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与论治治疗篇脏腑病治法

 易周乾 2016-04-09

第二节   五脏病治法

    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记录了对肝脏病的治法,但对其它四脏则没有提及。本节以王氏的肝脏病治法为基础,增加了其它四脏病的治疗方法,又为了统一格式,将王氏原文稍作改动。

一 肝病治法

     肝者将军之官,性喜条达。然而肝气又最易郁结,所以疏通肝气是临床上治肝病的常用之法。

    一,疏肝理气法:肝经气郁,两胁气胀或痛者,用疏肝理气法。如柴胡疏肝散,药如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炒栀,兼痰加半夏、茯芩等。

    二,疏肝通络法: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金匮》旋复花汤,药如旋复花、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三,祛瘀通络法:血瘀日久,辛润通络不应,胸胁刺痛,宜祛瘀通络,如血府逐瘀汤,药如柴胡、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

    四,滋阴柔肝法:肝阴不足,肝络痹阻,两胁胀痛,疏之更甚者,当滋养肝阴,柔肝通络。如一贯煎,药如地黄,当归、杞子、柏子仁、北沙参、麦冬,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为钢脏,体阴而用阳,阳气最易亢上;又肝属东方木,最多风证,《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临床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每每见之。

    五,凉肝熄风法:肝阳上亢,肝风肝火上冒巅顶,头目昏眩,当凉肝熄风。如羚角钩藤汤,药如羚羊角、丹皮、菊花、双钩、白蒺藜等。

    六,潜阳熄风法: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或误用汗、下,重伤阴液,以致阴不潜阳,虚风内动,当潜阳以熄风。如大、小定风珠。药如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阿胶、牡蛎、龟板、鳖甲、珍珠母等。

    七,镇肝熄风法: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头眩目胀,当镇肝熄风。如镇肝熄风汤,药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磁石、代赭石等。

     八,养肝熄风法:肝为藏血之脏,肝血虚,肝风内动,不上冒巅顶,而旁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木者,多属血虚,当养血熄风。如《通俗伤寒论》之阿胶鸡子黄汤,药如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炙首乌、三角胡麻等。

    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便能化火;或肝阴不足,阳盛生火。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凡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湿热郁结,胀满动血等证,皆宜清化肝经郁火。计有:

    九,化肝法:肝气郁而化火,烦热胁痛,宜化肝法,如景岳化肝煎,药如青皮、陈皮、丹皮、山栀、白芍、泽泻、贝母等。

    十,清肝法:肝胆火炎,目赤、耳聋、口苦,宜清肝胆之火,如黄芩汤,药如羚羊角、丹皮、黑栀、黄芩、白芍、竹叶、连翘、夏枯草等。

    十一,  泻肝法:肝胆实火,或肝胆湿热郁结,胁痛烦热,头痛目赤,尿黄便秘,宜用泻肝法,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药如黄芩、龙胆草、大黄、黑栀、柴胡、芦荟、泽泻等。

    肝气、肝风、肝火,皆属肝之实证。然肝病尚有属虚之证,有肝之气虚,有肝之火衰,有肝之阳气不足,有肝阴虚,有肝血虚等。(肝阴虚见第四条,肝血虚见第八条。)

    十二,  补肝气:肝气虚,乏力懈怠,不能耐劳,胁胀,忧郁、善恐。宜补肝气。药如黄芪,柴胡,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炙草等。

    十三,  温肝法:肝火衰,为肝经之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药如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十四,  补肝阳法:肝阳虚,肢体怠惰,四末欠温,胁下隐痛,胆怯忧郁,宜温肝阳,如暖肝煎。或补肾阳以助肝阳,如右归丸。

    肝脏在五行中属木,肝与其它四脏的关系受五行生克关系的支配,其中以木横克土和水不涵木较为常见

    十五,  调理肝脾法:肝经气郁,两胁胀痛连及中脘,食不知味,宜调理肝脾。如逍遥散,药如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

    十六,  培土泻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宜培土泻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等。

    十七,  泄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宜泄肝和胃,如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铃子等。

    十八,  培土宁风法: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泻厥阴。药如人参、炙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等。

    十九,  滋水涵木法: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其母” 之法,亦乙癸同源之义也。如六味丸,大补阴丸,滋水清肝饮之类。

    二十,  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药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二十一,    泻子法:如肝火实者,兼泻心,乃“实则泻其子” 也。如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类。

 

二  心病治法

    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气血阴阳不足,皆能使君主不安。

    一, 补益心气法:心气不足,君主不安,心悸怔忡,用补益心气法,如保元汤。药如人参、黄芪、肉桂、炙甘草等。

    二, 温养心阳法:心阳亏虚,不能温养心脉,心悸不安,用温养心阳法,如桂枝  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药如桂枝、附子、炙甘草等。

    三, 补养心血法:心血不足,亦使君主不安,须用补养心血法,如归脾汤、四物汤。药如当归、白芍、地黄、龙眼肉、枣仁、人参、黄芪等

    四, 滋养心阴法:补养心血不应,则须滋养心阴,如天王补心丹。药如枣仁、柏子仁、北沙参、天麦冬、生地、太子参、五味子、当归等。当归。

    五, 滋阴降火法:心阴不足,而又心火偏亢者,则须滋阴降火并行,如黄连阿胶汤。药如黄连、黄芩、生地、阿胶、白芍、鸡子黄等。

    六,气血双补法:若心气心血皆有不足,则用气血双补之法,如八珍汤、十全大补等。药如人参、黄芪、当归、地黄、芍药、肉桂、炙甘草等。

    七,阴阳并治法:若心阴心阳两亏,脉结代,心动悸,则阴阳并治,如炙甘草汤。

    八,活血祛瘀法:心气心血有虚的一面,亦有实的一面。其实者,气滞血瘀,心脉不通,须用活血祛瘀法,如血府逐瘀汤。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等。

    九,重镇安神法: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神不宁,或补养不应者,须加用重镇,如朱砂安神丸。药如朱砂、黄连、生地、当归等。

    以上诸法,相其机宜,皆可加用重镇之品。如龙骨、龙齿、牡蛎、朱砂等。

    心主神明,又心为君主之官,外有心胞护卫,外邪逆传,多为心胞所受而波及君主,出现神明受累证状。

    十,清热安神法:胸中烦热,热扰神明,心神不宁,多梦难眠,用本法,如栀子豉汤。药如炒栀、豆豉、黄连等

    十一,清热开窍法:温邪逆传,内陷心胞,邪热灼津为痰,痰蒙心窍,高热神昏,须用清热开窍法,如安宫牛黄丸。

    十二,清热镇痉开窍法:用于上法而有痉厥者。此时,不仅邪陷心胞,且温邪内传,全身邪熟鸱张,肝风内动而生痉厥。所以,清热开窍的同时还要用镇痉之品,如紫雪丹。

    十三,清热化浊开窍法:此法用于热病高热神昏而以痰浊为重者,如至宝丹。

    心为火脏,而水能克火,所以水饮往往能上凌心火而作病,又痰仍饮之属,痰火上扰,亦多奔君主之官。

   十四,温阳逐饮法:心中阳气不足,不能制水,寒水上凌,心阳受遏,用本法,如真武汤。药如附子、干姜、人参、桂枝、茯苓等。

    十五,温化痰饮法:饮积于胸中,阻遏心阳,心悸怔忡,当用温药和之,如苓桂术甘汤。药如桂枝、甘草、茯苓、白朮等。

    十六,清泻痰火法:五志化火,煎炼津液成痰,痰火上忧,心神不宁,当清泻痰火,如礞石滚痰丸。药如青礞石、大黄、芒硝、黄芩、沉香等。

    十七,化饮除痰法:痰饮积于胸中,心神不宁,烦扰不眠多梦,用本法,如导痰汤。药如半夏、南星、陈皮、枳实、茯苓、茯神等。

    心与其它脏腑关系,上节有泻心火而治肝法。以下还有数法。

    十八,补益心脾法:心主血,脾生血,脾虚不能生血,则心所主之血不足,就须心脾同补,如归脾汤。药如人参、黄芪、当归、园眼肉、茯神、白术、枣仁、远志等。

    十九,交通心肾法:心属火,肾属水,水火相济,则心肾相交,人即安和。如肾阴虚,肾水不能上济,则心火独亢,须养肾阴以泻心火,如黄连阿胶汤。药如生地、白芍、萸肉、元参、黄连、黄芩等;倘若肾阳虚,肾中真火不能上交,亦使心火独亢,则须补肾阳以降心火,如交泰丸。用肉桂和黄连。

    二十,补益心肺法:心肺同处上焦,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不足,须心肺同补,如十全大补汤。药如人参、黄芪、当归、地黄、肉桂、五味子、园眼肉等。

    二十一,导热下行法:心与小肠为脏腑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心烦失眠,口疮尿赤,治以导热下行,如导赤散,引热从小便而出。药如生地、黄连、竹叶、木通、车前草等。

 

 

三  脾病治法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脏之病,多表现在运化功能的失调,气血生化不足,后天之本匮乏。以致气虚血少,水停湿聚,统血无力等等。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脾的运化功能关系很大,如脾气虚弱,或脾脏虚寒,都能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致气虚血弱,水停湿聚。

    一,补中益气法:中气不足,脾不健运,或中气下陷,升举无权,须用健脾益气药物补益中气,升阳举陷,健脾助运,如补中益气汤。药如人参、黄芪、白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

    二,温运脾阳法:中气虚寒,脾阳不运,饮食物不能消化吸收,采用温中健脾之品健运脾阳,如理中汤。药如人参、干姜、桂枝、良姜、川椒、白术、炙甘草等。

    三,健脾醒胃法: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水湿,须健脾醒胃同行,如香砂六君子汤。药如人参、白朮、茯苓、半夏、砂仁、木香等。

    四,健脾统血法: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出现各种出血证状,用健脾统血法,如归脾汤。药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园眼肉、炙甘草等。

    五,滋润脾阴法:脾阴不足,同样影响到脾脏运化功能,此时须用滋润脾阴法,方如参苓白术散,药如太子参、生白术、准山药、扁豆、白芍、黄精、芡实、莲子、薏苡仁、粳米、炙甘草等。

    六,滋养胃阴法:脾胃以膜相连,胃阴不足亦能影响到脾阴不足,而临床上胃阴虚比较明显多见,所以养胃阴法也就经常被采用,养胃汤为此而没。药如北沙参、生地、麦冬、玉竹、花粉、雪梨、甘蔗、牛乳等。

    水湿的转输,亦属脾脏的运化功能。胃主容纳,喜湿恶燥。水饮入口,集于胃中:湿气袭人,亦中于胃家,同气相求也。脾主运化,胃中之水饮、湿气,全凭脾脏的健运而转输。倘若脾病运化不及,就会有水饮停留、湿浊结聚诸证。倘若湿邪盛极,阻遏脾胃之气,脾脏不克运化,亦会有水饮停留、湿浊结聚诸证。

    七,宣化外湿法:外湿袭人,湿浊聚于胃中,脾脏运化不及,须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维护脾脏的运化环境,如藿香正气散。药如藿香、蒼术、白术、川朴、腹皮、半夏、苏叶、陈皮、茯苓、白芷等。

    八,宣散外湿法:风湿袭人肌表,全身肌肉疼痛,以脾主肌肉也。当宣散之,如羌活胜湿汤。药如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蔓荆子、蒿本等。

    九,芳化湿浊法:湿浊袭人,邪气鸱张,湿浊壅盛胃中,抑遏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此非脾虚,而因邪盛,故用芳香燥烈药物,化湿浊以运脾胃,如达原饮。药如草菓、川朴、槟榔、蔻仁、砂仁等。

    十,温脾化湿法:此法用于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脾运不及,水饮停聚之证,如胃苓汤、实脾饮之类。药如人参、茯苓、白术、蒼术、附子、干姜、生姜、猪苓、川朴、草菓等。

    十一,清热化湿法:外感湿热盛于内,或上蒸,或下注,可用本法,如连扑饮、甘露消毒丹。药如黄连、黄芩、炒栀、石菖蒲、川朴、半夏、蔻仁、藿香等。

    十二,清热利湿法:内生湿热壅盛,水湿不能运化,当清热与利湿並重,如茵陈篙汤。药如茵陈、黄柏、炒栀、大黄、木通等。

    十三,健脾利水法,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饮停聚者,当健脾与利水同用,如苓桂术甘汤。

    脾脏与其它四脏的关系,多和脾主运化有关。脾之运化不及,气血生化不足,或水湿壅盛,就能影响到它脏的功能;而它脏的功能变化,亦能影响到脾脏的运化功能。

    十四,温肾健脾法:肾阳虚,不能温熙脾脏,以致脾阳弱,运化功能不及,须补肾阳,温脾阳,双补脾肾阳气,如附子理中汤。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人参、白术等。

    十五,燥湿化痰法:中焦湿盛,脾阳不克运化,水湿上壅于肺,聚而成痰,用燥湿化痰法,如二陈汤、平胃散。药如半夏、陈皮、蒼术、白术、茯苓、南星、白芥子、娄皮等。

    十六,培土生金法:脾虚不能运湿,亦使水湿上泛化痰,壅盛于肺,须健脾化痰,用培土生金法,如六君子汤。药如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杏仁、百部等。

    十七,调和肝脾法:脾弱肝强,脾之运化功能受到抑制,木来克土之证,用逍遥散疏肝健脾。药如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等。

    十八,泄肝和胃法,此非由脾胃之弱,实因肝木强盛,横逆克土,故用泄肝以和胃,如柴胡疏肝饮,四逆散合左金丸之类。药如柴胡、枳实、香附、郁金、当归、白芍、川芎等。

    十九,补益心脾法,脾虚不能生血,致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则须健脾生血,如归脾汤。药如人参、黄芪、白朮、当归、园眼肉、茯神、枣仁、远志等。

 

 

四  肺病治法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所以,肺脏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出入升降失常和外邪犯表所出现的各种病机,如咳嗽喘息、心血痹阻、水道失调、腑气不降等等,与肺脏都有密切的关系,都可以通过治肺而愈。

    肺合皮毛,外邪犯表,肺脏首当其冲。各种解表法,基本上都在肺脏治法中。

    一, 宣肺散寒法:用于风寒外束者,如麻黄汤之类,药如麻黄、桂枝、细辛、葱白、羌活、生姜等;用于凉燥犯肺者,如杏苏散,药如苏叶、杏仁、豆豉、防风、荆芥等。

    二, 温化寒饮法:用于寒饮阻肺,外感风寒者,如小青龙汤。药如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

    三, 疏风清热法:用于风热犯肺者,如银翘散、桑菊饮之属。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牛蒡子、薄荷等。

    四, 清肺润燥法:用于温燥犯肺者,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药如桑叶、杏仁、炒栀、北沙参、川貝、杷叶、阿胶、麦冬等。

    五, 滋阴解表法:用于阴虚感冒者,如加减葳蕤汤。药如玉竹、桔梗、豆豉、葱白、薄荷、芦根等。

    肺为娇脏,司呼吸,行清肃之令。外邪犯之,或内在脏腑邪气犯之,清肃之令不行,肺气上逆,则为咳嗽矣。由于外邪、内邪皆可令肺脏咳嗽,所以本节所列二十余种治法,皆可用于咳嗽的治疗,非独清火、化痰诸法。

    六,清肺化痰法:痰热壅肺,咳嗽痰多,用本法,如清金化痰汤、苇茎汤之类。药如黄芩、炒栀、知母、浙贝、桑皮、括娄、桔梗、苇茎、冬瓜仁等。

    七, 温肺化痰法:寒痰阻肺,咳逆痰白,用本法,如三子养亲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药如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干姜、细辛、五味子、橘红等。

    八, 燥湿化痰法:用于痰湿犯肺咳嗽者,如二陈汤、平胃散。药如半夏、南星、陈皮、苍术、川朴、杏仁、白芥子等。

    九,泻肺逐饮法:水饮伏肺,咳嗽痰多者,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控涎丹。

    肺主气,肺之虚,多为气之不足;又肺为娇脏,不耐火刑,易为阴虚。

    十,补益肺气法:肺气虚,当补益肺气,如补肺汤。药如人参、黄芪、五味子等。

    十一,收敛肺气法:气阴不足,肺气耗散者,当收敛肺气,如生脉散。药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

    十二,滋阴润肺法:用于肺阴亏损,虚热内灼者,如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药如百合、生地、熟地、麦冬、北沙参、玉竹、川貝、阿胶等。

    肺主治节,调理全身水与气的运行。治节不行,水与气运行失调,水滞气壅,则病焉。

    十三,宣肺通痹法:宣肺气而通胸痹,用治胸痹心痛者,如括娄薤白桂枝汤。   药  如括娄、薤白、桂枝、半夏、枳实、杏仁等。

    十四,宣肺行水法: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治风水者,如越婢汤。药如麻黄、杏仁、连翘、杷叶、滑石、通草、赤小豆等。

    十五,清肺利水法:肺热壅盛,失于清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致成癃闭,须清肺以利水,如清肺饮。药如黄芩、炒栀、麦冬、桑皮、茯苓、车前子等。

    脾为肺母,肾为肺子,脾肾都能使肺病;木受金克,但木火亦能刑金。

    十六,培土生金法: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饮化痰上储于肺而成咳嗽,用本法,如六君子汤。药如人参、茯苓、白朮、炙甘草、半夏、陈皮、杏仁、百部等。

    十七,滋肾养肺法:用于肺肾阴虚者,如六味地黄丸。药如生地、萸肉、山药、丹皮、茯苓、麦冬、百合等。

    十八,滋肾敛肺法:用于肺肾阴虚,肺气耗散者,如七味都气丸。药如生地、萸肉、山药、人参、茯苓、麦冬、五味子等。

    十九,疏肝清肺法:用于肝气郁结,肺失清肃者,如四逆散合杏、贝。药如柴胡、枳实、白芍、杏仁、浙贝、桔梗、生甘草等。

    二十,清肝利肺法:用于木火刑金,呛咳气逆者,如黛蛤散合泻白散。药如青黛、海蛤、桑皮、地骨皮、黄芩、杷叶、前胡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以用治肺而治大肠。

    二十一,通腑降火法:肺热而腑气不降,大便秘结,可以肺与大肠同治,如宣白承气汤。药如石膏、杏仁、娄皮、大黄等。

 

 

五  肾病治法

    肾者先天之本,人之与生俱来的阴阳之气即藏于肾。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精只宜固密,不宜泄露,所以肾病多虚证,即使实证亦是本虚标实。

    一,肾气法:肾气不足,腰酸腿软,不耐劳作,用本法,如大补元煎。药如人参、当归、熟地、萸肉、山药、杜仲、杞子等。

    二,温补肾阳法:肾阳虚,命门火衰,用本法,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药如熟地、萸肉、山药、肉桂、附子、杜仲、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

    三,滋养肾阴法:肾阴虚,真阴不足,用本法,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药如熟地、萸肉、山药、杞子、菟丝子、龟板胶等。

    四,滋阴降火法:肾阴虚,相火亢盛,当滋阴降火,如知柏地黄丸。药如知母、黄柏、熟地、萸肉、山药、丹皮等。

    五,温肾驱湿法: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寒湿驻着,用本法温寒驱湿,如甘姜苓术汤。药如干姜、茯苓、白术、甘草等。

    肾藏精,主生殖,人类的子息繁衍,皆与肾有密切关系。

    六,固摄肾精法:肾失封藏之权,遗精早泄,用本法,如金锁固精丸。药如潼蒺藜、芡实、龙骨、牡蛎、菟丝子、莲子等。

    七,补肾生精法:或秉赋不足,或劳欲过度,致肾虚肾精不足,阳萎、早泄,用补肾生精法,如五子衍宗丸。药如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韭子、杞子、覆盆子等。

    八,补肾壮阳法,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或遗精早泄,或阳萎,须温补命门之火,用本法,如右归丸、赞育丹。药如熟地、萸肉、人参、当归、杜仲、巴戟、苁蓉、仙茅、仙灵婢、蛇床子、韭子、杞子、肉桂、附子等。

    九,补肾调经法,肾主生育,妇女月经不调有因肾虚者,须补肾以调经。若肾气虚者,补其肾气,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药如熟地、萸肉、山药、人参、当归、杜仲、杞子、五味子、菟丝子等;若肾阴虚者,补其肾阴,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药如熟地、萸肉、山药、当归、杞子、菟丝子、龟板胶等;荐肾阳虚者,补其肾阳,如八味地黄丸、右归丸,药如熟地、萸肉、山药、当归、杜仲、仙茅、仙灵婢、肉桂、附子、鹿角胶等。

    十,温肾暖宫法,妇女不孕,因肾虚者,据上法调治。若兼宫寒者,用温肾暖宫法,如艾附暖宫丸,药如艾叶、香附、当归、川断、吴萸、川芎、白药、黄芪、肉桂、紫石英等。

    肾司二便,所以二便的病变往往与肾有关。肾病有虚无实,所以,二便之病变与肾有关的,都是因为肾脏阴阳之虚,使二便的排出受到影响而生病变。

    十一,温阳制水法:肾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或水肿,或喘息,或心悸,或头眩,用本法,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药如附子、肉桂、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牛膝、白芍等。

    十二,固摄肾气法,肾气虚,不能固摄封藏,小便频清,或遣尿、遗精,用本法,如二仙丹、桑螵蛸散。药如金樱子、芡实、桑螵蛸、龙骨、龟板、人参等。

    十三,温阳利水法:肾阳虚,不能利水,小便点滴而出,或闭塞不通,用本法,如济生肾气丸。药如熟地、山药、茯苓、泽泻、附子、肉桂、车前子、牛膝等。

    十四,滋阴利尿法:肾阴虚,相火亢盛,火气约伤尿道血络,或尿血,或血淋,用本法,如知柏地黄丸。药如熟地、山药、茯苓、泽泻、知母、黄柏等。

    十五,温阳通便法:肾阳虚,阴寒结聚下焦,大便冷秘不通,须用辛润温肾阳以通便,如济川煎加肉桂。药如肉桂、苁蓉、当归、牛膝、升麻、枳壳等。

    十六,温肾止泻法:肾阳虚,不能固摄下焦,五更泄泻,用本法,如四神丸。药如补骨脂、吴萸、肉菓、五味子等。

    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之强弱,对其它四脏的影响很大。而且,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往往是因为肾本脏阴阳之虚而累及其它四脏的。

    十七,温阳制水法: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上凌心火,心悸、怔忡,用本法,如真武汤。药如附子、干姜、茯苓、白术、白芍、人参等。

    十八,心肾交济法: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肾阳虚,心火独亢于上,心烦、多梦、失眠,用本法,如黄连阿胶汤(阴虚) 、交泰丸(阳虚) 。

    十九,滋水清肝法:肾为肝之母,肝木有赖肾水之滋养,肾阴虚不能涵养肝木,则肝火亢盛,用本法,如滋水清肝饮。药如生地、萸肉、山药、丹皮、当归、白芍、柴胡、炒栀等。

    二十,滋阴潜阳法,肾阴虚,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用滋阴潜阳法,如大定风珠。药如生地、龟板、鳖甲、白芍、阿胶、麦冬、麻仁、牡蛎、炙甘草等。盖肝火、肝阳,同出一源,其根本皆因肾阴亏虚,所以治法上滋养肾阴是相同的。

    二十一,补肾纳气法:肺肾相通,肺主呼,肾主吸。肾虚吸纳无权,则咳喘上气,呼多吸少,用本法,如人参胡桃汤、参蛤散之类。药如人参、蛤蚧、胡桃、甜杏仁、川貝、炙甘草等。

    二十二,温肾健脾法: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虚,脾阳必弱,须双补脾肾之阳,如附子理中汤。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