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安全用药月】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并重

 zyyqwm 2016-04-0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骨强度实际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整合。不同年龄的骨质量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的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女性40岁、男性50岁时,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趋于下降。人体骨代谢转换的关键是成骨细胞的成骨和破骨细胞的破骨活动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破骨活动强于成骨活动时,就会出现骨质疏松。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渐升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保持骨骼强度,提供充足的营养”。专家提醒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正确认识疾病,合理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宋纯理教授指出,骨骼主要由无机质、有机质、钙磷等组成,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不停更新代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伴随着衰老,钙质会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变细的骨小梁增粗、穿孔得以修补,但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也就是说不能使已破坏的骨组织微结构完全修复。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骨质疏松症包括获得最佳峰值骨量,减少危险因素,防止骨量丢失。宋纯理说,人体有三个阶段对钙需求量比较大,即婴幼儿期、青春期、老年。前两个阶段生长发育需求大量营养物质,要适当补钙,若钙质摄入不足,则不能达到理想的最佳骨峰值;而老年人对钙的吸收利用差一些,营养摄入少,且钙的利用减少,同样需要补钙。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包括摄入足够的钙,适当户外运动,尤其是负重锻炼以增加骨峰值。

  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黄彦弘说,预防骨质疏松症有三大法宝: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充足日照。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是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日光照射,适当运动锻炼,促进骨的发育和骨量的增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滥用药物,戒烟酒,少饮咖啡;避免摔倒。此外,还应保持心情愉快,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宋纯理建议,有条件的老年人每年应进行1次骨密度监测。如果没有危险因素,骨密度正常者应以预防为主;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骨密度下降,骨代谢指标低,有疼痛等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则需要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是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辐射剂量大概只是X光胸片的1/50,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方法。

  补钙别忘监测血和尿

  骨健康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非常重要但远远不够。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不能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黄彦弘强调,补钙应主要靠食补。近年来,各种钙剂广告满天飞,但不建议一般人自行补充。若膳食结构合理,身体所需钙元素在日常膳食中就可以获取。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K的食物,其中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坚果类(核桃、榛子、杏仁等)。若是疾病引起的钙质吸收不好,可以适量补充钙剂,但宜先从推荐量的下限开始使用,以后依据血钙、尿钙监测情况进行调整。

  宋纯理介绍,我国人群推荐钙摄入量为每天不低于800~1000毫克,老年人宜适当增加到1000~1200毫克。日常饮食摄入不足时,可酌情适量补充钙剂,推荐容易吸收的碳酸钙。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骨健康补充剂同时含有钙和维生素D,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向医生咨询,尤其要注意剂量,并及时监测血钙和尿钙,避免补充过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夏维波教授介绍,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有助于钙磷吸收,促进骨骼矿

  化。人体的维生素D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晒太阳依靠自身皮肤合成;二是经肠道吸收从食物中获得,这些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蛋黄、蘑菇、沙丁鱼等海鱼及其鱼肝油。日照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不少人有效日照不够,尤其是女性出门抹防晒霜、打遮阳伞,不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造成骨质疏松几率增大。日晒不足者可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目前维生素D药物的种类有维生素D、鱼肝油丸、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国际单位(IU)。由于一些老年人肾脏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可以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来防治骨质疏松症。无论使用哪种维生素D,都应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合理用药须谨遵医嘱

  宋纯理介绍,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多种,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前者有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后者目前主要是甲状旁腺素如特立帕肽。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指导,做到合理用药。

  双膦酸盐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一线用药,有口服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两种。注射制剂可降低对上消化道的刺激,如果患者依从性差,可以选择注射制剂。但是,因为有下颌骨坏死的报道,因此种植牙者在用药期间要慎重。

  降钙素常用于骨质疏松症合并疼痛的患者,用药一般不宜超过4周。

  雌激素一般用于绝经期女性,短期使用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风险。使用前应到妇科做评估,注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它可以发挥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又能避免因长期应用而对乳腺和子宫内膜造成副作用,甚至有研究显示它能降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甲状旁腺素属于生物制剂,是唯一具有促进骨形成作用的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对抑制骨吸收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但价格昂贵,目前尚难以大规模推荐使用。

  黄彦弘指出,抗骨质疏松药物很多,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一定要结合化验结果,比如结合骨生化指标,了解骨合成和骨吸收的状况。后期还要注意监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在确定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时,有经验的专业医生知道如何把握用药时机、剂量,以达到最好疗效。因此,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

  提高依从性坚持服药

  宋纯理特别强调了“带病生存”理念。他指出,人老了难免有各种疾病。患者要了解认识疾病,与疾病“和平相处”。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需要患者坚持按疗程服用,长期持续治疗。有些患者觉得在一定时期内治疗效果不够明显,骨密度甚至没有太大变化,其实这与骨代谢周期长有关。若不能坚持治疗,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治疗失败,骨骼失去保护,患者就会处于骨折高发危险中。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骨强度实际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整合。不同年龄的骨质量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的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35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女性40岁、男性50岁时,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骨量趋于下降。人体骨代谢转换的关键是成骨细胞的成骨和破骨细胞的破骨活动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破骨活动强于成骨活动时,就会出现骨质疏松。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渐升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保持骨骼强度,提供充足的营养”。专家提醒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正确认识疾病,合理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安全用药。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宋纯理教授指出,骨骼主要由无机质、有机质、钙磷等组成,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作用下不停更新代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伴随着衰老,钙质会流失,导致骨质疏松。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使变细的骨小梁增粗、穿孔得以修补,但不能使已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也就是说不能使已破坏的骨组织微结构完全修复。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骨质疏松症包括获得最佳峰值骨量,减少危险因素,防止骨量丢失。宋纯理说,人体有三个阶段对钙需求量比较大,即婴幼儿期、青春期、老年。前两个阶段生长发育需求大量营养物质,要适当补钙,若钙质摄入不足,则不能达到理想的最佳骨峰值;而老年人对钙的吸收利用差一些,营养摄入少,且钙的利用减少,同样需要补钙。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该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包括摄入足够的钙,适当户外运动,尤其是负重锻炼以增加骨峰值。

  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黄彦弘说,预防骨质疏松症有三大法宝: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充足日照。治疗骨质疏松症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前者主要是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日光照射,适当运动锻炼,促进骨的发育和骨量的增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滥用药物,戒烟酒,少饮咖啡;避免摔倒。此外,还应保持心情愉快,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应用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宋纯理建议,有条件的老年人每年应进行1次骨密度监测。如果没有危险因素,骨密度正常者应以预防为主;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骨密度下降,骨代谢指标低,有疼痛等症状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则需要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是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辐射剂量大概只是X光胸片的1/50,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方法。

  补钙别忘监测血和尿

  骨健康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抗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非常重要但远远不够。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不能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黄彦弘强调,补钙应主要靠食补。近年来,各种钙剂广告满天飞,但不建议一般人自行补充。若膳食结构合理,身体所需钙元素在日常膳食中就可以获取。应多吃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K的食物,其中富含钙的食物有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坚果类(核桃、榛子、杏仁等)。若是疾病引起的钙质吸收不好,可以适量补充钙剂,但宜先从推荐量的下限开始使用,以后依据血钙、尿钙监测情况进行调整。

  宋纯理介绍,我国人群推荐钙摄入量为每天不低于800~1000毫克,老年人宜适当增加到1000~1200毫克。日常饮食摄入不足时,可酌情适量补充钙剂,推荐容易吸收的碳酸钙。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一些骨健康补充剂同时含有钙和维生素D,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向医生咨询,尤其要注意剂量,并及时监测血钙和尿钙,避免补充过量。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夏维波教授介绍,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有助于钙磷吸收,促进骨骼矿

  化。人体的维生素D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通过晒太阳依靠自身皮肤合成;二是经肠道吸收从食物中获得,这些食物包括动物肝脏、蛋黄、蘑菇、沙丁鱼等海鱼及其鱼肝油。日照是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但不少人有效日照不够,尤其是女性出门抹防晒霜、打遮阳伞,不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造成骨质疏松几率增大。日晒不足者可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目前维生素D药物的种类有维生素D、鱼肝油丸、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国际单位(IU)。由于一些老年人肾脏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可以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来防治骨质疏松症。无论使用哪种维生素D,都应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

  合理用药须谨遵医嘱

  宋纯理介绍,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多种,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前者有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后者目前主要是甲状旁腺素如特立帕肽。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指导,做到合理用药。

  双膦酸盐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一线用药,有口服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两种。注射制剂可降低对上消化道的刺激,如果患者依从性差,可以选择注射制剂。但是,因为有下颌骨坏死的报道,因此种植牙者在用药期间要慎重。

  降钙素常用于骨质疏松症合并疼痛的患者,用药一般不宜超过4周。

  雌激素一般用于绝经期女性,短期使用不增加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风险。使用前应到妇科做评估,注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疗程。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它可以发挥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又能避免因长期应用而对乳腺和子宫内膜造成副作用,甚至有研究显示它能降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甲状旁腺素属于生物制剂,是唯一具有促进骨形成作用的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对抑制骨吸收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但价格昂贵,目前尚难以大规模推荐使用。

  黄彦弘指出,抗骨质疏松药物很多,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一定要结合化验结果,比如结合骨生化指标,了解骨合成和骨吸收的状况。后期还要注意监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在确定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时,有经验的专业医生知道如何把握用药时机、剂量,以达到最好疗效。因此,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选择自己信任的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并坚持治疗。

  提高依从性坚持服药

  宋纯理特别强调了“带病生存”理念。他指出,人老了难免有各种疾病。患者要了解认识疾病,与疾病“和平相处”。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需要患者坚持按疗程服用,长期持续治疗。有些患者觉得在一定时期内治疗效果不够明显,骨密度甚至没有太大变化,其实这与骨代谢周期长有关。若不能坚持治疗,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导致治疗失败,骨骼失去保护,患者就会处于骨折高发危险中。

  宋纯理提醒,患者在服药期间要重视定期监测,一方面评估药物安全性,另一方面评估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水平。评估药物治疗效果要从近期和远期来进行,近期效果可通过检测骨生化标记物来观察,服药3个月后就可以检测;远期效果可通过测量骨密度,以及骨折及再发骨折的发生率来评估,在服药6个月以后检测骨密度,稳定以后可1年检查1次。(来源:中国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