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课重读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表达的是他们的共同意志。 《兰亭集序》不外两部分,第一部分即一二段,叙事写景,我们来看看具体内容: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名士们的觉醒,表现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眼观美景,耳听天籁,心向绿林,完全陶醉于兰亭山水之中。不仅如此,情感得以激活,诉之于诗,成就了不少诗作。“良辰、美景、乐事、赏心”“四美具,二难并”,带来的是人生的欢会。 在文里,我们会发现景的淡雅与人内心的淡雅是一致的。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葱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也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见出王羲之不同于其他名士之处,他不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还发现了生命的美好,尤其可贵的是,由自然美景中照见了内心最向往的“人”:高贵、正直、清朗、暖心
。
第二部分即三四段,议论抒情。这一部分,由“乐”而“痛”而“悲”。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自然是人生之乐事。但是这样的乐事转眼之间也就过去了,每个人都会走到生命的尽头。而且生命的长短,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然会有生命之痛。 在这里,人的觉醒表现为生命的觉醒。在王羲之看来,既然人的生命最终要归于寂灭,可见生命是何其宝贵!人生多么值得眷恋! 王羲之反对把死和生等同起来,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真实的,也反对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认为这种说法同样是妄造的。 王羲之这样说,针对的是东晋一些文人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行动无为,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王羲之的生命观表面看,是感伤的,充满悲叹,而文字底层或者说内心流露出的是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就序文来看,王羲之将兰亭集会中的魏晋文人留下来的《兰亭诗》聚在一起,形成诗集,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其本身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文学的重视,是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自然美的表现。 这是王羲之超过所有名士之处。他的觉醒,不仅表现在纵情山水,而且是从山水中洞见人类最美的自己;他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发现人生苦短,而且是从中明白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重要。 王羲之的觉醒,是真正意义的觉醒,于当世,于现今,都极具意义与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