份更稳定的工作,不努力也能有保障,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跟你有类似的状态吗? 

52.咨客:没有,他对生活非常有热情,很喜欢读书和旅游,业余生活特别丰富,总是高高兴兴的。 

53.张医生:对的,我说的意思是对事业的追求,他也不是想成名成家,赚大钱,当个亿万富翁,不是这样的人,对吗? 

54.咨客:对,他想多赚点钱,觉得自己钱少,但并不是真正追求成功,或是成为亿万富翁。 

55.张医生:对,谁都想成为亿万富翁,但有的人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有的人说说而已。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想付出努力去得到,但是也想赚钱多一点。 

56.咨客:对!他也愿意付出努力,但是努力到像我这样,当年读书、写文章什么的,他不愿意,但是,他也不是在家好吃懒做。我也是一样,我不是不愿意努力,可是我都付出这么多努力,现在又在发达国家生活了,还得继续做这么多事,我就觉得不值了,人生不该付出这么多努力。 

57.张医生:好的,我知道了。在业余生活方面,你哥哥比你要丰富一些,愿意在这方面付出更多努力,是吗? 

58.咨客:我也不觉得他愿意为业余生活付出更多努力,因为他的业余生活也就是那么多,真要是让他在工作之余学几门外语,他才不干呢。他比我聪明,没有修理不好的电器,但是找的工作也没有利用这些天分,也不是什么计算机学家,就是个销售管理人员。我觉得他的工作和天分也不相符。 

59.张医生:好的,我听懂了。今天除了你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以及以后该怎么办以外,还有其他问题想讨论吗? 

60.咨客:我想要改变现在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样下去很危险,会得罪更多的人,得罪朋友我不在乎,因为他们也不影响我吃饭,也不影响我收入。我就觉得得罪领导、得罪同事这个趋势特别严重,他们知道我不是坏人,但是有好多事情不做、不回复、拖延,这个会得罪人。 

61.张医生:对的,因为有一些是团队的工作,你要是不做,就会拖大家的后腿,或者影响团队项目的进展。 

62.咨客:我知道!其实我对他们挺好,可是我就是拿不起笔来回复。得罪朋友没事,因为我本身就不是希望有那么多社会交往的人,我自己一个人有吃、有喝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大吃大喝。我虽然没有做什么坏事去害别人,但总是提不起笔回信,或是提不劲头来做团队中的事情,这个挺危险的。 

 

第三步,讨论咨客的精神动力模式——正视问题的本质。

 

1、揭示咨客目前状态的形成原因——对于高智商的咨客,把现象背后的实质点清楚,他们能理解,并可以带来“恍然大悟”的效果。

2、 促使咨客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家庭不仅给了她这样的模式,也给了她好的智力、年轻美貌的外形、健康的体魄、运动天赋等资源。因此,追究模式,并非为了推卸责任。

3、咨客想到这些问题就头疼,进一步说明,她还没准备好具体的改变。“对于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困难就是垫脚石,对于没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困难就是绊脚石。”她强调更多的是困难,想要推卸责任。


咨客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是助人者不可替代的。

 

63.张医生:我知道没把你逼到一定时候,你肯定想不起来找心理医生聊天了。另外,我跟你是一代人,那个时候有个卓别林的电影,他坐在那,有个机器人在旁边,一会儿让他吃饭,一会儿让他刷牙,你想要的可能是这种生活,呵呵。 

64.咨客:呵呵,我可能没记住,我小时候接受的信息很少的,大家都记得的事,我很多时候都是空白的。卓别林的别的电影我看过,但是这个我不记得了。不过,我觉得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生活自理的。 

65.张医生:对的,我讲这个的意思是,有的人希望生活简洁到了不去主动做些什么事情。你能主动来做咨询,肯定是被逼的不行了。 

66.咨客:嗯。 

67.张医生:好的,那你没有别的问题,我就来帮你分析,实际上你已经找到答案了,我们再一起提炼一下,你看对不对。第一,你肯定知道自己的毛病是从哪里来的。第二,有没有解决方案。 

68.咨客: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我觉得我不能说自己知道这个事是从哪里来的,我刚才说父母在我小时候那样对我,但是他们也会说,你怎么能把现在的事情归结到 21 岁以前,甚至是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让你做的事情,你这么说是不公平的。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这么赖父母,因为他们都是好意。 

69.张医生:对的,他们显然不是坏意,有的时候好心办坏事了。有关系就是有关系,没关系就是没关系。另外,今天帮你分析,也不是要赖谁,而是找到这个事情的缘由,才知道下面该怎么改。一个人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就像你讲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说中国是从 1949 年才开始的,是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美国也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很多文化和制度也是很多年前延伸下来的。你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你,当然也不会知道未来会怎么变。 

70.咨客:我还想插一句话,因为这个事,我也已经和我父母多次讨论过,假设当年他们让我去了围棋队,我做了 20 年以后,是不是也烦了,也会变成今天这种状态了;假设当年他们让我做临床,跟病人打交道,是不是做了多少年后也变成这样了。所以,我就觉得是不是自己真有问题,不管做什么事,只能做十年,超过十年就都做不了了。人生就是这么长,不可能工作做个十年就行了,在这方面一直有疑惑。 

71.张医生:对的,不能怪他们,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人可以让你怪,就是你自己了。 

72.咨客:我觉得还是我自己确实有毛病。 

73.张医生:对的,我同意,很明显,你父母的毛病小,你的毛病大,因为你是成人嘛。就像你脑子好使、长得漂亮像妈妈,但是妈妈也没让你做成今天这样,我们总是和父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不是都有关系,更涉及不到要责怪他们。你能有今天,好的方面很多都源于父母,坏的方面也有一部分跟他们有关,但是你都成人了,已经 50 岁了,肯定大部分事情还是跟你有关了。 

74.咨客:是啊。 

75.张医生:好了,我现在来帮你分析什么有关,什么没关。毫无疑问,你的脑子这么好使,跟父母的遗传有关,你喜欢做的事情是围棋,也是跟智力有关,自己还“混”成了名校的副教授。人在 30 岁以前,智力和长相基本都是跟父母有关,30 岁以后,身材、长相与个人的锻炼有关。 76.咨客:对的,我不得不说,妈妈遗传给了我好的智力和长相,都比别人有优势。 

77.张医生:对的。但是你刚才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线索。在你父母那个年代,既有像钱学森那样的人,也有像你父母那样,按部就班,抓紧退休,单位要返聘都不去干的人。他们虽然在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明显不是事业型的人。而是抓紧把逝去的青春补回来,抓紧时间搞点花鸟鱼,反正房子也有,退休金也有,夫妻感情也不错,两个孩子也都挺争气,要长相有长相,要学历有学历,还能去留学,也能挣钱。 

78.咨客:对,他们是这么想。 

79.张医生:对的,他们这种养尊处优的方式不是有意要传给你们,而是你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必然耳濡目染。在他们那个年代,上大学的人小于 1‰,他们俩生的孩子,智力比别人好的概率都要高很多。 

80.咨客:对,我觉得我哥哥比我的先天条件还要好。 

81.张医生:对,问题是这么好的先天条件最后怎么就抓紧退休呢?像钱学森那样的人是聪明又努力,而有的人是聪明不努力。你父母的聪明跟他们的父母有关,而且那个年代是绝大多数人都上不了大学。 

82.咨客:对,他们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就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还有奖学金,最后就不能不去了,因为家里经济环境不好。 

83.张医生:对的,你和你的兄弟身上都遗传了父母在智力上的优势,但同样也受到了他们那种不求上进的思想的影响。 

84.咨客:我爸求上进,领导压制他,他都还要求上进。我妈是没有人压制她。 

85.张医生:对,但俗话讲,“爸矬,矬一个,妈矬,矬一窝”。 

86.咨客:对,我也觉得不是我爸的事,是我妈弄的,我也觉得是她责任大, 因为我爸都听她的。 

87.张医生:没有,这里不是在讲责任,你在急于推卸责任,我是在帮你分析客观现实,我是医生,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在跟你讲的道理是,为什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爸爸的呢?因为一般情况下,与妈妈相比,爸爸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少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李大钊的儿子,杨振宁的儿子都没有什么突出成就的原因。妈妈总是照顾孩子、养孩子,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特别多,她的生活状态自然会对小孩影响更大。真正有事业心的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有了第二次机会以后,会把一天当两天用,而不是抓紧整点花鸟鱼,这种心态,小孩看在眼里是分不清的。所以,不是他们两个均等地上进,就会对后代影响最大,小孩都会跟妈妈学。 

88.咨客:对,我懂了。 

89.张医生:所以,到目前为止,有两件事对你影响最大,其一,就是父母的智力;其二,是妈妈给你的这种处世哲学,就是有房子住就行了,不需要多大,生活不需要大富大贵,饮食无忧就行。这些观念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在影响你,不像有的家长,“你得努力了,不管怎么样,你将来得比我们做得好。” 

90.咨客:对,你说的全对,在我小的时候,别的父母都在督促小孩学习,她压根就没督促过我,人家就问,“你不督促孩子,他们怎么都学习那么好?” 

91.张医生:对,你学习好是因为你智力好,可你依然没有上进心,这是不矛盾的。因为你智力好,你不上进也比那些上进的大部分人做得都好。你的父母因为是当年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大学生,哪怕就是努力一半,也比大多数人做得好,所以没给他们带来什么问题。相反,还给他们带来很多幸福感,因为夫妻关系也好,生活也有保障,小孩也争气,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就不一样了,上大学的人变成了 3-6%,不再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了,不再是天之骄子。你当教授得有论文,得出国深造,当博导,得有成绩,需要强调一些客观的事情,而不是只要你是一个优秀大学毕业的就行了。 

92.咨客:这些客观的东西,我想想头就大。 

93.张医生:因为对于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困难就是垫脚石,对于没有上进心的人来说,困难就是绊脚石。你今天的很多成绩是因为你有智力上的优势,所以你不是很努力,也已经让很多人向往,因为他们努力也没有达到。我之所以问问你哥哥的情况,明显不是在调查你家里的隐私,而是在观察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所以,今天的你既跟父母遗传的智力有关,也跟他们的教养方式有关。 

94.咨客:嗯。 



·

·

·



视频推荐:张道龙——短程心理咨询系列(15个咨询案例,够你看一阵子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