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你没有资格如此自卑》上

 昵称30984673 2016-04-09
 
 

此前的一篇微信文章(订阅号: kongde120)已经与您一起探秘了关于自卑的一些实相。 简言之,自卑不是能力不足抑或所谓的劣等,相反许多自卑的人都是退化的伟人,未来具足反败为胜的一切可能性。

 

总之,我们不能再让他人有一天突然私底下对某人议论自己:“那个家伙挺自卑的!“  在某种层面而言,这的确是一种羞辱,但实际上更“糟糕”的是你根本就没有资格自卑。


      这究竟是为何?


首先,自卑绝对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心理疾病的强烈催化剂;自卑绝对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一份对早年与父母互动关系残留遗产的反馈;自卑的背面就是自大,自大的核心就是自恋。

 

自恋分为两种:成熟型自恋与无条件自我攻击型自恋。因此,自卑的核心危害就是无条件的盲目自我攻击,而自恋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封闭、抑郁、自残。(而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生的背后是潜意识在用这种高级自恋的方式来表达对某个人的恨、爱、与屈辱感。)

 

请您不要对这个词汇(自卑)有多余的羞耻感,因为我们也不想这样。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它,应该是一件开怀的事情,你我皆已经成年许久,有能力开始正视过去的一些“未完成事件”,面对那些心灵卡点。

 

 
 

 

       笔者的答案是:很少有自卑是从成年后开始的,大部分人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有点固化。 简言之,小学一年级会感到自卑的,基本上会把这份自卑感带到成年,甚至是中老年。 这么一说,自卑这完蛋玩意是不是很像传说中的“鬼魅”?

 

       诚然,我们的全部“附体”都来自那些坚信不疑的观念,也可以说我们是被那些观念附体了,而不是其他乱七八糟的封建迷信害人玩意。(有不少心病患者,一度受网络宗教小道迷信思想侵袭,被搞得人不像人,皆因为缺乏正见所致。)

 

       而这份心甘情愿被附体的背后就是我们的潜意识要对某个人表达一份“忠诚”,表达对她早年所制造出来的糟糕互动环境的忠诚

 

       上个世纪自体心理学理论先驱科胡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尤其来自于他们是否能以不含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来回应孩子驱力需求。

  

 

 补充: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含有敌意的或无意识控制力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导致他们在青春期诱发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引起成年后精神成长的贫乏。他的大部分内驱力被压抑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最科学的教育观先驱的这段话大意就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比教育内容要重要百千倍,父母的人格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后代的心理健康水准与气质质量。

 

我们如在5岁前被父母过度干预人格的发展与内在风水,在幼儿时就交出了大部分的自我控制权给父母。这样一来,自体的人格结构注定会出现坑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缺乏“内聚性”的自体。这样一来,就很难具有正确自我概念与自我力量,很难形成中立评价的心理功能。

 

因此,个体的“本我”为了避免更多潜在的威胁与吞忍压抑,开始挑逗“自我”发明出一些带有自虐味道的症状来置换,做些象征性平衡。因此源自自卑的"自我攻击性"就是“自我”妥协"本我"的产物。 而后“超我”见到自我如此妥协,就打算曲线救国。它开始时常浸淫在一些雄心壮志中,试图来掩盖自体的软肋与面子。

(注:生活中,不少有抑郁气质的诗人或作家都有这种人格特征)。然而只要自体的力量没有成长起来抑或解除那份对父母早年内化人格的无意识“忠诚”,那么想要展示自己安身立命的才华和技能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这样一来就无法中立地调节与维持自尊的平衡。之后,对心性危害极大的病态自恋心境开始出现,甚至横行霸道。 这样一来,不论接收了外界怎样的好评或点赞,内心深处依旧会觉得没有强悍的踏实感。

 

举例:恋爱过程中有不少痴情人其无意识易退行诱发出病态型自恋,而后表现出为情“伤肝断肠”,简言之过于投入者(潜意识想占有对方,隐性的控制对方),因没有得到期许中的自恋式理想回应,就容易不断自我攻击。最终糟糕的情况就是以跳河的方式或歇斯底里的方式威胁另一半。 即便他/她之前是充满理性的名牌大学毕业生。

  

 

 我们今天探秘的是没有过度向成熟的那份自恋。这些群体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自恋地体验别人的情绪,时常被他人的情绪所撩动或被“挑逗”得“生不如死”。不健康的自恋会通过自卑(自我攻击)的防御方式来掩盖自大,同时也会依靠“自大”(高估自尊水平)来掩盖自卑。(这段话,正言若反,能够坦诚面对者,才是真正的未来行者。反之,局部自我解释就是全然的掩饰。)在韩非看来,一个人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卑情结则是一种高尚的自信行为,也是真正的人类应该做的事情。

 

 自卑的心底深处其实隐藏着一个退化的伟人。自卑者抑或自恋者的潜意识深处隐藏着巨大无比的反败为胜的潜能,如果能够把这股能量投注到事业中,其良性创造力与对人类某个领域的推动将有可能是惊人的。

 

      在早年教育中,如果环境比较适宜,一些非创伤性的恰到好处的挫折反而会启动转换其“内聚力”的发生。这样一来,儿童就容易从父母那里撤回一些自恋式的期望,随之核心自体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内聚性的自体,拥有健康的自恋,即自体古老的夸大性得到了驯服和修正(科胡特观点),被整合为人格中健康的雄心和自尊;而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则被内射为踏实的超我,这样一来,未来才有机会成就自己最伟大的情绪平衡大师!

 

       实际上许多心理治疗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分析情境。特殊安全的良好氛围的有利于个案重新退行,使自恋移情得以呈现、展开和修通。而治疗师的核心作用就是成功地担当起个案的自体客体,补偿以往其双亲自体客体的失误,最终帮助当事人去建立一个内聚性的自体。

 

       我们的潜意识充满了智慧,它总是依靠症状来表达“事与愿违”的哲学,如果能够天衣无缝的解析它们,整合当事人过去的心路资源与经验,那么蜕变时刻就在下一秒

 

 当年我们的母亲没有能力与孩子同频回应,适度的”神入共鸣“,由此带来的负遗产就是孩子人格中非常重要的”表现癖“出现了发展障碍。孩子日后反向发展出各种粗糙的低级防御结构。

 
 

    因文字限制,无法一篇发布完成,请阁下阅读中篇

  

 
 

只为传播一份正能量,弥补心灵鸡汤文化的软肋。

哪里有恐惧的冲动,哪里就有解脱的隐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